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文:吕韬

来源:叶檀财经(ID:tancaijing)
文章已获授权
一百多年前,马尔萨斯担心,人口太多,粮食不够吃,世界会有大麻烦。

一百多年后,越来越多国家担心,生得太少,人口不够,经济会有大问题。
在中国,人口问题迫在眉睫。
4月8日,中国央行罕见的发表工作论文,专门探讨人口问题。
据央行公众号4月8日消息,央行公布的最新一期工作论文,题目名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在这期工作论文里,央行提出人口转型的四个阶段,中国将很快进入第四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
低速增长到什么程度?
央行援引联合国的测算说到,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4.6亿的峰值,之后开始下降(负增长),2050年人口总数会下降到14.0亿。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很火,算算时间和人口达峰、人口下降关键时点几乎完美契合。
作为碳排放最重要的变量——人,碳达峰的时间和人达峰一致,我相信不是巧合那么简单,顶层设计的时候,人口数据应该已经计算进去。
说到人口数据,2021年4月上旬,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即将公布,看新闻各省市也都在收尾审核阶段了。
记得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在答记者问的时候,也说过:
4月上旬会召开发布会,向大家公布这次普查的结果,包括分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等方方面面的数据。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前,央行通过工作论文方式进行舆论铺垫,这个用意,相信你懂得。
1
迫在眉睫!实际情况可能更严峻!
央行在论文里特别指出,一直以来不少专家都认为,联合国对中国人口的测算太过乐观,增长模型里,总和生育率常年维持在1.8。
梁建章在公开演讲里面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统计部门总觉得生育数字瞒报情况偏多,所以长期对人口预测偏乐观。
4月15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公布了最新的全球人口数据。
这一次,中国的生育率不是1.8了,而是1.7,微微下降了0.1。
1.7的总和生育率,和美国比怎么样?
很遗憾,比美国低了0.1。
中信证券曾预测,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约1290万人,同比下降12%,比2019年少175万。
按照当前的趋势,十四五期间,可能就会出现人口的负增长。
中信的悲观预测比联合国的乐观预测,至少提前5年,让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再提供一组参考数据,数字财经智库公布的数据显示,公安部版人口数据比国家统计局的还低。
  • 2019年国家统计局确认的新生儿数量是1465万,但公安部的数字只有1179万。
  • 2020年,中信根据统计局测算的出生人口是1290万,但公安部的数据只有1003.5万。
如果公安部的数据更准确,中国人口的问题可能比想象中严重的多。
不少人一直在问,为什么我们不早点重视人口问题?不早点放开生育政策。
这个问题很好,但不仅中国,全世界其实都对人口问题,没理解透。
央行在工作论文里,用了很多“没有料到”来形容世界面对人口问题的手足无措,没有料到生育率下降,没有料到生育率下降如此之快,没料到老龄化和少子化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
为什么说是没有料到?
因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比如马尔萨斯),二战后各国人口的变化轨迹都告诉我们,人口增长太多才是问题。
人类从上到下,对人口问题一直是多头逻辑,脑海里压根不存在,人少了会怎么样。
这种根深蒂固的常识有巨大的思维惯性,想要推倒重来,反其道而行之,太难了。
用央行的话说:
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建国以来快速膨胀的人口和严格的计划生育,要大家的思维一下子从人口大爆炸转换到人口大萎缩有难度。
另外,人口和经济关系到底如何?
现在我们的认知好像是人口和经济增长正相关,可在几十年前,在这种认知是错的。
库兹涅茨周期的创立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曾根据1950年代初至1964年间40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得出结论:
人口增长与人均产出之间,缺乏相关性。
后来的许多研究,也支持人口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很低,即使有关系也是负相关。
经济学是拿数据,拿事实说话,而非用感性揣测,用意念凭空联想。
既然权威经济学家,用事实告诉大家,人口问题不用特别注意,那政策决策者,也不可能关注,甚至改变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到底归属于社会学范畴,是伦理问题,还是经济学范围,是增长问题,真正让世界想要弄清楚,可能要从日本开始。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进入失去的二十年,经济增长长期乏力,让日本不断反思自身的各种问题,人口是诸多问题里,很重要的一环。
眼见城镇化带来的避孕作用不断强化,给消费、给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不断增加,日本才开始想办法,试图用政策扭转城市化的负面作用。
1991年,日本正式出台育儿休假法,对人口问题宣战。
中国的情况,其实和日本很类似。
改革开放、进入WTO,中国经济几十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亮眼的经济表现,整个社会朝钱看,人口问题实质上被掩盖,被埋没了。
有本书叫《稀缺》,里面有个说法很贴切。
人类有所谓专注红利,当人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可以获益的事情上,会产生排他性,忽视很多其他原本很重要的事情。
人类大脑的带宽是有限的,如果短期可见利益出现,大多数的带宽就会专注在这些事情上,人口问题作为长期变量,除非影响力日益清晰,否则很难挤占我们有限的大脑带宽,成为我们决策的重点。
央行在论文里面提供了一个表格,进一步印证了《稀缺》里的说法。
日本也好,中国也罢,几乎都是在进入深度老龄化的时候,才真正重视人口问题。而在这之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经济高成长,让人们忽视了人口风险。
2
接受现实 这就是当前的中国
根据央行给出的曲线,中国经济和人口的相关性其实挺强的。
经济增速见顶的时候,基本就是劳动力人口占比见顶的时候,随着劳动力的下滑,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
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2000年以前,劳动力数量对经济的贡献还能在10%以上。
但到了2015年,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已经是0了。
以当前的各要素情况测算,未来十四五的潜在产出增速,都在6%以下。
潜在产出是什么?
