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民都关注了几个月的“互联网反垄断”,终于轰响头炮!
中国互联网第一巨头,电商领域的超级巨无霸阿里集团,收到史上最大罚单,182.28亿人民币。
阿里集团秒怂,第一时间发布全网公开信,表示:接受处罚,深刻反思。处罚是警醒与鞭策。
这次处罚让吃瓜群众们多少感到有些意外。一方面是国家过去对互联网头部企业政策扶持居多,惩罚款项较少,就算有罚款,也是几十万,几百万的“罚酒三杯”,这样的金额对于万亿级的互联网巨头,是没有威慑力的。
可这次一次性罚款182.28亿元,就算阿里是万亿级的大集团,可是从现金流角度,纯利润角度,是真正肉痛的惩罚。
另一方面,是阿里的认错态度.
对互联网有些记忆的人,深刻的记得阿里可是和监管层多次掰过手腕,几个月前还在外滩炮轰金融监管,这次针对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回应及时,谦卑,与以往大相径庭。
这次市场总局针对阿里的反垄断天价罚单,也将我们的记忆拉回这些年国家监管层与互联网巨头的一轮轮博弈中……
壹、阿里曾经革了工商总局的命
有些网龄的伙伴们,可以试着回忆六七年前,回忆当时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
当时的舆论环境中,充斥着“一个科级干部,可以整倒一个千万级企业”的新闻。
大家对于民企的印象,是解决就业的,创新的,夹缝求生的。
对于监管层的印象,就是:官老爷,贪污腐化,以罚款创收。
当时民间积累了对民企的同情,以及对“罚款创收”政府部门的不满。
这两股情绪,终于在“阿里巴巴硬刚工商总局”事件中,被彻底引爆。
20151月,阿里巴巴与国家工商总局,这个正部级政府部门,前后正面博弈不少十天,可是影响力却震动了中美两国。
阿里巴巴大战工商总局的开端,是2015123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报告,点名淘宝网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
哪怕时间过去了六年,我们依旧要说,这报告真的很真实,淘宝不就是假货泛滥的代名词么?
可是当时的舆论环境完全不是这样。
这一报告将淘宝与京东,一号店等平台的正品率进行对比。京东是自营平台模式,正品把控能力强,当然正品率高。
淘宝在当时被认为是中小杂牌小店的聚集地,都是低端小厂,三无产品,正品率低,真的难以避免。
而且在当时的管控环境,如果要保证正品率,必须是亚马逊或者京东的自营模式,淘汰掉淘宝这样网络平台,小商户自营模式。
品率的背后,是经营模式与大部分小微店铺的生死存亡。
于是阿里巴巴很精明的选择“借刀杀人”。127日,淘宝官方微博以“平台商户店小二”的名义,直接硬刚工商总局的刘红亮司长,正厅级干部。
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互联网举报已经司空见惯,可多半是对违法犯罪收受贿赂的实锤举报。
在六年前,没有任何违法证据,只因为正常监管,就直接全网举报正厅级干部,还是很惊人的。
当时淘宝打着维护“小微店主”的名义,而全国大部分老百姓又处在知识产权观念淡薄,正品意识不强,只求便宜货的消费阶段,因此民意上阿里全面占优。
工商总局压力巨大,在淘宝公开信当晚22点,紧急公开回应:监测报告标准统一,定向监测是正常工作方式,是依法行政。
可能觉得口说无凭,118号,国家工商总局拿出了正式文件:《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表示阿里系平台存在5大问题,要求阿里高管克服傲慢守住底线。
可是很快网上就爆出,这份文件是半年前,20147月,工商总局在杭州整顿互联网假货座谈会的会议纪要。“以半年前的会议纪要,证明今天的依法行政”,让工商总局更加的被动。
实际上,2014年,阿里巴巴正在冲击美国上市,因为“上市企业不能留下违法被查纪录”,国家工商部门才暂缓对阿里巴巴的惩罚。
结果因为扶持阿里巴巴上市而选择的容忍,成为了工商总局区别执法的把柄。
前几年,中国很多的科创板,新三板等筹备上市企业都存在一个特点。
那几年国家经济下行,地方政府缺乏经济亮点,往往将当地企业成功上市,作为领导的最大政绩。
在此基础上,许多企业都以“上市筹备期”为理由,向地方政府打报告,要求政府解决改制,安监,环保,税务稽查等行政处罚事宜。
