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在职·留学·双证·硕士博士学位

哈佛·牛津·剑桥·斯坦福·博士后


报名咨询:皇卫老师18567079035
01

重新认识儿童:作为整体的生命
“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陈鹤琴在这里提出了儿童早期教育对个体整体性人格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提到了儿童作为整体生命的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什么是儿童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究竟从何时开始?儿童发展是一个整体,特别是早期儿童发展,犹如一个模糊的黑箱,我们无法观察清楚,但其确实蕴藏着儿童情感与思维的萌芽,并在某一时刻以整体的方式显现出来。
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折射出来的正是个体自身的存在方式。换而言之,早期儿童尽管不能准确地认知周围世界,但却可以凭借自身的天赋本能与模糊而开放的多维身体感知,形成对周
事物的直觉,以此进行整体的判断与回应。这里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儿童不仅仅是整体地感知世界,同时这种感知会直接地唤起个体对周
世界的态度,并转化成实际的行动。这提示我们儿童发展的整体性,是指儿童一开始就是作为整体而发展的。一个人年少的经历之所以在个体成长中起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正是在于儿童发展初始阶段的模糊或混沌的整体性。换而言之,早期儿童乃是作为模糊而整体性的存在。正因为早期儿童发展具有模糊性,故儿童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正因为早期儿童发展具有整体性,故儿童发展具有包容性,也即包容、孕育着个体其后发展的几乎一切重要的质素,诸如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偏好等在混沌中的孕育与生长。



02

儿童教育:激发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兴趣
沉浸于吃奶的婴儿、在妈妈怀抱里咿呀学语的幼儿、在草地上蹒跚学步的幼童,总会给人一种纯净的美感。早期儿童作为一个混沌的生命整体,自有某种内在的单纯、素朴与和谐。儿童早期发展中保护性的爱与引导,正是建立在对儿童早期发展之初始性内在秩序的保护与促进。
换而言之,儿童早期教育需要某种基于爱、美与和谐相统一的纯一性,这乃是要保护个体初始生命形态本身的和谐、单纯与宁静。这意味着儿童教育,尤其是早期儿童教育不能繁杂,也就是不能过于复杂、多样。早期教育的繁杂,容易破坏个体生命发展基于自然的初始整体性,导致早期儿童心灵发展的无序化。早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激活、引发、扩展,让幼儿与世界的整体性相关联,避免过早单一的训练,弱化了儿童对世界的整体性感知,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之中成长起来。早期儿童教育的重心就是让儿童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想象,把自我身心整体融入与周围事物的关联之中,让幼儿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下成长,让他们的生命趋于丰盈而饱满。
成人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陪伴,会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儿童整体性生命发展的内在方向。儿童以游戏的方式自由地开始自我人生道路,获得多样且充实的生命体验,而成人的参与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儿童产生对生活世界的爱与热情,从而潜移默化地指引儿童向前发展的方向。换而言之,儿童正是凭借美好事物的体验而趋于生命的丰盈与美好,并在此过程中拓展儿童发展的内在方向,萌生出引导个体人生发展的美善力量。儿童教育就是在富于爱心的交往之中,激发儿童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兴趣。
这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儿童教育的实质如何促成儿童成长的价值性生成?价值体验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个体的心灵,成为个体的价值原型。价值对于个体而言是唤起个体内在的价值体验结构,由此而形成个体面向外在世界的价值期待与价值意向,成为个体其后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这意味着站在个体发展的立场而言,个体的发展本身就内含着价值的生长。
一个人生活在人与人构成的生活和交往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隐含着某种价值的。个体自我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着价值生长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个体会在有意无意之中萌发出对美善价值的追求,逐步自觉地以自己的价值观来看周围事物。就儿童教育而言,我们就是要在幼儿阶段,以美好事物的价值体验浸润儿童的心灵,成为儿童生存的基础性事实。儿童美好生活体验具有阶段性,幼儿阶段教育的引导重在激活儿童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从而以美好事物的体验来儿童的成长,让儿童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伴随着儿童社会化程度加深,儿童生命逐渐认同于社会规范之中,这个阶段儿童美好生活的引领就呈现出双重维度:一是儿童进一步保持并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可能性;二是为免于或减缓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活力的过度衰减与儿童发展的过早固化,这种固化在个体发展任何阶段都是一种障碍。儿童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终结在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要始终保持着无限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对儿童的教育,需要时刻保持儿童个体在自由与规范、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生动张力,保持个体发展的内在辩证法。儿童美好生活究其实质乃是持久地朝向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固定在某种既定状态的生活中。
03

