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资近年来屡次成为全国知名企业的“白衣骑士”。图为从车公庙看福田CBD。 (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图)
全文共4664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 2018年,深圳市委巡察组写道,“(深圳)市属国企总资产仅为北京的57%,上海的16%,与深圳城市地位、经济体量不相匹配”。
  • 终结“宝万之争”,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驰援恒大债务风波;华为困难之际,参与收购荣耀;参股陷入债务危机的苏宁易购(002024.SZ),深圳国资系近年来屡次扮演“白衣骑士”。
  • 截至2020年10月,深圳国资国企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全国167个城市投资布局。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任编辑 | 张玥
“原来我们是处于潜水状态,最近潜不下去了。近期深圳国资投资收购行业头部企业的情况,包括国务院国资委等都很关注。”
在2021年3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国资委主任余钢首度针对近期的国资运作做出回应。
终结“宝万之争”,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驰援恒大债务风波;华为困难之际,参与收购荣耀;参股陷入债务危机的苏宁易购(002024.SZ),深圳国资系近年来屡次扮演“白衣骑士”。这位“超级买家”,引发了外界的关注与好奇。
余钢称,深圳国资投资遵循“三个原则”:坚持战略上匹配,任何收购必须要匹配深圳的城市发展战略、深圳国资的战略布局;坚持实现国资保值增值;坚持合作共赢。
支撑起深圳国资进行大手笔收购的,是其不断壮大的资产规模。
余钢接受采访时表示,截至2020年年底,深圳市属国企总资产4.11万亿,市属国企上市公司34家。与四十年前相比,资产规模增长了2.65万倍。在全国,其市属企业总资产排第四位(前三为上海、广东、北京),利润第二位(第一为上海)。
几年前并不是如此。2014年年底,深圳市属国企总资产在全国排名第十七,利润排名第五。七年时间,深圳国资是如何做大的?
1

定调“大国资”

与如今大举进入房地产、高科技、零售等领域不同,早年的深圳国资系更多将重心放在公共服务领域。
其国资委官网显示,2003-2005年,深圳国资系在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到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此后十年,深圳国资一直在沿着这个定位向前走。
“目前60%以上国有资本集中到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15%左右集中在金融、准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14年,时任深圳国资委综合规划处副主任科员许自杰回答网友提问时说。
转折发生在2014年,这一年,深圳国资改革的序幕拉开。
2014年10月,深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布了国企改革方案,提出了国有企业18项重点措施,开始对市属国企进行混改,提出提升混合制比重、资产证券化率,改革薪酬制度等一系列举措。
在2016年的工作思路中,深圳国资委首次提出了实施“大国资”战略。
“大国资”战略的意图,是要做大市属国企规模,积极推进资产、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市属国有大施工、大地产产业链。与此同时,造就一批与深圳城市地位相符,有更高层次配置资源能力的大企业集团。
也正是在2016年,发生了宝能狙击万科事件,深圳国资旗下的深圳地铁集团登场,终结战局,2017年成为了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深圳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有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
2016年,深圳市国资委被确定为全国国资系统改革试点单位。同年10月,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的张毅带领27家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深圳参会,并与深圳市属国企座谈。
此后几年,深圳国资被视为全国国企改革的前沿,多个地方国资委官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纷纷来到深圳调研学习。
然而直到2018年,深圳对国资的发展仍然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8年年初,深圳市委巡察组对深圳国资委党委进行巡察。“深圳国资总体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与做强做优做大国资的要求有明显差距。”巡察组在反馈报告中写道,“市属国企总资产仅为北京的57%,上海的16%,与深圳城市地位、经济体量不相匹配”。
2017年深圳市GDP为2.24万亿,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3.01万亿)和北京(2.80万亿),差距不大。
2019年7月,国务院批复《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力争达到4.5万亿元,打造1至2家世界500强企业。
2

