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豆瓣小组上热搜了。

不玩豆瓣的人,看到这个热搜应该很懵:哪里的车组?是赛车组吗?很有名吗?解散就解散呗,怎么还上热搜了?
车组,是豆瓣活跃度常年排第一的小组。这个小组其实跟车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大家一起组团买划算好物,共摊邮费的聚集地。
 ▉ ▍于豆瓣人习惯将拼团行为称为“上车”,所以才有了“车组”的名字。目前该组已经处于停用状态。
谁能想到呢,曾经靠书影音出圈的豆瓣,如今已经能靠小组屡上热搜了。
说来也神奇,在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衰落后,豆瓣小组却奇迹般地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的目光,成了段子手们的活跃阵地、新鲜观点的讨论空间。
豆瓣小组,怎么就渐渐成了互联网上最有意思的地方了?
豆瓣小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有些人对豆瓣的刻板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娱乐八组”,但其实世界上早就没有了“八组”,取而代之的是豆瓣鹅组。虽然有名,但有价值有意思的小组不止它一个。
这里一共有60多万个小组,从衣食住行到精神生活全都有。有的建立者是官方,比如豆瓣方、电视剧出品方、游戏运营方;有的只是普通用户,想拥有个自说自话的隐秘角落。
它有些像“全球最大中文社区”,百度贴吧鼎盛时期的模式。
 ▉ ▍左边为豆瓣小组,右边为百度贴吧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贴吧讨论的核心是一个能够确切描述的关键词,直白且既视感强;而豆瓣小组,除了确切的关键词之外,还有一些对人群状态的描述性语句。
而这种带着情绪的描述性词组,才正是豆瓣小组最特别最好玩的地方。
比如,即使同样是读书爱好者,百度“读书吧”里,大家漫无目的地散聊着读书的一切话题;
而豆瓣读书垂类排行第一的“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成员交换的更多是一种“好书太多读不完”的相似感受。
后者更贴近用户,组员们也因为共通的情感而有了更多分享欲。
这种分享欲有时候不那么常规,比如这个叫“古怪问题研究中心”的小组,就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地方。
每个人奇奇怪怪的脑洞和问题忽然有了出口,很多帖子都会让人带着问号来,带着感叹号走。
楼主:我们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讲粗口的方式呢?能用娘的地方,用爹是不是也可以!
回答:真他爹的有道理!
楼主:“地铁老爷爷看手机”的表情包里,老爷爷到底看到了什么?
回答:照相机开了前置摄像头。
一些问题看似平平无奇,但却是单凭简单思考很难得出答案,甚至需要查阅专业书籍的“灵魂”问题:
有古怪问题研究小组,那就也有“奇奇怪怪的知识增加了”小组。
在这里,“知道分子”(组员名称)不仅可以学到破解行李箱密码的方法,了解网易云有些歌名后面为什么带E,甚至还能获得“纸钞防伪处有人民币的自我介绍”这种冷知识。
在豆瓣,有很多不能用关键词提炼的小组,它们的联结点,是年轻人喜欢的好奇和共鸣。
有一批网友,他们的共鸣在于反叛精神
别人讲求审美,“丑东西保护协会”小组偏偏教你爱上丑东西;
大家喜欢听表扬,这里就只能拉郎和踩人,力图打破微博的粉丝话语权的“豆瓣拉踩小组”;
人常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只有“豆瓣劝分小组”替你姐妹说出那句“现在不分等过年吗”;
 ▍劝分小组的成员名字叫做“分手大师”,在这里发帖还需要更新“已分手还是未分手”的后续。
在论坛的传统长板,娱乐垂类里,豆瓣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即使第一娱乐组的桂冠还属于豆瓣鹅组,其他小组也生长出了自己的专长和规则,有的专扒网红,有的专注国外,有的成员发言只能说坏话……八卦能做到如此精细分类的,也只有豆瓣小组了。
在这里,知情人士可以放心地进入小组潜水爆料,四两拨千斤地搅动着娱乐圈的深水。(最近娱乐圈的大瓜源头,可都是豆瓣小组爆出来的)
承袭着天涯和贴吧的模式,再辅以豆瓣“去中心化”和“不运营”的号召,这些野蛮生长的小组们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灵自留地。

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奇奇怪怪,也可可爱爱。
属于普通人的小组,养活了太多媒体人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早在之前,引起“全民夸夸风”的“夸夸群”,其实最初的来源也是豆瓣小组。
这个有9万人的小组在豆瓣里默默无闻,然而被搬到微博后瞬间变成热词。这让很多新媒体人发现了一条新道路,迅速转战豆瓣小组,寻找可能成为爆款的素材。
前两天很火的“社会性死亡”,就来源于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
“社死”这个词,是指“在公众面前出丑,被公开处刑后没脸见人”的意思。小组里很多帖子光看标题,就能令人尴尬到脚趾抠出一栋联排别墅;
 ▍第三个帖子的楼主是男生
谁还没有过“公开处刑”的时刻呢?这个小组几乎是全豆瓣尴尬含量最高的地方:
有女孩在KTV包厢和陌生人合唱,唱完发现旁边坐着自己前男友;
有人月考偷偷吃东西,被巡考组误抓成作弊典型;
有人出门扔垃圾忘记带钥匙,半裸站在门外;还有很多人因为线上会议没关麦克风,将隐秘的私事当众处刑……

