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群星闪耀时”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句话,不仅是小学课本里的必背课文,也是最近热剧《觉醒年代》里的一句台词。
《觉醒年代》有多好看?
坦白讲,近几年很少看剧流泪的我,无数次哭得像个傻子
豆瓣开分8.3,后来一路飙升,至今有5万多人打出了9.2的高分。要知道,豆瓣9分以上红色题材剧,屈指可数。
其中,因为春节断更,还出现了几万网友在线催更的热闹局面。
书单君起初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看了一集,谁想到就深陷其中,索性连夜追完。
这部剧到底好在哪里?
首先,人物
比如陈独秀,你能想到的,大概是历史课本里那一张照片,或者一个伟光正的符号和旗帜,不是在组织游行,就是站在高台上侃侃而谈。
但这部戏陈独秀一出场,似乎就告诉我们:不简单。
蓬头垢面,衣衫不整,还拿起别人没吃的盒饭狼吞虎咽。并且因为言语过激,而被众多学生唾弃和殴打。
就这?
还不够。
每次和人谈话时,他不是吃饭就是嗑花生瓜子,于是被网友称为“干饭人”。
在别人眼里,他是个义薄云天的英雄,但在两个孩子眼里,他是个没有担当的不顾家之人。
家长里短,亲情矛盾,他一点不比普通人少。
但也因此,你会发现,我们看到了和以往不一样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次,细节
青年毛泽东的出场,就是典型。
看看微博网友@内心孤独的Morty的描述:
“旧官兵、老农民、匍匐在地的瘸腿乞丐、高高在上的旗袍小姐;
一边,是坐在汽车上的富孩子吃着汉堡,另一边,头上插着稻草的穷孩子被叫着买卖······
民国混沌的众生图卷展开,书生在雨中奔跑。”
有人在底下留言:“他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般耀眼。
更让人震撼的,是鲁迅写《狂人日记》的片段。
动、静、坐、立,一边是鲁迅的眼神和姿态,一边是人血馒头”的现场;
上一秒,是木雕上的关公大刀,下一秒,是鲁迅手中的笔;
全程3分多钟,几组画面交替出现,没有一句台词。
鲁迅当时写《狂人日记》是什么样子?没人知道。
但从疑惑、愤怒、冷静再到蔑视,鲁迅的气质一览无余。
网友直呼:“没有一帧是多余的”“汗毛都立起来了”“不敢呼吸”
当人与环境连在了一起,那些瞬间便被赋予了意义。
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首次见面,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狂人日记》的诞生,毛泽东在雨里的所见所想,似乎都冥冥中自有联系。
而加上其他的名字,李大钊、蔡元培、胡适、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
有人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群星璀璨时”

总有人问“为什么”

有人说,这部剧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费纸巾,甚至有位网友评论:“每看三分钟就会哭一次。”
书单君深有感触。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
剧中,陈独秀“二次革命”失败后弃家而逃,置家人的死活于不顾,以至于没办法给自己的父亲送终。
这也让他的两个儿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认可这个“父亲”,而是和别人一样称“陈独秀先生”。
这种酸苦,一直在藏在陈独秀的心里。
好不容易关系渐渐缓和,又正值五四运动遭到军阀和反动派的反扑之际。
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学生流血、流泪而无动于衷,于是,面对家人,他还是下定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我必须要跟他们在一起去战斗。今后,可能因为我,你们还会吃苦受罪,所以,我必须要跟你们说对不起。”
他借着酒,说着自己的心声,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舍小家,为大家,人无完人。
还有李大钊和他的妻子赵纫兰。
李大钊把怀孕的妻子赵纫兰接到北京,本想好好陪着她,结果整日忙得不着家,还反过来让赵纫兰为他操心。
他对妻子说得最多的三个字,就是“对不起”。
“我觉得我李大钊这辈子,我对得起天下,我对得起我的师长,对得起我的朋友,我也对得起我那帮学生。但是我对不起你。”
但赵纫兰是怎么说的呢?
“你给我说的那些大事儿,我有的听得懂,有的听不懂。但我知道,你是在为老百姓做事,做的是大好事。”
赵纫兰不识字,但唯独知道“李大钊”三个字怎么写。
她说她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收到李大钊的信。每次她都找人给她读,读完了以后,晚上她就在煤油灯下,一遍一遍地看。
“我就用手描画着,你写的那些字。我就在想,我要是认字就好了。我要是认字,我就能给我的憨坨写封信,我就能跟我的憨坨说说我的心里话。”
李大钊泣不成声。
是啊,他多么想静静地在桌前,一笔一画地教赵纫兰写字,然后等着妻子亲手写一封信给自己。
但是,他知道现在不行。
他心中所想的,是“有朝一日,学校可以摆上一张安静课桌的时候,可以传出郎朗的读书声的时候”。
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胡适也曾问过李大钊这个问题:“你们都已经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了,为什么还要抛妻弃子,东躲西藏,甚至不惜丢掉身家性命?”
在陈独秀逃往的途中,他和李大钊有了答案。
看着满河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难民时,他们嚎啕大哭。
“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
莫嫁英雄郎,英雄不顾家。但让我们感动的,不正是于此吗?
在这部剧中,每一个重要的角色退场时,都有一个字幕。
其中最令人痛心的退场,就是陈延年陈乔年兄弟。
陈延年,29岁牺牲;陈乔年,26岁牺牲。
那么美好的生命,他们本可以养尊处优,他们本可以过着烈火烹油的生活,是谁逼着他们走这条路吗?
没有,就是一个爱国,救国的最朴素最本真的想法。
导演张永新说:
“他们之所以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英雄,就在于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那一面,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
他们是先驱,是伟人,也是丈夫,儿子。
知乎一位叫做@淡墨痕的网友写道:
“读过许多名人的故事,就像看着小说里的主角一路化险为夷,什么难关生死局只不过是考验而已,我作为读者并不觉得选择背后有艰难,反而有一种理所应当。”
“饭桌上儿子对陈独秀的质问,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革命的牺牲与取舍。”
“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真正无私的人。”