更是有的企业让地方政府施压司法口,以上市过程中为由,避免一些针对企业的诉讼。
在“上市优先”的那几年,上市筹备期确实是免于处罚的“免死金牌”
直到这几年,国家经常派出土地监察组,环保稽查组,安全生产检查小组。当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成为超越“上市”的红线,才有许多上市过程中的企业,被环保,安全生产等红线斩落马下。
可是2015年的老百姓,并不知道国家部门为了阿里美国上市做出的保护措施,只觉得工商总局拿半年前的文件说事,是理亏了。
在工商总局亮出《白皮书》的同一天,阿里巴巴同时施展软硬两招。
来硬的,不再以“店小二”名义,而是淘宝官方表示要向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投诉刘红亮司长在监管中程序失当、情绪执法。
来软的,淘宝宣布即时成立由300人组成的“打假特战营”,马云公开表示: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淘宝愿意承担责任,但需要社会共同治理。
淘宝的组合拳非常的强势和犀利,一方面集中火力攻击“敢惹阿里的个人”,只攻击刘红亮,同时马云出面表态,愿意和工商总局合作打假。
这一轮组合攻势下来,阿里巴巴继续舆论占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29日,工商总局终于等来了援军。
同属监管部门的国家商务部表态:要对电商加大整治力度
央媒新华社重磅发声:细数中国电商九大痛点,矛头直指淘宝。
按理说,商务部和央媒联合站台,工商总局应该能扳回一局。
可是淘宝商家依旧裹挟民意,发出联合公开信,信中称:“死,也请让我们死个明白!”
同一天,面对新华社和商务部,阿里也不认怂。二号人物蔡崇信首度回应,认为工商总局官网上的白皮书立论方式错漏百出,并有意针对阿里巴巴
事情闹到这一步,央媒和两个政府部门出面打了擂台,阿里也已经是二号人物出面公开对抗了,没有转圜余地了。
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证监会开启对阿里上市欺诈的调查,反而成为阿里躲过一劫的神助攻。
美国证监会的理由是,阿里巴巴隐瞒了“白皮书”这份处罚文件的存在,涉嫌对美国投资者的欺骗,面临退市和美国投资者的集体索赔。
也就是说事情继续闹下去,阿里巴巴会退市,前期国人一起撑出来的互联网巨头,会被美国的“无赖律师”,用诉讼剥皮吸髓便宜美国资本。
在这一背景下,130日,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会见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双方达成共识,表示双方将加强沟通,共同探索网络市场监管模式,构建社会共治新格局。
结果就是双方和解,以后监管模式由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共同探索”,形成阿里与工商“共治新格局”。
130晚,工商总局发言人正式表态《白皮书》只是会议纪要,不具有法律效力。
这是必须做出的表态,因为强调《白皮书》无效,才能让美国证监会的调查,美国讼棍的起诉,失去法律基础。
贰、从不罚到重罚,阿里博弈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2015年的阿里巴巴大战工商总局,结果是彻彻底底的平局,淘宝删除了“商家集体公开信”,工商总局删除了《白皮书》。
这次打假争端仿佛没有发生过。就连工商总局刘红亮司长,也没有调职或者落马,而是正常履职,几年后机构改革也没有边缘化,平调法规司司长,
可是一家民企,能够在国家部级单位的处罚中全身而退,完全平手,还迎来与工商总局的“共治”,这本身就是阿里巴巴的大胜。
2015年,阿里巴巴一路硬顶,与两个部委加新华社硬扛,可是2021年,在182亿天价罚单面前,直接秒怂认错。
有许多人,喜欢阴谋论与似是而非的内幕,喜欢分析说“阿里以前的股东有谁谁谁,后台有谁谁谁”,现在谁谁谁抛售之后,阿里就被治理了。
这些“幕后小道消息”,很荒谬,所谓的股东与后台,只会在阿里的部分经营与同行竞争中有利,可是这次国家反垄断,却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民族大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步骤,在这样的大势面前,任何利益集团都是螳臂当车。
