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炮爷慕名去看了电影《我的姐姐》。这种尖锐的社会话题,我确实太感兴趣了。
看完基本可以断定,电影脱胎自2013年8月那篇天涯热帖《父母去世后,我把两岁的弟弟抱养了出去》。
故事倒不复杂。
(电影我不推荐。以下会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张子枫饰演的女主,生长在一个重度重男轻女的家庭,爸爸为了生下一个儿子,甚至谎报她残疾,想借此获得生二胎的资格。她假扮残疾女孩儿失败后,被父亲暴揍。
得益于国家二胎政策松动,她父母得偿如愿,生下第二个孩子,是儿子。彼时,张子枫饰演的女主,已经长大成年,上了大学。
由于女主她上了大学,叠加着父亲重男轻女,她和弟弟的关系并不亲近,姐弟两人连见面都比较少。她大学生活费和学费,全是靠自己挣出来的。
女主有血有肉有梦想,想要学医从事医生工作。她高考志愿报考的是,北京某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被父亲挫败了,给她改志愿报考了本地的一个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后,她一边在当地的医院做护士,一边埋头苦读想和男友一起考研去北京,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过自己的生活。
可,天有不测风云,她父母突然在一场车祸中双双离世。留下了正在考研的她,和还在上幼儿园的弟弟。
父母双亡后,警察在车祸现场质疑女主的身份,因为她爸爸手机里的照片全是她父母和弟弟的,没一张是她的。再然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让她来抚养弟弟,她义正言辞地拒绝。
她和娇生惯养的弟弟,相处并不融洽。弟弟理解不了爸妈去世的意思,葬礼上还在玩闹,被捧在手心长大的他毫不懂事,会闹着吃肉包子扔面包往姐姐脸上吐唾沫,让人看得崩溃又头皮发麻。
她一边工作,一边着手为弟弟挑选抚养家庭。
这部分故事,是没有问题的。
让人不适的是,电影的主创用了一种高级的说教方式。告诉姐姐,你想送弟弟出去,是因为你没有发现弟弟的好。这或许是主创们将天涯原贴的故事,弟弟的年龄改大几岁的原因之一吧。
电影里,姐姐准备把幼儿园的弟弟送养出去的时候,弟弟一夜之间长大,变得比很多成年人情商都要高。
他的情商没有止步在听话不哭不闹,而是更进一步,他没怎么接触过的姐姐,来了例假卧病在床,他会主动地用开水冲泡疑似红糖姜水,来照顾姐姐;他也突然能帮助姐姐,指出撞死爸爸的凶手爱喝酒疑酒驾;还能把姐姐骗他说的话,“说谎鼻子会变长”,拿过来拆穿姐姐的谎言。
甚至他能主动给姐姐背诗歌“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着急”,来隐晦地教育姐姐不该送走他;用“你和妈妈一个味道”,“我的人生只有你了”等来感动姐姐。
为了完成这种高级的说教,告诉姐姐不该放弃弟弟,主创们把幼儿园的弟弟完美化了,瞬间变成了天才儿童,所有的缺点都消失了。
姐姐最初选中的抚养家庭(远比自家富有的,有别墅、豪车的富裕家庭),因为担心弟弟有暴力倾向放弃抚养,是弟弟一个人想通,听懂了姐姐讲的“她想去北京,人生很短,不能既要麻辣烫,又要冲浪”的话,他站出来一力救赎了姐姐。
弟弟救赎姐姐的方式是,他自作主张地打电话给姐姐选中的家庭,认错,表态想和他们一起生活。好像在以此告诉姐姐,你不养弟弟,是弟弟成全了你,不是你应该做的。
绑架的方式从姐姐的责任,变成了这么好的弟弟你怎么忍心抛下
电影的结局是,为了去北京追逐梦想,放弃了五年爱情的姐姐,考上了研究生。即将开启新生活的她,带着弟弟最爱的足球,去了收养弟弟的家庭。弟弟的养父说不想让她再来看弟弟了,她就带着弟弟离开了养父母的家。姐弟俩抛下了他养父母,不管不顾、开心地走了。
