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工作这一年多,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边界感,碎片时间比以前更难界定。
碎片时间最大的用处,对我来说就是听书听节目。
以前我是开车上下班路上听喜马拉雅,现在就是晨跑听,真是体力劳动结合脑力劳动[呲牙]
比如最近跑步就听了张宏杰的《坐天下》,张宏杰的帝王系列真的都还不错,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好多之前不知道的历史知识,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01
清朝私德最好的皇帝是谁?
是嘉庆,孝顺、勤俭、克己,用最高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嘉庆是乾隆在世就传位的继承人,这在中国历史帝位的交接上非常少见。
乾隆知道嘉庆是个好皇子,他没想到嘉庆比他期盼的还要好得多,他对退位后的一切担心都没发生,踏踏实实做了三年太上皇。
但是乾隆刚刚逝世,嘉庆就立刻对太上皇的很多人事做出了激烈反应,为什么?因为嘉庆深深感到大清危险了!嘉庆想要力挽狂澜,救大厦于将倾!
嘉庆和乾隆的好大喜功和穷奢极侈完全不同,嘉庆没有任何个人享乐喜好,不喜欢古玩珠宝,拒绝大臣的进贡,严惩贪腐。
乾隆刚去世,嘉庆就法办了和珅,同时快刀斩乱麻的平息了白莲教叛乱,在某一刻,嘉庆似乎是一个改革派的君主……
可惜,嘉庆很快就回到了保守守旧的轨道,认为大清之所以走下坡路是因为对祖宗法制的背离,所以要想拯救大清,就要一切效法先祖,墨守陈规
嘉庆勤政爱民,同情百姓疾苦,对拦轿喊冤的民众和蔼友善,不加税不加赋,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盛世明君,是不是应该国泰民安欣欣向荣?
No!
嘉庆年间,人口问题和土地问题成为主要矛盾,普通人的判断失误只会是小范围的缺失,而一国之君的失误,那就是江河日下南辕北辙了!
减税减赋导致清朝政府连年亏损,嘉庆认为人口暴涨带来的土地资源不足只能靠勤俭解决,扼杀了一切通商和开矿等可以解决人口压力的商业运营。
所以嘉庆前承康乾盛世,却后接鸦片战争,在大清最需要一个运筹帷幄杀伐决断的君主的时候,嘉庆选择了当一个守成的帝王,清朝向着灭亡的方向一去不返。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不破不立,有舍有得,就是这个意思!
02
听完嘉庆,第二部分讲光绪。光绪的百日维新,也有很多和我之前认知不同的地方。
慈禧对侄儿/外甥光绪倾注了大量心血,甚至超过了亲生儿子同治。
同治皇帝小时候,慈禧还忙着后宫争宠,到了光绪,慈禧把当初对儿子没做到的关心和教育全部给了光绪。
但是在养育过程中,慈禧发现光绪也不是她喜欢的理想中的君王人选,胆小怯弱,不是明君该有的样子。
光绪对慈禧非常敬畏和恐惧,幼儿时期来到紫禁城,光绪得到了最好的照顾和教育,但是没得到一个幼儿最想要得到关爱甚至是有时候必须的溺爱。
光绪处处被慈禧严斥,只有读书学习一事,他得到了慈禧的赞许,所以光绪在学习上找到了自信,建立了自己是天选之子,要勤政为民,天下就是自己的天下这样的帝王概念。
尽管光绪学习的劲头很有些明君的样子。但是光绪所受到的帝王教育依然是落后的,不接地气的,紫禁城中的世界和紫禁城外的真实社会差了好几百年。
比如世界地理,即使慈禧给光绪安排了西洋教学,在光绪心中的大清依然是世界中心,他错误的认为日本是个不堪一击的小国,不听从李鸿章等人对局势的分析,刚愎自用。
慈禧也并不是像一般群众认为的那样完全的迷恋权利,她还是信任自己培养的小皇帝的,光绪亲政之后,前面五年光绪兢兢业业按部就班,慈禧也开始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
年轻的皇帝心中大有抱负,他饱读诗书,从心里是看不上一手带出同治中兴但是没受过正规教育的慈禧的。
他认为大清需要大痛大悟,他一直在等待地震般的契机。
甲午海战开始,年轻皇帝认为机会来了。
他兴奋激进,坚决主战,忽略了李鸿章要求主和的实际考虑。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持久战理论的,提出中日战斗力相差甚远,以空间换时间,拖住日本,一定而且也是唯一可能的胜利方法。
光绪一意孤行,要求清军寸土不让,结果连清朝最善战最坚强的军队也没能挡住日本海军的进攻。
光绪战前轻敌,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正确的评估,而当战事失败,又没有能力和魄力冷静的面对处理局势。光绪彻底慌了神,只求尽快结束战争,甲午海战最终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告终。
慈禧再次拿回统治权,对光绪恨不成钢,光绪整个人都崩溃了。
签订议和条约时,李鸿章坚决反对割地,翁同龢也主张回避割地,但是光绪只求速战速决,最终签订了清朝最耻辱的《马关条约》。
慈禧不是传统的保守派,事实上,慈禧在同治中兴重用曾国藩等汉臣,支持洋务运动,给皇帝安排西洋学习,所以慈禧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改革派。
光绪提出变法的时候,慈禧已经退休了,她忌讳“干预朝政”的舆论,同时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其实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政治敏感和魄力了。
所以慈禧没反对变法,但是她也不看好变法,主要是不看好光绪,甲午战争让慈禧对光绪是很失望的。
慈禧同意变法,但是要求二品以上大员任命必须由她亲自来,同时让荣禄保证自己对军队的绝对控制,这是她对自己权利也就是自己命运的保障。
康有为和光绪这对愤青可以称得上书生误国!
康有为的变法方针相当激进,日本明治维新用了三十年,康有为认为中国三年就够了,不要说光绪这样的君王,就是康熙这样有魄力的君主也做不到。
变法反对一切否定一切,完全脱离实际。
比如在没有更优秀取士的方法之前,突然宣布废除八股取士,动了从进士、举人、秀才到童生的百万人的蛋糕。
所以后来反对变法的不仅是保守派,事实上绝大部分有独立冷静思考能力的革命派也觉得搞得太过了,这样的变法只有失败的命运。
光绪真正触怒慈禧的是他突然罢免了几乎全部二品以上大员,违背了他对慈禧的承诺,在慈禧看来,这就等同于政变。
慈禧重新拿回政权也没像很多历史书说的让荣禄利用军事演习要胁光绪,其实慈禧就一句话就完成了对光绪的架空,因为当时朝中内外都对光绪的百日维新很反感了。
光绪人生的最后十年完全成为傀儡,近乎痴傻。
大清“最贵族”的教育,脱离实际,一昧强调祖制,没能与时共进,最终也就没能“富养”出一代明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必须要重视street smart,脱离真实世界的教育,不一定是栽培,有可能是毁灭。
小灯塔有声共读往期推荐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