而且利益集团对阿里的支持,只能是暗戳戳的,闷声发大财。没有利益集团,会支持一个高调和政府部门正面硬刚的企业。
所以阿里2015年的赢,和2021年的输,都不是因为背后利益集团的此消彼长。
阿里这六年与政府博弈的成败关键,是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是否背离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2015年,让工商总局不再处罚的,并不是阿里的强大背景,再强大的国企央企都被罚过。当年选择不处罚,是因为当年的淘宝平台,代表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方向。
2015年的阿里巴巴,还是挑战亚马逊的中国旗手,当年的淘宝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
当年马云和淘宝能够聚拢的确实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绝大多数收入微薄消费者的共同民意。
国家过去几年,针对互联网电商,曾经有过查税。
可是浅尝辄止,最终没有追索这些小微店主过去几年的税收,只要求未来合规纳税。
在小微企业交社保的问题也是一样。当国家改制,将社保由税务部门征收之后,过去几年,许多企业不交,少交社保的纪录都被翻了出来,国家最终也是选择了不予清缴,未来依法缴交就行。
这两次可以对“老百姓,小微企业”多收钱,罚到死的机会,国家最终放弃了。
为什么放弃到手的钱?因为国家理解小微企业的难处,理解他们为了创造就业,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做出的突出贡献。
所以,2015年的淘宝,赢在它代表了草根创业者与草根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可是2021年的淘宝呢?在这次处罚的“二选一”垄断案件中,阿里已经成为“不选我就干死你”的垄断哥斯拉。
当阿里的直通车越来越贵,当全天下的中间商都被阿里一家中间商取代,当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变成“天下没有能做的生意”
当阿里要从所有网店收租”跨越到“向所有老百姓收息”的互联网金融。
2021的阿里被整治,只是因为这几年的发展岔道,背离初心,让它站到了老百姓利益的对立面。
收拾阿里,是为了让它成为正确的阿里!
叁、是什么成就了马云和互联网巨头们
这几天,有许多人评论整治阿里,是枪打出头鸟。
可是针对阿里的处罚,网上也一直有另一种声音:认为这是国家在劫富济贫,有选择的割韭菜。这是反市场经济的,会带来中国富人的资本逃离潮。
类似的声音,每当中国金融监管,或者税务稽查时,都会听到。
确实,尊重公民的合法收益,私人财产不受掠夺,是社会存续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治基础之一。
因此没收富豪资本,平分给穷人,是绝不会发生的。
这些人倡导的富豪凭本事赚钱,凭本事成为巨头,凭本事垄断,又凭什么被修理?
他们认为,马云造就的互联网黄金时代,随着严监管,轰然坍塌。
可是从来就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
中国当今的互联网巨头,无论是阿里,腾讯,京东,头条系,顺丰,拼多多。
他们发展出今天的巨大成就,固然是因为领导人,创业者的卓越眼光与商道谋略。
可是国家这二十年的全国交通基础建设,全国网络通信基础建设,全国高学历网民的培养,这些都是国家用全社会老百姓的辛勤劳动,全社会的税收支撑,创造的平台。
没有村村通的基建与物流体系,淘宝和拼多多的互联网购物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么?
没有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扶持,顺丰以一家企业的能力,能够在全国中部建设世界级的货运机场么?
没有国家3G4G5G网络基站与配套服务,在高网速,低延时场景下的才能运作的抖音直播,快手短视频,腾讯游戏,都能发展到今天的垄断规模么?