放弃了爱情、即将到来的婚姻,放弃了原有的工作,一心追求梦想的女主,在牵起弟弟手走出门的刹那,人设崩得稀碎。
电影有好的地方。导演和编剧用了双重故事线,来讲述中国女性生存的困境。一条明线和主线是张子枫饰演的女主,另外一条是暗线和辅线是她的姑姑,由演员朱媛媛扮演。
她姑姑的人生,是悲剧和牺牲的一生。她姑姑是女主爸爸的姐姐,原生家庭也是极度重男轻女,自幼便被家庭教育着要对弟弟好,善待他,小时候的夏天她爷爷和奶奶会在夜里偷偷切西瓜给女主爸爸吃,不让她姑姑发现;家里供不起两个学生向上走,就牺牲掉她姑姑的大学资格,让女主爸爸去读中专;她姑姑长大成人想要去俄罗斯打工追求事业时,她爷爷奶奶会让她姑姑留下替女主爸爸照顾孩子……
她姑父双腿残疾,如果不是如此,她姑姑说她要来养年幼的小侄子长大成人,续上香火。
片中也有细节诠释得很到位。比如她姑姑和她在一起吃西瓜,姑姑会把西瓜中心挖出来给女主吃,自己吃剩下的边边角角。
她姑姑听到女主讲,女主寄养在姑姑家时,被表哥当作沙包打过,被姑父偷看过洗澡。她姑姑会哭着捶打她姑父。
女主委屈地说,她不想让像姑姑一样活着。姑姑想到自己的一生,理解后,也不再强迫女主抚养弟弟长大。
女主姑姑这条暗线的塑造非常成功,可这在主线两个人物“女主”和“弟弟”的人设崩塌后,显得非常无力。
然而影片的结尾,导演和编剧还是让姐姐从富人的家庭领走了弟弟,以完成她所谓的“姐姐”责任。女主的一生,像是姑姑的另外一个版本。女主姑姑的牺牲,并没有带来女主爸爸的觉醒,更彰显弟弟的天才般变化是突兀的。
肖央饰演的女主舅舅等故事线的加入,过多的细节填充,都掩饰不住了女主和弟弟这条主线的失败,让影片充斥着冗长之感。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导演和编剧都是女性,你很难相信,这是她们描述的新时代女性故事。她们用一个“好姐姐”、“好弟弟”的标签,买断了姐姐追求独立追求自我价值追求梦想的心。强加煽情戏份,来捆绑她选择。
这点从电影的名字里也可看出一二,《我的姐姐》,姐姐的定语是“我的”,她们选择的故事视角是“我”也就是弟弟,而非姐姐,名字不是原小说名字“踢皮球”,也不是“我和弟弟”。“姐姐”是女主的家庭身份,而不是她名字,并不能象征她作为独立价值的个体身份。
这还是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
爷爷留下的房子在女孩的名下;父母不顾成年的女儿反对坚决生下二胎儿子;父母双双车祸身亡,众多亲戚力劝女孩儿抚养弟弟;女孩儿让劝她的亲戚们抚养,他们纷纷拒绝;舅舅扬言要打女孩儿,她说敢打就敢验伤,让他留个案底;女孩和弟弟在车祸前几乎没有接触等桥段的设定,和天涯原作者说得几乎一模一样。

不一样的是,电影主创们改了弟弟的年龄,重塑了后半段故事,崩塌了人设,合理化了女主该抚养弟弟的故事。主创们觉得女主带着年幼的弟弟,弟弟的爱会让她感到幸福。
而真实的故事里,原文作者说她弟弟的收养家庭是姑姑们找的,她全程没有参与,只是签了收养协议。为了让弟弟的养父母家庭放心,她一次都没有去过。
她还在留言里回复过读者,没有抚养弟弟的她,又有了自己的独生女活得很幸福,
“我当了一辈子的独生子女,要我在二十多岁应该成家立业的时候,像封建社会长姐一样含辛茹苦带大一个弟弟,我做不到。”
“如果我养了他,我是绝对没有现在悠闲的生活和相爱的老公。”
我最好奇的是,导演和编剧用了天涯原文作者这么多的设定,有没有征求她的同意。毕竟她很讨厌女性活得包子(窝囊),也很反感别人的圣母感。
原作者发帖的原因是,2013年二胎政策再度松动,各地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很多人不顾独生子女的反对要生二胎。她想用自己的故事规劝那些父母。
在影片片头和宣传的时候,片方至今也没有提到天涯原贴。
<喜欢的话>
 <请转发到朋友圈 或者 复制链接发到微博>

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