在不引起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最大产出,这是理想的状态,实际GDP应该都比这个低。
经济增长放缓,老龄化不断严重,养老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央行提供了几个解决方案:
一来放开生育、移民等政策来改善人口结构;
二来是用资本积累和扩张来攫取更高的资本收益。
移民问题,这个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可能还比较困难,放开生育限制也许我们即将看到。
关于资本积累和扩张,中国目前碰到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日本海外资产很多,多到已经是日本GDP的两倍以上。
资产多不算本事,日本海外资产多,收益率也高。
据央行的数据,日本每年从海外带回来的资本收益能够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4%左右,这笔钱成为其养老的重要资金来源。
中国呢?
据外管局最新的报告,2020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87039亿美元,较 2019年末增长11%。
9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和日本的体量其实差不了多少。
可问题是,我们的资产收益率非常低。
上面这张图很清楚,资产收益率很少能够超过3%,但负债收益率长期在3%以上。
这什么意思呢?
外国在中国投资赚钱的效率远高于中国在外国投资赚钱的效率。
如果我们的收益率能做上去,对养老的压力其实会有很大的缓解。当然,这也许和中国对外的政策有关系,中国一般采取低息优惠政策来投资,这需要具体分析。
因为各方面的不足,国家为了弥补养老问题,在2017年11月下发文件,决定按照10%的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以充分体现基本养老保险代际公平和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3年过去了,2021年2月2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央企划转社保基金的股权价值已经达到了1.21万亿。
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优质国企央企,划转社保基金,尤其是缺口大的地区。
3
房价是关键、关键、关键!
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想彻底解决生育问题,根除城市病,根除城镇化带来的避孕作用才是关键。
而关键中的关键,也许还是房价。
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最新的报告里,综合生育率最低的国家是韩国,1.1的生育率水平,连续两年倒数第一。
2020年,韩国首都首尔人口甚至32年以来首次跌破1000万大关。
据统计,2020年韩籍居民登记人口为966.8465万人,外籍居民登记人口为24.2623万人,合计991.1088万人。这是首尔市人口时隔32年首次跌破千万大关。
英国牛津大学人口学教授大卫·科尔曼曾警告,如果韩国不作出实质性改变,将成为全球首个消失的国家。
韩国从1996年意识到人口问题,取消生育限制之后,到如今已经在政策端发力25年,可结果作用微乎其微。
放眼全球,政策刺激能够见效的,只有俄罗斯比较好,其他国家,效果都一般。至多是延缓了人口进一步下滑,对增长作用不大。
给政策还不生育?背后的根源往往是应对高房价。已无力、无心思在多生孩子身上。
韩国这一点非常明显。
大家可能没太注意,最近韩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首尔市长选举中,在野党国民力量党候选人吴世勋以57.5%的得票率力压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朴映宣。
要知道,3年前,文在寅所在的共同民主党是横扫首尔,大幅领先竞争对手。
这三年里,文在寅在外交上,在控制疫情上,甚至经济增长都有让国民青睐的表现,但唯独房价问题,怎么打也没用。
据韩国房地产院发布的数据,文在寅政府成立后的3年零5个月间,首尔公寓实际交易价格上涨约63%。
2020年,首尔市共有35个小区的挂牌价格上涨一倍以上;2021年,几个月不到首尔市住宅小区平均挂牌价又涨了19.91%。
文在寅加征过囤房税、扩大过房产供给,但怎么做都像是火上浇油。
有人说,这是反对文在寅的财阀们,通过操弄房价,整治文在寅。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最终结果,其实是让韩国民众更不愿意生孩子,让韩国人彻底打消生育幻想。
来源:央行工作论文
从韩国身上,我们看到,解决人口问题,不可能只从“人”本身出发,这是一个体系问题,从根儿上看,房价、教育成本等才是根源。
央行在工作论文里,提到一句话很深刻,值得分享,央行说:
未来净消耗的老年人口占比逐步上升,社会总消耗逐步上升,这不仅将拖累经济增长。同时,还意味着,代表社会最大负担的老年人进入资产清算阶段(即老年人通过卖房、卖股票、卖债券来维持生活)。
当卖房、卖股票、卖债券人口比例接近买房、买股票、买债券的劳动人口之时,这可能导致资产清算压力上升,资产价格承压。
也就是说,到最后,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