游戏、交往与儿童学习:融身世界之中
个体成长的基本路径是一个人能意识到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联,从而更好地活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中。儿童可以通过游戏和与外界的交往慢慢融入周围环境之中。儿童的游戏和与外界的交往作为儿童教育的基本形态,就是儿童融入社会的基本方式。儿童在游戏中交往,在交往中游戏。游戏所带来的美好体验更多的是自然的、非自觉的、身体性的愉悦。这种快乐体验要逐步转向持续的儿童美好生活的形塑,有赖于持续的交往与引导,也即从自然到自由的逐步渗透。
如何看待儿童早期阶段的学习,这是个体成长中的关键问题。早期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力锻炼儿童的身体,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身体与感知能力的充分发展正是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定真实的基础。早期教育真正重要的是让幼儿如何全面的发展,激活个体身心官能的同时,启发个体的情感,培养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会更好的融入周围环境之中。
早期儿童学习具有身体性与情境性。儿童学习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学习与智化学习,而是通过某种学习情景,连接儿童的已有经验,把儿童与熟悉的围环境联结起来,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儿童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迅速地把自我投射到学习的对象上。因此,好的教育其实就是建立个体与教育事物之间的生动联系。正因为如此,让儿童充分地感知周围事物,其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认知周围事物,而是在与周围事物的生动联系之中充分地激活儿童身体感官,带出儿童活泼而丰富的生命情态。
个体成长中的重要素质是自主性的逐步形成。自主性的形成意味着儿童开始从自我出发,去感知周事物。儿童在交往之中,自我意识被激活,对生活情景中的各种细节作出即时性的回应,进而获得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升,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基于情景的自主回应之中。海德格尔把教育的过程定义为:“对一个领域中本质的东西作出符合一致的反应”。从现象学的视角而言,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个体对其周围环境作出变化的、更加精微的反应。与之相应的是,教育的目标旨在养成素养以及培养辨别与活动相关意义的能力。由此,真正的教学不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因为被告知事实是什么实际上阻碍了听者获得辨别能力、灵巧能力和鉴赏力,而只有这些能力才能使人们与本质的东西相契合。因此,好的教学经常不需要教师直接说出某种事物的本质。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进一步解释说,教比学更难,因为教意味着“让—学习”(let-learn)。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教。海德格尔无疑道出了立足情景之个体成长的核心所在,也即个体对情景的精微反应。儿童充分的发展,正是个体对周围情景充分且细致入微的反应。一切优良的教育,包括作为受教育人的父母、教师,都要充分理解基于情景的儿童发展,以尽可能充分的爱与自由关怀,让儿童得到更大的成长。
儿童学习的奥秘正是学习与儿童生命本身的密切关联,进而通过学习激活儿童的身心发展,让儿童拥有完整而快乐的童年。“没有身体,就没有‘我’。‘我’在本质意义上就是我的‘身体’,‘我’是身体性的存在。”从发生视角而言,我们总是从身体开始建构自我,并且建构自我在我们的身体之中,也就是通过我们的身体而体现出来。儿童学习一旦脱离儿童身体成长的基本特征,就会将儿童置于被动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幼儿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变成单一知识的堆积与抽象世界中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会使得儿童虽然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但其自身的生命状态却并没有相应地变好。正因为如此,学习作为儿童成长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通过适宜的学习活动培养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换而言之,儿童学习的关键并不是儿童学到了什么,而是通过学习活动,儿童变得怎样,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提升。
儿童与其说是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学习活动来激发幼儿的活力,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儿童生活着即生长着,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活生生的生活本身,即活生生的生长本身,儿童教育的展开就是儿童生活的充分展开。


