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某天早晨,刚醒就看到了松妈的这篇,神清气爽毫无防备看完落泪。想了想应该打动我的正是她多次提到的 “不忍心”。对一个生命正经历的煎熬无法扭头闭眼,哪怕姿态笨拙,哪怕会面对冲突,都要说出来,给无助的“弱者” 安慰和力量。我们都知道在这个表态评价越来越廉价的年代,不应评判他人行为,奶奶应该也有苦衷。但有时孩子多么需要一个“好大人”的出场,让成人世界给他们一线希望。
这样小小的场景可以发生在很多地方,不小心窥见的家庭暴力,路过看到的校园霸凌,甚至最近在美国被暴力袭击的老弱妇孺。路人有责任么?路人能做什么呢?

上周末,在地铁上,做了一回“爱管闲事”的大人。
某一站,一个奶奶带着个女孩上车,奶奶坐我对面一排,女孩坐我旁边。目测应该是2-4年级左右。


我本来戴着耳机在听播客,没多久就听到奶奶在对面不停数落: 你怎么不能坐坐好,你看妹妹(旁边一个小女孩)怎么坐的,你在学校上课也这样吗?!


没好意思看小女孩怎么“不能坐坐好”,但是奶奶的声音穿透力太强了,我戴的还是降噪耳机,那尖利的高频,让我觉得窒息。


我皱了一下眉头,继续低头听播客。
突然“啪”地一声,我一抬头,奶奶直接冲过来打姐姐的手or腿?然后退回座位。
我忍不住用不太友好的眼神看了奶奶几眼,奶奶也觉察到了我抛过去的意思,挪开了头。


下一站,奶奶旁边空出来一个位置,奶奶要求姐姐坐她旁边去,姐姐不说话,也不挪窝。


再过几分钟,奶奶突然站起来,冲到我这边,把姐姐的月票卡从脖子上一把薅下来,指着鼻子骂: 你再动你再动!上课就这样,手不停,奶奶这么远接送你读书,你也不好好学……(更多指责的话我已经记不清了)


我本身并不喜欢与人起冲突,但这时候基本已经逼近了我的忍耐限度。
我一把把耳机摘下来,大声和奶奶说: 你不要这样,她没有自尊吗!


见我严肃又认真的样子,奶奶气势弱了点,说:“我又不打她,你问她,我打过她吗?就是上课,手不停。”
我:“说不定人家就是因为你骂得太多了,心里紧张,才要摸一些东西转移注意力。这么大的女孩都有自尊心,要教育回家好好教育,哪有你这样在公共场合没完没了的!”(大意如此,具体我已经不记得了)
这时小女孩开始默默流眼泪,我旁边的女生掏出纸巾递给她。
巧合的是,我和祖孙俩在同一站下车,下车后我还想为女孩做点什么,但是迅速想了一下身上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送给她,安抚一下情绪。

快出站前,我上前几步,搂了一下小女孩的肩膀,低头和她说:以后你上课把牌牌放包里,别拿出来,你一定能控制住自己的,好吗……
然后我们就分开了,我心里难受了半天。
不是伤感、痛心,而是如鲠在喉的不适,也有一点担心,担心孩子回家后会不会被奶奶“欺负”。
这个奶奶的行为有什么不好,无需我再多说什么。
当时把这件事记录在朋友圈,有很多留言说我:热心、勇敢……
其实我真不值得夸。换作读文章的你,在同样的情境下,看到一个小女孩被一个大人在公共场合,数次指责、羞辱,可能内心也会非常煎熬……而我是共情能力太强,实在没忍住。
在公号再次记录这件事,也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树立人设,我是想说说围绕这件事,我的两点思考。
1、在这个奶奶身上,我猛然警觉成年人对孩子的全方位碾压。
人们都默认,成年人有对孩子进行管教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那位奶奶的气势汹汹,那个女孩从始至终的默不作声,连流泪也没有声音,明明白白地显示着两人从体力,到智力,到地位上的悬殊差异。
似乎一只巨掌,碾死一只蚂蚁一般轻易,对方毫无反抗之力。

图片来自音乐剧《玛蒂尔达》
罗尔德·达尔在学校被校长霸凌的经历

让他创作了不少以此为主题的书——
孩子利用自己聪明才智
反抗大人威权压迫
在我们平时对孩子的管教中是否也是这样?
突如其来的怒火、劈头盖脸的责骂……完全忘记对方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尊。只不过我们可能没有那位奶奶猛烈,便让管教的“正当性”显得理由充足了一些。
我回想起自己也曾有过奶奶类似的举动——8岁的时候带娃去测眼压,娃被眼压机里突然喷出的气体吓了一跳,说什么也不肯再测,坐在地上哭。
周围的人纷纷笑话,医生很不耐烦冷嘲热讽“要哭出去哭,怎么这么大的孩子还这样……”,娃怎么劝也不听,还有散瞳的时间压力……我又气恼又窘迫,在医院大厅里把娃好好数落了一番,完全没有想什么“娃的面子”。

奶奶的行为让这番记忆浮现,回想当时的自己,一定也是面目可憎,令娃难堪。
娃再大一点,还能让我们这样“摆布”吗?现在的我们,不过是“仗势欺人”罢了。
我曾有意识地在教师发火之后询问学生:“刚才老师为什么生气?”表示“我也不清楚”的大有人在,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常常答案各不相同,再去向教师本人求证,发现有时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说对。
孩子们只是害怕老师和父母发火、训斥,可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和教师为什么生气,这个发现令我感到震惊。越是年纪小的孩子,越难以明白他人的感受,在领会教师和父母“为什么生气”这件事情上,他们表现出更大的误差。他们虽然战战兢兢地端坐在那里承受暴风骤雨般的激烈言辞,实际上心里一点都不明白自己或同伴错在哪里以及究竟应该怎样做。by 徐莉《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

2、我们能做的只是一点点,但能做“一点点”也行。
下了地铁我也反复思考,我当时是否应该站出来?有没有“越界”?有没有可能回去以后,孩子会遭到更厉害的“迁怒”?
思来想去,我觉得我没有理由袖手旁观。
我帮不了她更多,但至少在那一刻,我可以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责骂羞辱,并不是只能默默承受,奶奶的行为不对可以指出,有人愿意帮助她,也有人相信她可以做好……在那个车厢里,她不是孤独的无助的。
希望这能给她一点点力量就好。
收到大量长篇留言,有“好大人”,有“坏大人”,每一条留言都非常值得去看看,这些留言常让人警醒——很多时候,成年人对一个孩子一生的改变,只来自于无意中的一句言语,一个行为。
记录这件小事,希望我们都做个好大人,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别人的孩子”。
“教养不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它更像铺路,得一天天、一寸寸地做。让我们持续为做一个好大人而努力,让我们以热情生活的身影,投递美好讯息的语言,成为孩子的榜样。by 蔡颖卿” 
欢迎关注“爱管闲事”的松妈,如果这篇对你有触动,也请转发、在看,把一份心意传递给更多的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