*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贝小戎
近日,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参加“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时,有多个培训机构向家长们承诺,只要花一万元左右,就可以买到该项比赛北京市赛区的一等奖或二等奖,甚至可以获得“小升初”加分的机会。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参加的并不是获得教育部审核批准、以叶圣陶先生命名的权威赛事“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而是由一家名为“北京圣陶文润教育文化有限公司”的企业举办的。
从2016年至今,山寨“叶圣陶杯”居然已经举办了31届比赛。一年办六次,每两个月一次,偏远地区孩子的作文还没寄到,有人就拿奖了。这样举办比赛,完全没有公信力,发出去的奖也就没有价值,这不是作文比赛,是鬼迷心窍富豪家长排行榜。
《小别离》剧照
1992年,我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组织过同学参加作文比赛。老师觉得写得不错的,寄出之前会在班上读给同学听,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激励。各种学科竞赛重在赛前的准备,这让同学们有学习、提高的劲头。数学有“祖冲之杯”,大概还有“华罗庚杯”。对于普通学生,已经有校内各种学力测试,如果是选拔作家、数学家,那应该是比较小众、面对部分学生的比赛。
如果家长自觉、自愿地掏钱去给孩子买荣誉,那就是不明白荣誉为何物。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中说:“假设你拼命想得到诺贝尔奖,但是你按正常的方式却未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时,你可能会突然产生去买一项诺贝尔奖的念头。但是,你很快会意识到这种方式是无效的,因为诺贝尔奖不是金钱能够买的那种东西。美国棒球大联盟最有价值球员奖也不是金钱能够买的那种东西。这是因为诺贝尔奖是一种表达尊敬的物品。购买诺贝尔奖就是在消解你追求的那种物品。一旦人们得知有人购买了诺贝尔奖,那么诺贝尔奖也就不再会传递出或表达出人们被授予该奖时所得到的那种尊敬和承认。”你买了一个一等奖,只是在证明你付了那么一笔钱,不能证明孩子的写作能力,孩子会不会写随时可以当场测试,比如来发表一个获奖感言?讲讲参赛经历?
《小舍得》剧照
即使是真正的“叶圣陶杯”作文大赛,我想叶圣陶先生也不一定赞同设立。他说:“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要想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必然要刻意地去出奇制胜、力求独创,获胜的往往不是学生作文日常、正常的写法。
叶老还说:“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只要真是他们所积蓄,从胸中拿出来的,虽与他人所作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一样可取;倘若并非他们所积蓄,而从依样葫芦、临时剽窃得来的,虽属胜义精言,也要不得。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如果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写作是为了表达,是交流,不是表演、格斗。写作同衣食一样,所以要举办全国小学生吃饭穿衣比赛吗?
美国《大西洋月刊》4月的封面文章说,进入顶级医学院已经变得非常困难,2018年,118个医学院的平均录取比例是6.8%,最好的医学院录取比例是2.4%。“精英体制让越来越少的赢家获得越来越多的财富。它压榨穷人、掏空中产,让有钱人的孩子变得筋疲力尽、焦虑,认为自己的未来全靠进入一个排斥90%的申请者的大学。有些父母让医生给自己的孩子开助学药甚至安眠药。”
美国的顶级私立学校除了收5万美元的学费,还会向家长筹款。有的家族会捐一两千万美元。他们虽然不能合理地期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优待,但结果往往就是那样。私立学校的孩子在高中已经学了大二、大三才会教的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有机化学,他们不仅会进入名校,而且入学后仍会保持优势。他们的家长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获胜者会不断地获胜。
去年,桑德尔出版了《绩优的暴政》一书,他认为贤能阶层比较傲慢,以为自己能爬到顶层,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凭借的是自己的贤能。那些在挣扎的人、被甩在后面的是活该,忘记了自己受到了家人、老师、社群、国家的恩惠。认为自己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就很难去担负起对同胞的相互责任。
他说精英们把大学学位看作上升的途径以及社会地位的基础,导致没上过大学的人受到比较残酷的评判、引发民粹主义运动。他提出的对策是,复工作的尊严,提供贡献正义而不仅是分配正义(贡献正义是依照人们对社群、社会所做的贡献分配)。不仅要公平地分配经济增长的成果,还要让人们有机会通过提供其他人所需来获得社会认可和尊敬。
很多家长觉得,虽然不上名校不一定就会失败,进了名校也不一定就能够成功,但至少成功是比较有保障的,去大公司找工作会遇到校友。但名校各个专业的职业前景也不一样。聪明的孩子都去学金融、法律,毕业后去行业顶尖的公司、律所就业,生活中成为各种服务的VIP,然后再为他们的孩子上名校而拼搏。不接受任何低分,退步,失败的竞争真是太惨烈、太找虐了。
END
本文作者:贝小戎
微信排版:然宁
微信审核:L.L.
作者档案

贝小戎
本刊主笔,写思想栏目时署名薛巍,哲学硕士,假装读过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人公号:贝书单(ID:bookpage)
个人微博:@贝小戎

⬆️  扫描二维码,关注「贝书单」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本周新刊寻访一座咖啡城市
点击图片,一键拥有它!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寻访一座咖啡城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