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来说,生娃麻烦,带娃更是麻烦。不过即使再麻烦,也大多是自己带娃。
动物就不一样了,有些鸟儿总是把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鸟儿的窝里,然后不管不问,全靠蒙在鼓里的“养父母”给自己养娃。
看我儿长得不错吧,比我都壮
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种缺德的繁殖手段,名为“巢寄生”。
寄生高手大杜鹃
借巢孵卵这事少不了杜鹃。杜鹃属于鹃形目、杜鹃科鸟类,国内分布的种类有大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鸣声像“光棍好苦”那个)等。
其中体型最大也最常见的是大杜鹃,它们是鸟类中数一数二的巢寄生能手,大杜鹃能把自己的卵塞进至少125种鸟的巢里!
杜鹃雏鸟
图片来源:Getty image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养父母”,是一项技术活儿,不是随便找个冤大头就行。
首先,大杜鹃要使自己的卵在大小、形状、颜色上跟寄主的卵相似,孵化期也尽可能缩短。这样才能保证大杜鹃的卵被“养鸟”接受,雏鸟也能抢先破壳而出,除掉竞争对手——
刚出壳的大杜鹃雏鸟,眼睛还没睁开,就已经有了拱走身边物体的本能。
刚破壳的杜鹃雏鸟没有视力,但背部触觉发达,会本能地把身边的其他雏鸟、未孵化的卵拱出鸟巢。图片来源见水印
其次,大杜鹃是晚成鸟,孵出后必须依赖养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独立生活。如果把卵产在鸡、鸭等早成鸟的窝里,人家一孵出来就跟着妈妈满地跑了,那还怎么玩?还有就是养鸟的食性要跟大杜鹃雏鸟相同,大杜鹃雏鸟以吃虫为主,要是天天被喂食草籽、坚果,也活不了……

算来算去,有几种雀形目鸟类如大苇莺、林岩鹨、棕头鸦雀、北红尾鸲等最适合给大杜鹃当“养父母”,它们是吃虫的晚成鸟,数量多但不成群,个头又小,惹不起成年大杜鹃。
左边的小鸟看起来要被杜鹃吃了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不过大杜鹃一般还是等亲鸟外出时趁虚而入,叼起一枚寄主的卵,再产下一枚自己的卵就扬长而去,全程只需几秒钟。据我国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观察,大杜鹃如果碰到挤不进身的小型球状巢,干脆就在鸟巢旁边产卵,用嘴叼进巢里。

诡异的是,大杜鹃自幼没见过自己父母,长大后也是独来独往,然而每一代雌性大杜鹃都能无师自通,掌握这些技巧。
为啥它们认不出假孩子?
大杜鹃雏鸟生长很快,破壳20天左右个头就能超过养父母,整个鸟窝都装不下它。为了喂它,养父母甚至不得不站到它身上,伸着头把食物塞进它的大嘴巴里……
喂,这不是你孩子!
图片来源见水印
都说鸟类视力好,怎么连这么假的孩子都看不出来?这明明是个傻子吧!
其实养父母这么做,跟眼神儿没关系——鸟类的喂雏行为,主要出自根深蒂固的本能,就像人类看见小孩儿撒娇卖萌就会产生保护欲一样。
雏鸟的乞食叫声、张开的大嘴和口腔中的斑块,都会强烈刺激亲鸟的喂食本能
,反反复复地找食、喂食,根本停不下来。

圭拉鹃的雏鸟,口腔中的斑块能刺激亲鸟的喂食本能。幸运的是,这种鹃是自己抚养后代的。图片来源:science source images
而各种杜鹃的雏鸟都极其擅长“恶意卖萌”以激起养鸟的喂食欲,甚至能模拟多只雏鸟的乞食叫声、口腔斑块。哪怕有时亲鸟的雏鸟没被它推出巢外,它也能哄得亲鸟一次次只顾着喂它,几乎无视亲生孩子。
很多鸟都会巢寄生
并非所有杜鹃都放弃了做父母的责任,在整个杜鹃科家族中,只有约40%的物种具有巢寄生习性。另外,巢寄生也不是杜鹃的专利。已知会在其他鸟类巢中产卵的鸟,至少还有17种响蜜鴷、20种非洲维达雀、5种美洲牛鹂,以及南美洲的黑头鸭等。
它们的行径跟杜鹃类似,只是巢寄生的策略稍有差别。比如
非洲的大响蜜鴷(liè),它们的雏鸟尤为凶狠:刚破壳时喙上就长着锋利的钩子,能直接把同窝的养鸟雏鸟、鸟蛋全部啄死。
行凶后,完成任务的钩子就会脱落,雏鸟随之变成一副人畜无害的形态。

小东西刚出生就这么凶
图片来源:reddit.com
还有视频为证,画面略血腥
视频来源:youtube
除了这些“种间巢寄生”的鸟,还有至少230余种鸟类是“种内巢寄生”——它们也会自己筑窝、孵卵、育雏,但逮着机会就在同类的巢里下几个卵。
相比杜鹃机关算尽方能适应各种寄主鸟类,对自己同类下手就容易多了,基本不需要什么特殊演化。
亚洲东部的红头潜鸭及其同属近亲青头潜鸭,它们有时自己孵卵,有时把卵产在同类窝里,有时让另一种潜鸭代孵。图为红头潜鸭。图片来源:askar.birds.watch
演化竞赛,有来有往
相比自己孵卵育雏,巢寄生的好处显而易见,
既然只管生不管养,雌鸟就能产下更多的卵。
以大杜鹃为例,一只雌鸟在繁殖季能先后产下多达25枚卵,是非寄生性杜鹃的四五倍。而且在一个繁殖季内,雌鸟和雄鸟都可以跟多只异性交配,能增加后代的基因多样性。

但是,养鸟也有可能识破它们产下的卵,并将卵丢出、啄破,甚至弃巢。而且,不安分的雌鸟溜出去寻找别的鸟巢时,相应也增加了自己的离巢时间,结果自己的巢里常常也混进了别家的卵。正所谓——
巢寄生的出现,实际上推动了被寄生的鸟类逐渐演化出识别寄生者的能力,而寄生者则努力提高自己的模仿水平,这属于自然界的“协同演化”。
双方对抗的主要焦点,是卵的形态、颜色和花纹。还是拿杜鹃来说,如果某种杜鹃在一个地区的种群偏好一种寄主,这种寄主鸟类识别杜鹃卵的能力就越来越强,下的卵也越难被“山寨”。
被大杜鹃祸害已久的大苇莺、东方大苇莺,它们的卵壳表面有复杂独特的花纹,亲鸟也能识别出不够逼真的大杜鹃卵,把它丢到巢外。拍摄:N. Davies.
然而如果一只雌杜鹃把卵产在林岩鹨的巢里,尽管卵的样子完全不同,对方往往也不会察觉。图片来源见水印
除了认卵,这种对抗还体现在别的习性上。在一些地区,只要有一只大苇莺发现一只大杜鹃在附近游荡,附近的大苇莺们都会进入戒备状态,一言不合就弃巢而去!
在非洲,几种织雀能编织出入口狭长的巢,让体型较大的白眉金鹃很难挤进身子。
白眉金鹃努力钻进织雀的巢穴中
图片来源:learnthebirds.com
总之,围绕巢寄生的生存竞争相当激烈,多方互相斗法,各显神通。
博物公众号正式开启投稿通道啦!
如果你对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美食等贴近生活的博物知识感兴趣,并有撰稿经验,欢迎发送稿件至:[email protected]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会主动联系您!
撰文 | 冉浩
微信编辑 | 谢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7年6月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