政府注资数千亿

同为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试点,与上海国资相比,深圳城市发展较晚,国资系早期产业积累不足,也没有在行业内排行前列的知名企业。
短短几年间,产业薄弱的深圳国资系如何搭建起“大国资”平台?
2014年开始,深圳政府选择直接向旗下几家国有企业注资,三年时间,就注入了3200多亿元。
深圳地铁年度报告显示,2014-2016年,政府以“拨入”的名义,向深圳地铁分三笔注入共计1252.27亿元。
随后几年,政府注入的资金不再显示为“拨入”,而表述为“政府投资资金”,金额逐年递减。2019年政府投资基金给深圳地铁84.34亿元。
《深圳商报》2016年报道,深圳计划向市人才安居集团投入现金1000亿元作为公司资本金。
此外,深圳政府还通过国有企业设立投资引导基金,以发行母子基金的形式,扩大资产杠杆,提升资产规模。
2016年,时任深创投创业投资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的乔旭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创投经过竞争选拔成为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母基金,总规模为1000亿,首期450亿。
深创投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2月28日,其管理资金总规模约4082亿元,投资企业数量、投资企业上市数量均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位:已投资项目1244个,累计投资金额约620亿元,其中182家投资企业分别在全球16个资本市场上市。
政府注资,加上基金放大资产杠杆,深圳国资系的规模迅速膨胀。深圳国资委官网显示,2017年深圳市属国企的资产总额为2.55万亿,比2014年增长了3倍多。
“深圳国资发展起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流动性充沛,说白了就是有钱。”在上海国资系统任职的任凯向南方周末记者感慨,“在全国其他地方,即使是上海、东北等国企占GDP比重高的地方,国资系统本身能够掌握的资金也很有限。”
3

并购重组,杀入世界500强

深圳国资系资产厚实以后,开始一系列的重组并购。继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后,深圳国资系陆续入股恒大、华润等企业,近两年接盘荣耀、参股苏宁,在竞争性领域频频出手。
深圳国资系还通过快速兼并重组的方式,将旗下的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深投控)迅速打造成世界500强企业。
2016年开始,深投控陆续收购天音控股(000829.SZ)、怡亚通(002183.SZ)、英飞拓(002528.SZ)等上市公司,并成为中国平安(601318.SH)的第二大股东。
据《证券时报》报道,2019年深圳国资委还将持有的华润信托49%股份,转让给了深投控。
据《深圳晚报》报道,截至2020年10月,深投控所属全资、控股企业39家(其中上市公司11家),资产总额超过7800亿元,年利润总额近260亿元。
2020年8月,深投控进入《财富》杂志排名的世界500强,排第442位,这是深圳国资系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
和上海、东北等地方国资占比较高且发展年限较长的地方相比,深圳国资在改革开放后才陆续得到发展。这一原本的劣势,却为其在并购重组时,扫除了历史包袱和阻力。
任凯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比如上海的一家百货公司要收购部分老品牌,即使收购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这背后的几百号离退休职工,对于企业来说,将带来很高的成本支出,但深圳历史包袱很少。
近几年,深圳国资系也在积极向全国、全球拓展支脉。国务院国资委官网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深圳国资国企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全国167个城市投资布局。
“深圳土地空间受限,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拓展长三角业务,并会增加在长三角员工数量。”深投控旗下深物业(000011.SZ)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负责地产的员工也在疯狂地看项目,不到10个人的投资团队,去年一年看了100多个项目”。
南方周末记者拿到的一份深物业2021年的年度计划显示,公司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各拿下30万平方米产城融合的土地。
深圳国资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资产负债率也在不断攀升。
深圳市国资委在2015年的工作总结中写道,市属国有资产负债率为47.5%。但在2020年9月,深圳国资委主任余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市属国有资产总额为3.8万亿,负债率为65%左右。
不到五年,资产负债率上升了17.5个百分点。如果按3.8万亿计算,深圳国资系的负债达到了2.47万亿。与此相比,2017年,深圳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2.55万亿。
深圳国资委也注意到了自身资产负债率攀升的问题。2019年,深圳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实验实施方案中提到,到2022年,深圳市属企业总资产达到4.5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以下。
4

