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朱轩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广东佛山广台高速43公里处一岔道口,Y字形的路口中间被一条实线分开。因为变道压实线,此处创造了62万张违章罚单,总罚款或超1.2亿元。被罚车主质疑实线画得太短了,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广大车主的强烈共鸣。对此,4月12日,广东省佛山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该局已经关注到相关舆情,将会同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另据@新华视点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针对佛山一高速路“天量”罚单一事,广东省相关部门已派出工作组赴现场调查。
有车友4月10日发布的无人机视频显示,短短3分钟,27人在该岔路口“中招”违章。有网友质疑,该道路标线设置不合理。


当地交警部门则表示,该标志标线经过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司机有足够时间和距离看见相关交通标志。
有网友称,他曾在该路口被罚,认为车线不合理。

媒体评论:交通标线设置和“电子警察”执法是否经得起推敲?
央视新闻4月12日发表《热评丨“3分钟27张罚单”,拿什么平息质疑?》称,(车友和交警部门)各自陈述,仿佛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对立。就目前而言,该处的标志标线、提示牌是否合理合法,不宜简单给出对与错,而应由权威机构论证,由业内专家推敲,由公众参与其中,找出最大的“公约数”。

同日,澎湃新闻发表评论《一条实线62万人违章,标志标线设计合理吗?》称,如此密集的“违章”,如果说是司机们普遍交通素养不够,似乎不太现实。
“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角度看,既然设置了标志标线和提示牌,那么车主理应按照相应的交通信号指示行驶。但前提是设计科学合理,让标线、提示牌和实际路况相协调,不至于让车主缺少反应时间。”上述评论称,说到底,该路口实线的设计,背后折射出的,一方面,是一些道路设计得不尽科学;另一方面,还是一些地方在交通执法上,尤其是“电子执法”的机械化趋势。如果说,少数车主的驾驶错误不能说明问题,那么62万车主的海量样本,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该事件也引发了对于“电子警察”执法的反思。
央视新闻在评论中提到,“清理以罚款为目的的电子抓拍”,这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无论是防止滥设滥用“电子警察”,还是反对为了提高罚款收入而进行抓拍,都切中了现实问题,也呼应了民声民意。而具体到佛山这起案例,不能武断认为也存在这种情况,但公开回应、透明操作则是平息质疑的最好方式。
新华每日电讯也就该事件发表题为《一些电子眼沦为罚款机器,每一次执法都要体现善意》的评论指出,随着道路管理日益智能,全国多地都在增设交通“电子警察”。但是,“不少电子眼设置极不合理。尽管“电子警察”实现了高效处罚,却并未完成高效教育。有些被“火眼金睛”抓住的交通违法者只能抱怨一句“运气太差”“下次一定要躲开摄像头”,却并不一定真正能将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表示,当“电子警察”“拍”出天量罚单时,交管部门首先应反观自身:道路指示牌设置是否醒目、道路标线标识是否明晰、交通信号灯设置是否合理、道路宽度是否合适……如明知有异常数量的违法现象发生,却纵容安全隐患的存在,将“电子警察”沦为不折不扣的罚款机器,无疑背离了用科技改善交通安全管理的初衷。
“每一次执法都要体现善意、明确初衷、经得起监督。”上述评论称,交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各地设置和使用“电子警察”的标准,加强设置地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接受社会监督和投诉。此外,交通罚款用途应该公开、规范,尽量做到专款专用,让罚款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