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老友来咨询我,要不要给正在读初二的女儿YY从上海的体制内初中转轨到国际高中。
说实话,老友的问题让我很是诧异, YY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此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留学的意向,怎么忽然想转轨了呢?
就着YY的案例,一番了解、研究下来,让我萌生了开这个新栏目的冲动。
YY的情况如下
在上海某公立名校读初二,成绩一直稳居年级中游。
说实话,佛系的爸妈对孩子的成绩已经很满意啦,但苦恼的是,感觉孩子越来越缺乏目标和动力:在学习上缺乏自驱力,老师推一下就动,不推就不动;闲暇时间,对什么都无可无不可,没有全情投入的兴趣和爱好。
所以家长想,都说国际高中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热情,更好的做自己,是不是考虑给孩子转换个轨道?
说实话,虽然成熟优秀目标坚定的牛娃儿,我们也喜欢写、家长也喜欢看,但YY情况,才是绝大多数孩子的现状,这样的“中等生”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每到择校季我被问到最多的话题。
就着这个问题,我把编辑部内部的讨论,以及专门咨询的国际学校老师的建议,都呈现出来,希望能帮助到有类似苦恼的家长
一姐帮你问
本栏目由爸爸真棒、真棒之选、真榜、国际教育一姐的创始人主持。
您有任何教育困惑,欢迎发邮件[email protected],“一姐”帮你问到底。
“咸鱼或可翻身”
@办公室零零后实习生17
我支持转轨,既然已经是咸鱼啦,转轨了或许还能翻个身。我自己初中时候的成绩就很差,初二的时候,我妈妈忽然意识到我可能没有高中读,要去读技校啦,就果断的给我转了国际高中。
到了这个读A Level课程的国际高中,倒也不是说学校有多好,最主要的是国际课程真的简单太多了
夸张一点说,初中数学打下的底子,直接够我A Level数学考试用了。能自己选择学科,也给偏科的我减少了很多负担。而且还能在升学指导老师的帮助之下,探索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让我对于未来的目标更加清晰。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信心就越来越强了。从差点读技校,到现在有世界百大的名校读,我妈妈的转轨决策还是很英明神武的。
“不解决教育问题,转轨后还是咸鱼”
@姚爸,真棒教育主笔
我建议YY妈妈要慎重。孩子缺乏兴趣和目标的问题,可能是从小尝试的兴趣少如果教育本身的问题没有解决,可能转轨了还是咸鱼。
体制内由于高考“总分为王”的特点,主要是“补短”策略,因此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 接触的领域窄(考试的那几科),孩子很可能没有充分的兴趣探索,缺乏被认可
  • 即使筛选出了兴趣,更多的精力却是花在“短板”上,也就是自己没兴趣的事情上,逐渐失去成就感。
而体制外由于国外大学的招生特点,主要是“扬长”的策略,因此这两方面会优于体制内。
然而,体制外的课程特点往往太关注广度而忽视深度,或者说是要求孩子有兴趣以后找资源进行自我探索,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求更高
所以,转轨的话,从一个较“难”的环境转到一个较“简单”的环境,本质上并不能解决“没兴趣”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结合孩子的特点,通过时间来兑现兴趣。
当然,像17所说,这种反差可能会让孩子暂时找回久违的成就感,产生去尝试的动力。
“让孩子找到被认可的力量”
@王府学校高三年级组长 房主任
不管是选公立教育,还是国际教育,根本问题都是:教育的初心是什么?作为家长,您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是怎么定义“中等生”的?传统教育下,更多的还是从成绩上看的。“唯成绩论”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夹在中间的中等生成为了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但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事实是我们90%以上的孩子终将长成一个普通人。
有的孩子自理性强,不用过多管他,就给他充分的资源,专业指导,专业的平台,大胆放手没有问题;
而中等孩子还有中等偏下的孩子,却急需家长和老师给更多的关注、鼓励和认可,挖掘出孩子的潜力,一线老师是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这一点来说,小班制、不以成绩为唯一评判导向、氛围更开放包容的的国际化学校,可能会做的更好一点。
我经常告诉孩子们多参加活动,像我们学校就会提供很多活动的平台在活动中孩子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从事学生管理15年来我深入接触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独特性,但需要我们用心挖掘
有些孩子不爱与人沟通,不愿打开自己,有的孩子到了晚上睡不着觉(不是玩游戏的原因)我们就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这样?是缺乏爱还是缺乏关注?在了解一些信息之后,我们为孩子在戏剧社和影视课上安排了一些角色,鼓励孩子参与表演和创作
一开始孩子们当然是不乐意的,做工作后孩子愿意出演,结果也出人意料的好,孩子自己感觉好像把身体内部的某种情绪释放了。演出结束,同学们向她欢呼的时候,孩子成就感油然而生,蹦蹦跳跳地跑来跟老师说,老师我很开心……这就是被认可的力量。
在驱动孩子自我发现的道路上,还善于利用同伴关系的力量我们做家长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说什么孩子都不听,可小伙伴一句话就乖乖照做。《教养的迷思》这本书也提过,同伴关系对于孩子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父母教养的效果。
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亲密、更平等、更丰富多变,对孩子的价值观、态度、能力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结交爱运动的小伙伴,孩子也会在传帮带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开朗。
参加公益也是一种不错的途径。公益是一种奉献、帮助他人的活动,在这种付出中,孩子会感受到自身的被需要,在不断的认可和表扬中,慢慢找回自身的价值感和存在感,焕发自信。
我觉得,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潜藏一个“spark老师的多一句问候,家长的多一点关心,可能都是唤起孩子内心自我觉醒的小火苗。
最后,回归正题,到底要不要转轨,相信这位家长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不管怎样,教育最终要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功利主义者,而是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定位自我,达到真正的内心强大。
与各位家长共勉!
你还“在看”吗?
有细心的朋友发现,微信推送现在不按时间排序了。如果大家还希望和从前一样,每天准时和“爸爸真棒”见面,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在下面点个“在看”;
第二步:按下面方法给我们星标,成为我们的“常读用户”,就能每天第一时间看到“爸爸真棒”的文章了。你的喜欢对我们很重要期待再次按时见面

别忘记点赞和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