这些硬件基础,这些巨头们没有巨大的投入和支出,却都在拼命的抢金融牌照,将全民现金流变成自家的资金池,躺赢赚快钱。
这些互联网巨头能够获得今天的巨大成功,除了我国基础设施硬件的巨大投入,也依靠国家在市场软环境的强大扶持力度。
所有互联网巨头的发展,都源于国家对传统央企国企的反垄断。
稍有互联网记忆的人,就会记得,我国‘反垄断’这个词,绝不是从互联网巨头身上开始的。
最初的反垄断,就是国家多次处罚,强势打压电信运营商联合涨价。无论是增加电信运营商牌照,还是一次次强制要求电信运营商提速降费,都是压制这些大型央企的利润,向全社会网民,向互联网企业,释放红利。
前几年,几家电信巨头,面对微信,展开过生死存亡的最后一战。随着QQ与微信的全民垄断级社交地位,电信央企们最重要的收入,电话收入被腰斩,短信收入直接被干到0.
这些央企也曾经最后挣扎过,就是向所有app公司,特别是微信,按条或者流量,收取流量费。
一旦三家运营商联手,腾讯最终是一定会被收割的。可最终国家出面反垄断,不让三家运营商收微信的钱,就是绑着三家运营商的手脚,让短信和电话,被微信语音和文字信息活活干死!
除了提速降费,禁止收取app流量费,国家前几年大力支持的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也是为了对传统银行业的“一次反垄断”。
虽然最终被互联网寡头与资本们念歪了经,造成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可是国家在扶持这一产业的初心,却也是破除垄断,为互联网巨头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对央企,国企,银行的一次次反垄断,保驾护航了世纪初的这一批小型科技企业,让它们有机会发展成了参天大树,行业龙头。
如果当初央企国企以垄断地位强行收割,它们绝对没有机会长这么大。
肆、反垄断释放的万亿红利
当互联网企业发展为头部龙头之后,国家是希望他们“先富带后富”,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的。
可是这些互联网龙头,只想着赚快钱,吃独食。他们逐渐成为经济支柱的最大蛀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在各自的公司与行业,经常听到两种模式。
一种叫做:平台优势,渠道为王。
另一种叫做:产品优势,内容为王。
中国,之所以在过去二十年,成就了最辉煌的经济增长,成就了这些互联网巨头们,最根本的是我们14亿人的庞大市场。
正是这庞大的市场,庞大的需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这庞大市场经过梳理与整合,可以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养活无数的小微企业,点亮无数人创业的梦想。
可是今天,互联网垄断寡头们,利用平台垄断,算法垄断,把控了流量入口。
他们决定了十四亿客户能够看到哪些商品。
他们决定了哪些商家的商品可以被呈现,可以被多卖。
他们的橱窗算法与高价抽成,让中国最广阔的市场,瞬间变成更加狭窄的市场。
只要一个垄断的淘宝愿意,他可以让十亿用户,都只看到各个品类高抽成的十几个商家,最终呈现给全国消费者的商家,说不定还不如一家实体超市多。
而其他的小微企业,付不起巨大运营费用的创业者,只能被狭小的流量闸口挡在庞大的消费洪流外面捡漏。
当今互联网巨头的垄断,已经让中国最广阔的市场优势,最庞大的消费者优势被他们绑架,被他们两头收割。
这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这是破坏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态,这是破坏中国整体消费市场升级。
这是蛀虫们想要咬断互联网经济的支柱,打断万众创新的脊梁。
国家对互联网垄断重拳出击,就是让“平台优势”,“渠道为王”的趋势降温。
让平台回到公平与服务的位置,让更多的创业者,更多的小微企业,重新回到“产品优势”“内容为王”的竞争赛道。
让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者激发活力,更好的用产品与内容,去与14亿人的真实需求相对接,能够激发与新增的市场规模,何止万亿!
所以,国家轰出了对阿里的百亿处罚头炮,背后释放的是所有创业者与消费者都能享受到的万亿红利!
欲看更多精华文章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远方青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