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研究”带给我们哪些反思?
撰文 | 史晨瑾
“中国的青年研究者应该有志气、有胆量来做一些长期的、后果难以预测的大型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在“医学界”泰山奖专访中如此表示。他是第一届泰山奖年度公卫研究奖获得者,也是世界糖尿病研究领域丰碑——“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和主导者。
大庆研究是我国自1986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进行的一项糖尿病预防研究。这项历时30年、涉及577名糖耐量受损人群的随访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比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PP研究要早8~10年,被誉为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研究的里程碑。
在专访中,李光伟教授回溯大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介绍了糖尿病预防与治疗的新进展,并为中国年轻的医生、科研者们给出了作为“过来人”的建议。
李光伟教授在“泰山奖”现场
以下为专访主要内容:
医学界:在“大庆研究”的三四十年中,您认为这座城市和居住在其中的市民发生了哪些变化?研究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故事?
李光伟:大庆发生了太多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食品严格配给,我们还需要拿着粮票、油票、肉票、饼干票等才能购买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时,大庆众多采油厂和钻井队就已经给职工们发油、发肉、发粮食了。大庆职工的福利待遇明显优于国内其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较创业早期有了很大改善。
由于会战初期“人拉肩扛”的劳动模式已成为过去,很多当年的职工退休在家,买台黑白电视天天看,很少运动,加上吃得又好,很多人长胖、患上糖尿病。所以先富起来的人最先得糖尿病,这是特别不好的现象。大庆经济这些年发展迅猛,城市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肥胖人群更多了,糖尿病预防的任务愈发艰巨。
“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团队”合影
我们最初开始做研究时,很多受访者是抵触的。我们第一次到工厂里给工人师傅们抽血化验,遭到很多人拒绝,称“我没病,我不抽血。”但是当地政府特别支持我们,告诉职工谁不抽血不给发工资,我们的研究才得以开展。
随访二十年,时间线太长,重新联系受访者很难。其中有一位受访者已经去世,为了确定去世的疾病,我们从黑龙江省找到河北省的北戴河。在市医院、区医院都没有找到他的资料。后来我们还是通过了公安局、CDC进行查询,才了解到这位受访者已经在2年前死于癌症。就这样我们一例一例地落实了全部资料。这个过程相当困难。
我的学生到受访者家里访问,对方因为受过骗不给开门,觉得我们是卖假药的骗子,学生因而挨骂的情况时有发生。后来,我们需要拿着身份证和介绍信说自己是“良民”,他们才会接见。
不过,真正接受之后,当地居民也是热情的。有一位受访者被我们找了11次,最后一次见面结束,他硬要请我们吃饭,“不吃饭不许走”。就这样,我们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受访者觉得我们是真的关心他。
目前我们的受访者里,糖尿病患者有75%去世,糖尿病后备军人群55%去世了,血糖正常的人有28%也去世了。随着大部分人离世,这项研究的资料也变得更加宝贵。
为了开展这项研究,我们最初从卫生部申请到了5万元经费,大庆政府资助了我们27万,研究得以做下去。
开启“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
医学界:随着分子生物学、精准医疗等现代医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您对“大庆研究”是否有新的理解或思考?
李光伟:大庆研究已经证明了糖尿病是能够预防的,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未被证明,例如早期干预是否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以及,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里有些人5年就得心脏病,另一些人要过20~30年才会出现心脏问题等。
我们猜测血液中的某些代谢产物可能影响心脏病的发病时间,由此研究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代谢组学的研究领域。目前,我们的研究组已经找到一种代谢产物,它的数值越高,糖尿病患者越容易得心脏病。如果这种猜想被证实,就可以针对性地在人群中开展这种产物的筛查和针对性地进行后期干预,效果可能更好。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
医学界:您曾向媒体表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您的导师潘孝仁教授在国人还吃不饱饭的时候提出带领团队做糖尿病预防研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如果立足当下做个大胆预测,您认为下一个关于糖尿病科研的“风口”是什么?
李光伟:我认为下一个科研风口是针对糖尿病长期并发症的研究,将研究范围从糖尿病领域延伸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微血管并发症等领域。大庆30年跟踪研究之后,美国已经在着手25年的长期随访研究。如果这两项都得到阳性结果。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预防将开始一个新的时代。
医学界:针对国内糖尿病患者、后备军人群的急剧扩张,您曾提出“500111糖尿病预防策略”。您认为对这类人群进行早期生活方式干预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李光伟:第一个难点是这群人不太容易找出来。两小时糖耐量测验的方法大家觉得太麻烦,这一问题仍是个全球性难题。我们正在寻找一次性将糖尿病患者都筛查出来的新方法。
第二,需要让这些患者知道,如果放任不管后果将非常严重,应及时进行干预。必须让他们看到危险,也看到希望。
李光伟教授提出的“500111糖尿病预防策略”(上表中的第四项内容是每天至少少吃一两主食)
医学界:目前糖尿病治疗领域有何最新进展?
李光伟:近几年,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人的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会不断地死亡,且不可逆转。其功能会进行性衰竭,使得患者最终无法离开胰岛素。
但最新研究认为β细胞有一部分可以再生,而且大部分都没有死。患病10年之内的糖尿病患者,无论身材胖瘦,都有50%的β细胞存活。而人体只要有30%的β细胞且保证它们正常工作,血糖就可以维持正常。所以我们对于这些患者血糖代谢功能的恢复,有理由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
研究表明,正常的β细胞对血糖浓度很敏感,血糖稍超过正常它就会及时分泌胰岛素。但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被高糖毒性损害后,它们对血糖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糖毒性可影响β细胞的分化,而不只是凋亡。初诊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的之一是使残留的β细胞再分化为完美的β细胞。
我们有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2周时间对血糖的严格控制使其接近正常后,纠正了高糖毒性,诱导和重新唤醒β细胞,让它正常工作。这种方法可以诱导出长达数年之久的“蜜月期”。这些患者即使之后不再用药治疗,血糖也可以保持正常。
减重也是近几年最新的治疗方法。对于肥胖者而言,体重减轻5%-7%就能够有效降低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减重10公斤,新诊糖尿病多半可诱导出一个“蜜月期”。
医学界:目前国内大部分医生都背负做科研的压力,而且需要快速出成果,像“大庆研究”这种具有想象力、需要30年漫长等待过程的研究好像很难再复制了。
您对这些年轻的医学研究者有哪些建议?
李光伟:我看到不少研究者是在“国外文献的夹缝中”寻找课题,为发表几篇与某位权威结论一致的论文而沾沾自喜。但真正的“大家”是了解世界,他们做研究的目的是去解决世界上悬而未决、结果真正有利于患者的难题。
“坚持”也是一种创新。我觉得中国的青年研究者应当有意地告别短平快、急功近利的科研。应该有志气、有胆量来做一些长期的、后果难以预测的大型研究,来解决外国人还没解决的问题。我们中国人一点不比外国人差,所以我希望看到中国的年轻人在这方面比老一代做得更好。
相应地,所有的激励政策、晋升体系、评价系统都应该有所改善。让医生和研究者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应该将科研成果和工资挂钩。如果中国老是这样,那么每个人都会变得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那是整个医学界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
资料来源:
1.影响世界的“大庆研究”亲历者李光伟教授告诉你:预防糖尿病的“500111”法则
https://mp.weixin.qq.com/s/kPzjcbvfV3Jctum6LASeOg
2.李光伟:β细胞唤醒——2型糖尿病治疗新话题
http://www.biovip.com/mednews/201412/9979.shtml
来源:医学界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