04

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充分的儿童生活
个体发展处于最充分的状态无疑是最不容易改变的。那么何以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我们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上来看,所谓最好的状态,乃是儿童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充分地释放儿童的天性,同时又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状态。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构成儿童之充分地舒展自我的生命质素:健康——为儿童发展提供身体的基础;爱——让儿童发展拥有积极的方向;美——让儿童发展拥有和谐的秩序;行动——则让儿童发展拥有实际的内涵。不仅如此,以爱培育爱,让儿童活在爱中,激活儿童自然生命的内在力量;美则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过渡,既体现对儿童生命自然的呵护,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儿童的成长;行动则是儿童天性的显现。正因为如此,三者的结合,孕育着健康、美、善、真而富于行动力量的健全的童年。换一种说法,为健康、美、善、真、积极行动所充盈的童年最不容易改变。
这实际上也显明儿童发展的基本向度:
· 从身体出发的健康奠定儿童发展的基础状态;
· 爱的教育让儿童真实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 美的教育让儿童生命自然优雅的舒展,增进儿童生命的和谐与秩序;
· 以健康、爱、美为基础而展开儿童积极的生命行动,提升儿童的实践能力;
· 提升儿童身体的生命力量与高度;
· 儿童生命以健康、友爱、和谐、充实的方式得到充分舒展,这意味着儿童生命之真,一种切近个体生命自然的真实与个体向着世界而敞开的真诚。
我们再来分析儿童如何以健康、友爱、和谐、充实的方式得到充分舒展:
首先,身体自然层面的健康。一个人的身体具有习得性,从小养成良好的身体习惯,包括吃喝拉撒睡及运动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身体记忆,避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紊乱,这对于一个人的持续的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健康是个体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所谓健康,并非单纯的身体健康,而是指健康的生活状态。个体的身体健康包含健康生活状态之中,如果没有健康的生活状态,身体的健康也难以维系。而只有身体的健康,也不能显现出个体健康的生活状态的生命价值。这提示我们,一个人的健康是具有整体性的,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生活状态构成一个整体,而环境、工作、日常生活习惯、饮食等,构成个体健康生活状态的完整生态秩序。健康的个体是以健康的身体为物质基础,以个体周围的生活环境作为基本条件,由此而显现出健康的生活状态。
因此,健康体现自然肉身的健康、身体机能的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健康三个层面。健康生活是个体存在的基础形态,一切教育都是以个体健康生活作为基础条件。这意味着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基于个体健康的生活状态开展,以此为基础来激发个体的潜能,并最终显现为个体身体与生命的丰盈。
其次,爱的交往。个体的成长发生在爱的交往之中。婴儿对母亲怀抱的感受,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一个人对世界的初始感受。正因如此,母乳喂养不仅仅是给新生婴儿提供物质的满足,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在孕育新生婴儿对世界的初始感受和情感态度。从这个意义上,一个人的成长与教育始于母亲的怀抱。扩展而言,即个体的成长与亲人的陪伴密不可分。这种基于天性的爱的交往,不仅让幼儿在生命之初获得安全感,与内心世界的和谐,同时也因为感受到的爱,而获得健康的初始情感状态,收获爱他人的能力。
最后,心智层面的充实。就儿童而言,心智世界的充实直接地意味着儿童拥有广泛的兴趣,也意味着儿童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自我身心感官被激活,形成自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联系,保持对周围环境的好奇与兴趣。这里的充实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理智层面,就是儿童能在自我和环境之间,理性地思考问题,让自己的心智得以充分扩展,由此而在个体感知、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中获得广泛的兴趣,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二是个体在运用理性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幼儿对外界的情感态度,是通过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审视和评价,而让幼儿感受到来自不同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生命体验。
“为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去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道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的基础,也道出了儿童教育的关键与灵魂所在。人之为人,不只是一个健壮的肉身,也不只是一个有着健康的身体与发达的机能之总和,而是要能在健康的身体与发达的机能之中灌注以灵魂,就是对美善事物的爱与由此而来对自我生活的无比热情。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仅是要适度地开启儿童的心智世界,培养儿童的感知、记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儿童美善事物的经历中培育儿童向着世界的积极姿态,让他们活出幸福与乐观的生命体验。
由此,儿童教育的展开显现为三个基本层面:
第一,以健康为指向的儿童体育(广义)为基础;
第二,以爱的交往为载体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与初期的智力教育为具体内容;
第三,以个体美善事物的体验与由此而来儿童生命的积极向上为根本目标。
健康的身心让儿童拥有充沛的精力与活力;和谐的交往让儿童活在爱的交往之中,并在爱中活出生命的和谐与秩序;充实的活动让儿童向着世界尽可能地敞开自我心智世界。三者的统一,就是让我们的儿童成为健康充实、和谐发展、美善引领、乐观向上的健全个体,同时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百战归来再学习
报名咨询:皇卫老师18567079035(微信)
成长中企业的合伙制
报名咨询:皇卫老师18567079035(微信)
“每一次赞赏,我都当成是喜欢”

—————已赞赏99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