丰富的故事性,天然的热度,在小组很快拥有22万粉丝、红到需要暗号才能入组后,“社会性死亡”的话题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小组成员的故事也变成了内容的素材。
文字工作者纷纷解构概念、分析心态、上价值,条漫作者给写好的故事画分镜插配图,这几个月以来,“社会性死亡”这个词的的热度像平地起高楼,一路节节攀升。
一些人或许连豆瓣都没下载,但是已经在各路公众号的耳濡目染里,知道了有个叫“社会性死亡小组”的地方,俯拾皆是尴尬的气息。
新媒体范畴之外,小组的热度也辐射到了综艺节目里。
2018年,《创造101》热播,当时鹅组就有组员提出了“熟龄女星参加101”的创意。
两年之后,这个策划创意由芒果台落地执行,《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了今年的大热综艺。
湖南综艺《新手驾到》也是同样的情况,以至于很多鹅看到海报宣传后瞬间震惊:这个创意,真的不是从鹅组出去的吗?!
从微博,微信,知乎,到电视台、APP,豆瓣小组,这个用户排名300+的APP里的小论坛,正在以一己之力养活数量庞大的媒体人。
各行各业的打工人从小组里搬运挑拣的样子,像一场信息时代的上货。
当然,小组里并非只有段子和想法,在这里倾诉着情感和经历的成员们,真实地反映了一些曾经被忽视的社会问题。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就曾备受瞩目。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以为985学生是闪闪发光的天之骄子,而在这个组里,他们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废物”。
从整体环境来看,985和“差”这个字并不沾边,然而很多小组成员常常为自身的困境感到痛苦:
“双一流大学应届本科生回家乡找工作,被油腻男领导教育‘你做不了销售’ ”

“把学长的培育很久的实验搞砸了,师兄差点毕不了业”
“考研失败,校招没合适的岗位,二战又失败,我一无所用”
失学,失业,失败。很多跃入龙门的学子开始认清现实,自嘲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小地方,通过埋头苦读进入了一个不错的大学,然而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除了高考成绩拿得出手外,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甚至很多人连过去引以为豪的成绩,在更多优秀者的平台上,也逐渐不能成为优点。
曾经那个自杀的大连理工研究生,令很多废物小组组员全面共情,很多人想到了自己类似的经历。
“我很能理解那种很努力但改变不了现状的情况,亲身经历。”
个体的焦虑和失衡也许跟自己的心态有关,但小组里有足足10万“废物”。这个庞大的群体背后则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和社会问题:过度教育,教育内卷,劳动力过剩,大学生心理健康……  
讨论从小组流动到更大的平台,讨论者从普通人到有声量的媒体,问题从一个人的特例变成一个群体的共性。
豆瓣小组在证明,它不仅代表了用户“喜闻乐见”的爱好,更有往严肃方向发散,直击社会矛盾的潜质。
豆瓣小组,充满了普通人对好好说话的渴望
和其他平台不同的是,豆瓣小组的话语权更多在普通用户手中。
组长是小组规则的制定者,管理员可以用权限处理违规操作,但他们的作用仅限于此。生产真正有吸引力的内容的主体,仍然是一个个小组成员。
 ▍抠门小组最宝贵的,是各位组员们贡献的省钱经验。
最重要的是,在豆瓣小组,没有大V。
你的发帖能不能得到回复和热度,和你的粉丝量没有一点关系,只取决于你的言论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
平等,是混小组的人最爽的感受
管你是什么名人大V,对生活有观察力、感悟力的普通人发的帖子反而会获得更大的共鸣——这一点,大部分平台都很难做到。
 ▍当每个人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讨论才更有可能聚焦在内容本身,产生更有价值的对话。
有了平等的基础,有来有回地讨论问题,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豆瓣小组的回复页面的设计很友好,它不会折叠楼中楼,帖子下的每条回复都能完整显示。
除了有几条“热赞评论”会排在最上方,其他所有回复都完整地编页,用户可以直接翻页跳转,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每种声音都被看到的可能性。
因为“求同”进入小组的人们,却能在不同帖子里“存异”。
这就是豆瓣好玩的原因。
对比市面上其他社交类的APP,仍然是由大V将用户吸附,下面全是一片附和的声音。你如果想要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就注定要面对被怼被骂的结局。
这些年来,“不服来辩”到“别杠,杠就是我对”
的流行语癖变化,也证明了互联网已经越来越难接受不同意见的共存了。

但论坛的重点在于“论”——在公共空间发出声音,话题可以随意讨论,观点也允许被反驳。开放的交流姿态,才更容易擦出思辨的火花。
与其说豆瓣小组越来越好玩,不如说我们始终希望有一个更开放的舆论环境:说我想说的,尊重别人说的,一起聊聊,聊出点更有意思的。
而这,不正是我们最初选择上网交流的初衷吗?
文|谷氨酸    编辑|沙耶辣

推 荐 阅 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