对标淡马锡

在管理模式上,深圳国资系试图对标新加坡的淡马锡。
在2007年的工作总结中,深圳国资委在文中7次提及淡马锡模式,强调要将淡马锡的企业化、市场化运营模式作为国企未来转型方向。
奉行国家控股、公司化运作、集团化管理的淡马锡公司,在资产运营及管理方面成绩突出。截至2019年,淡马锡45年来的复合年化股东总回报率高达15%。
淡马锡模式,成为中国国企混改的一种潜在发展方向。国务院国资委首位主任李荣融,曾赴新加坡考察,表达出对淡马锡模式的强烈兴趣。
但中国国有企业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利益交错,淡马锡模式是否可行,也受到了诸多质疑。在实践中,2007年后的十年,深圳国资的工作报告里,有关淡马锡的表述只出现过两次,且迟迟未公布具体方案。
直到2016年深圳国资委的工作总结中,表述变成了“指导深投控学习淡马锡”,并提出要通过对比淡马锡找准发展问题,对标具体落实路径,打造国资监管运营的“深圳模式”。
2019年10月,深圳国资委通过了《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对标淡马锡,打造国际一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实施方案》,在资本运作、产权变动、借款、担保等14项事项上提出授权改革举措。
时隔十二年,为什么学习淡马锡的主体从深圳国资委变成了旗下企业深投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国宏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可以用战略投资加财务投资视角看待淡马锡的资产,但我们国资还有一大部分集中在非竞争性的公共服务型领域,而且国资委还承担部分监管职能。所以说国资系整个去对标淡马锡,是不太适合的。”
刘国宏认为,深圳国资系旗下一家大型投资运营平台去对标淡马锡,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改革的阻力也会更小。
2020年,深圳市国资委宣布采用市场化选聘的方式,面向全球为7家市属国有企业选聘11名高管,采取市场化薪酬制度。
在长期关注国企改革的任凯看来,深圳国资系体制机制创新是其能在众多国资系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任凯说:“整体来说,深圳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宽松度都比较高。”
5

监管能否跟上?

2017年的“十九大”,将国资国企改革的表述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转变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国有企业,一般指国有资本持有100%股份或占据绝对控股权的企业。国有资本的意义更宽,国有资本参股,可以不成为控股股东。
国务院在2018年发布文件称,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工作。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以对战略性核心业务控股为主;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提升资本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率为目标,以财务性持股为主。
随后,包括深圳在内,各地国资委都对改革方向做出了从“国有企业”到“国有资本”的调整。
但当国资做大后,如何监管其庞大的资本运营成为新的难题。
从公开的财政预算来看,深圳2017年国有资本的预算收入和决算收入基本持平,都在2亿左右。
但在2018年、2019年,决算数都比预算数高出数倍。2018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2.8亿,决算收入为14亿,完成预算数的514%;2019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13亿,决算51亿。预算和决算为何相差如此悬殊,并无解释。
深圳市人大代表刘鲁鱼,过去15年间都担任计划预算委员会委员,对国资的收支颇为关注。
“问题在于国资预决算的机制并不严谨,细则没有落实。”刘鲁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国资经营预算收入由市国资委方面提供,预算委只负责审查。如果审查,就要真正沉下去,但国有资本是非常大的一个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务院国资委首任主任李荣融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研究》一书中写道,对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而言,要求更会投、更会卖。“在运作方式上,运营公司以参股为主,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何防止国有权益不受侵蚀?”
针对深圳国资系发展的相关问题,南方周末记者多次致电深圳国资委党委办公室,但未能取得联系。
(应受访者要求,任凯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