所以,好哭就完了吗?

在这部剧的众多评论中,有一条让书单君最为触动:
“觉醒年代有续集吗?”
“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1928年,陈乔年被杀害之前,留下一句话:“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100年后,我们如愿以偿。
今天,我们的学校可以摆上几千张安静的课桌,每天都能传出郎朗的读书声。
再没有什么不平等的条约,我们足以和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正面硬刚。
我们不用再整日忧国忧民,可以专注于工作、学习和每天的快乐。
所以,有人会问:
100年前先烈们的理想主义和精神,现在还适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对“文化自信”的精神追求,始终没有变。
正如剧中辜鸿铭所说:“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
温良不是温顺和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何为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说:“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
有弹幕说,100年前的话,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至今仍然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觉醒年代》能够赢得90后、95后等一众年轻人的心?
就像他们可以穿着汉服自信的走在大街上一样,这就是“文化自信”。
第二,是书单君听了导演张永新在采访中说的一个词,叫做“当打之年”。
张永新导演坦言,《觉醒年代》这是他职业生涯20年以来,最难的一部剧。甚至当他第一次接到项目时,是拒绝的。
因为无论是对还原众多历史人物的担心,还是对这段历史本身的敬畏,都让他不敢轻易上手。
但最终帮他下定决心的,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年龄。
47岁,对于一个导演,这是创作的黄金阶段。换句话说,正是所谓的“当打之年”。
“假以时日,将来我退休的时候,我坐在窗前,回溯自己的一生,想到这个作品,我可以为之骄傲”。
此外,在他心中,“当打之年”还有另一层含义。
看看这些人的生辰:
陈独秀,1879年生;
李大钊,1889年生;
鲁迅,1881年生;
钱玄同,1887年生:
胡适,1891年生;
毛泽东,1893年生;
在张永新看来,这些人正是100年前的“70后”、“80后”和“90后”,肩负着当年中国的希望。
作为一个70年代的人,他经常问自己:“我可以去靠近,上一个100年前的那个70后吗?”
我觉得,当下所有的“70/80/90后”,都可以试着问一问自己。
书单君想说的最后一点,是有关于和伟(陈独秀扮演者)和她女儿的故事。
他有个17岁的女儿,正处在叛逆期。
但是因为这个剧,女儿给他发了很多条微信,去问他这段历史。
而他作为父亲,觉得不能丢人,只能在了解之后,一个一个地去回答女儿。
坦白讲,这个故事虽小,却让我很感动。
因此,就像前面所说,我们哭过就完了吗?
当然不是。
它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责任。
那就是,有人应该把中国那样一个特殊年代的历史,去呈现给现在的年轻人。
不为别的,只为了有一天,如果我的孩子问到我这段历史,我能给他聊上一聊。
我无意说教,只是想让他知道,无论将来走得多高多远,永远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来路,以及那些为我们铺路的人。
主笔 | 笔下长青    编辑 | 燕妮
图源 | 《觉醒年代》
部分参考资料:

CMG云创论坛《觉醒年代》剧组采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