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考研报名人数达377万人,较2020年增长10.6%,自2016年以来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攀升。图为2020年12月26日,2021研究生招生考试南京29中学考点。(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2598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的多名被取消成绩的考生,也都选择不再接受采访。“(微博)下面一堆人,无非也是骂我们不遵守规则。”
  • “人大泄题事件”或将成为高校复试的一个转折点。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蔡乐渭指出:“(事件)会使考生备考警惕心提升,高校考研的程序可能也将更加严谨。”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实习生 蒋敏玉
责任编辑|吴筱羽
复试还未结束,便在微信群中讨论试题,中国人民大学22名法硕考生因此遭举报,并被取消复试成绩。
2021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其官网上公布了《关于部分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硕(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的考生因违反考场规则和考试纪律受到处理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其中提到,经过学院的“慎重认定”,“22名复试考生确实存在实质性透露复试内容等违纪行为”。
传闻了两天的消息得到了官方确认。4月7日,考研辅导机构“晓维说法硕”就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多名人大法硕考生在微信群中讨论考试题目,涉嫌泄露考题,导致复试成绩被取消,其中,不乏初试成绩超过400分的高分考生,被取消成绩的分数较低者,也高出2021年考研国家线321分近60分。
在“说明”中,人大法学院确认了事件系“有人举报”,表示在“3月31日下午”就“收到邮件反映”,在考生自行组建的“21人大非法本法硕统分群”中泄露复试题目。一场关于处罚结果及举报行为是否得当的讨论由此展开。
对于此事件,2021年4月1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提醒,“不仅是考场、不止是考生,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规则意识。”众多考研圈从业人员认为,“人大泄题事件”将成为高校复试的一个转折点。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蔡乐渭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事件)会使考生备考警惕心提升,高校考研的程序可能也将更加严谨。”
自2016年以来,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攀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考研报名人数达377万人,较2020年增长10.6%。
1

 举报者与被举报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针对类似“泄题”情况的举报和被举报,“人大泄题事件”并非孤例。
几乎是同一时间,报考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于露也举报了一次“泄题事件”,但她并没有“举报成功”。
于露已是“三战”。2021年3月初试后,她加入考研辅导机构“安小研”组织的复试交流微信群。群内共90人,名为“21考研翻硕复试交流群”,据于露的了解,“实际进入复试的人数为65人”。
3月28日是复试的日子,复试从7:50开始,而于露的复试场次被安排在14:20。于露清楚地记得,“8:23,就有同群考生开始在群聊里泄题,甚至附上详细答案。”
“上午的面试是每人两道题,他(微信群友)把两道题几乎一字不差地说出来了,连答案在书上的哪个位置,是怎么回答的,全都说了。”于露称,虽然考生被告知复试过程采取随机抽题的方式,但实际情况却是由考官直接提问,据她了解“一上午基本没换题”。
当天下午,轮到于露自己面试,接到了一道在她看来“难度陡增”的题。面试结束后,于露发现后面抽到了同样题的人也表示题目很难。尽管如此,依旧有人在群里分享自己的问题和回答。于露感觉到了“不公平”。
4月4日,于露打通了学校官网的监督举报电话,对方给她的回应是,泄露考题是考生的个人行为,并表示“无法举证学校一上午没换题”。
为此,南方周末记者致电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学办公室教学秘书马兰,对方表示“学院方面还未接到过相关的举报情况”。马兰称,整个面试过程都有监控录像,而学生在群聊中的言论属于个人行为,“如果认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需要联系研究生院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交材料或者反馈”。
在举报事件中,被举报者和举报者往往都会受到舆论不同程度的责难。
网友“萧答寒”的本科舍友,是“人大泄题事件”中被举报的22个学生之一。“萧答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舍友第三次考研。“二战”失败后,这名室友曾去工作,“今年的又一次失败让他决定不再考了”。针对此次泄题事件,“萧答寒”转述前舍友的回复,“已经不再想提及这个事情了,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的多名被取消成绩的考生,也都选择不再接受采访。“(微博)下面一堆人,无非也是骂我们不遵守规则。”一名遭到举报的考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2

考研监管的一次警钟

被举报者的集体沉默,也与人大法学院发给22名考生的一则通知有关。
在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这份“通知”文件中,人大法学院通知22名学生“违纪”,并允许考生提出申诉。但“通知”最后特别提及,“请勿将此事传播他人,如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三年内不得报考研究生”,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晓维说法硕”运营者王晓维是一名考研辅导老师,在他看来,先考完的学生去说,“也是基于自己的最大善意和同学之间的信任”。“人大泄题事件”之后,先后有六七个人找到王晓维,“询问自己的一些行为会不会涉嫌违规,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举报”。
人大法学院曾于3月23日公布《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办法》,其中提及,考生需要提交资格审查材料。而审查材料中,就包括本人签名的《诚信复试承诺书》。按照“承诺书”中的规定,考生签署后需要“保证复试过程中不录音录像,不保存和传播复试有关内容”,如若违反,将导致“未来三年内不得报考研究生”。
而人大法学院公布的《复试考场规则告知书》第14条也写到,“复试相关的内容属于国家机密级事项。考生在复试期间不得录屏录音录像,考后不得向他人透露招生考试内容,不得将试卷、答卷和考试内容以任何方式(微信等)转发亲属或他人。”
据王晓维了解,在复试前后,人大法学院相关老师对承诺书和保密相关内容进行了三次强调。
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法学院官网发现,“不得向他人提供考题”被以各种具体表述写入相关规定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5年12月17日,教育部曾“郑重提醒”硕士考生,按照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为他人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考试的试题、答案,也将被追究刑责。
不过,在人大发布的“说明”中,并未将试题泄露视为作弊,而是“违背了复试承诺”的“考试违纪”。
针对校方的处罚决定,蔡乐渭表示,“认定为考试违纪是没有问题的,但从法律后果上来看,其社会危害性还没有达到严重的情节,不足以入刑。”蔡乐渭指出,这次事件的发生,将为今后的考生敲响警钟,“很多时候,前面的考生考完了,后面的考生问一句前面的,问什么问题了,考生们随口就答出来了。现在可以明确的是,答出来也是一种违纪行为。”
(应采访对象要求,于露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