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图片在线预订齐宏伟新书《寻找感动力》
先不谈感动,先聊电影。
电影是什么?五花八门,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觉得说得最好的,是俄罗斯诗人、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说:
电影创作工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部分,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这一剔除动作中蕴含着艺术的选拔,艺术选拔在任何一门艺术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时间巨块”就像大块石料,有大量没有意义的废料。导演以镜头为刻刀,切除和抛弃一切不需要的部分。但导演切除和抛弃的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这取决于导演对人的理解,对生活和事实的理解,说到底是对人的理解。导演以精神浇筑成流畅的可塑性事实,通过镜头展示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另类的浓缩时光。
塔可夫斯基引用日本俳句来说明这种“雕刻”过的“时光”,正是电影存在的本真意义:
满月跑过的时候
几乎未触动
碧波中钓竿
垂露
在所有山楂树的刺上
一滴滴悬挂着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一旦拍摄下来,这就是饱含着精神的形象,是充满着意味的形式,是另类的流淌时光,是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
所以,电影的定义可以总结为如下两个:
1. 电影是人学。
2. 电影是镜头的艺术。
这跟文学的定义其实是一样的:
1. 文学是人学。
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文学,我在拙作《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 部经典》中提出过一个综合定义:
文学=精神(战栗)× 语言(惊艳)
套用在电影上,我认为同样合适:
电影=精神(感动)× 镜头(惊艳)
电影是令人感动的精神生命。导演借助令人惊艳的移动镜头,使之在银幕上流动起来。
于是,一己狭小、逼仄的精神生命就在这样的交融中被提升和拓展。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在《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中这样总结道:
电影是移动。这正好体现在它的名字里——“移动的画面”(movie: motion picture)。不管我们提到什么别的内容,它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电影是唯一一种依赖捕捉、存储和呈现移动而存在的艺术形式。电影里所有的动作和混乱中可能会存在静止的时刻,但这些静止时刻正是因为几乎不停歇的、可以预料的移动才让人难忘。一旦我们明白了这第一条规则,其他的就容易理解了。
进一步讲,电影作为“移动”又为了什么?
导演、编剧、制片人、演职人员、营销人员、剧务人员等通力合作,耗时费资,表演和镜头精益求精,产业规模越来越庞大……又为了什么?
从根本来说,是为了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感动。但电影产业化的弊端就在于越来越多地掌控和消费感动,而不是带来真感动。
漫威宇宙
2019 年11 月,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纽约时报》撰文批评以漫威系列为代表的当代电影:
在我的认知里用来定义电影的很多元素,漫威系列都有。但它没有启示,没有神秘感,也不会真让人在情绪上感到危机。一切都尽在掌控。这些影片是为满足一套特定需求而制作的,它们是数量有限的主题下衍生出的变体。
它们在名义上是续集,但本质上却是翻拍,其中每个环节都经官方认可,因为本来也不太可能变成其他形式。这就是现代系列大片的本质:经过市场调查、受过观众测试、审查过、修改过,然后再审查、再加工,直至可供消费。
好莱坞片厂制度还健在时,艺术家与商业经营者之间存在频繁而激烈的张力,但正是这种充满创造性的张力为我们带来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些电影。
如今,这种张力已然消失。现状的可悲之处在于我们有两个互相独立的领域:一个是全球性视听娱乐产品,另一个是电影艺术。二者仍会不时重叠,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见。而我所担心的是,其中一方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正在被用来边缘化甚至贬低另一方的存在。
对于任何梦想拍电影或刚刚起步在做电影的人来说,当下的状况是残酷、不利于艺术的。仅仅是写下这些话,已令我心中充满哀伤。
马丁·斯科塞斯
说得很棒!这就是有些电影能感动我们,有些电影不太能感动我们的根本原因。
无独有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在《荣誉》中也曾痛心疾首地写道:
有趣的是,尽管像《小武》这样的电影在中国电影中凤毛麟角,但是,这并不妨碍在中国每年举行无数的电影评奖。那些评奖活动每年在中国的电视、报刊、网站上走马灯般地显现,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些流光溢彩、歌舞升平的场面,令人心碎。
应该指出,目前中国电影,特别是中国艺术电影整体肤浅和低劣。这其中包括张艺谋电影的全方位的倒退。我曾经用国产电影和电影学院的学生作业做比较。许多国产电影虽然故事完整,制作精湛,投资可观,但是,它们是没有生命的,它们虽然外表上熠熠生辉,但是,它们是发亮的镀铜。
相反,一些学生作业,虽然故事简单,技术粗糙,投资微薄,外表并不光亮,但是,它们是有生命的,作业中有宝贵的金子——那是他们真实的生活,那是他们真实的情感,那是他们对生活、生命的真切体验。
金子和镀铜之间价值的不同,我们不言自明。
电影是一扇窗口,理应开向更高大、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在那里,人们在种种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中,所寻找的不再是吃喝玩乐,而是信念、价值和意义。
如果只是拍出比生活还低的吃喝玩乐,没人愿看。
电影可以带来娱乐,但不能没有感动。
马丁·斯科塞斯说到他对电影本质的理解,同样精辟:
于我而言,电影曾是带来启示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启示。它是关于角色的——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矛盾的、有时是悖谬的本质,他们会如何彼此伤害、彼此相爱,转而又突然直面自我。电影在银幕上直面意外之事,戏剧化地诠释生活,以艺术的形式扩大对可能性的感知。
马丁·斯科塞斯作品《沉默》
有些不带来启示、启迪和感动的电影,看过也就看过了。仅一遍,你就再也不想碰了,似乎看它们就是为了确认它们不值得看。但有些“扩大对可能性感知”的电影会让你怦然心动,心动延伸到口与手,就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
电影提升了我们领受感动和传递感动的能力。
这些年来,不少人提观察力、思考力、自控力、影响力、共情力、学习力、审美力、应变力等,但我最想提的是“感动力”。
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感动力一词是张利军在2010 年出版的《感动力》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写道:
个人欲望或期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自己去“赢得”;赢得一切的根本在于感动掌控这一切的人:感动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方心悦诚服并且心甘情愿为你付出;能否感动对方决定于你的感商TQ(Touching Quotient:感动商数、感动智商、感动智慧、感动能力指数)。
感商TQ 的基本特征或原则是“真诚、付出、不索回报”。感动的智慧包括感动力(感动别人的能力)和感知力(被别人感动的能力)。感商TQ 的真理性就在于,任何一项成功因素起作用的根源均在于此:感商TQ 的修炼和运用是快乐的、满足的、光荣的。
这个概念提得很好,但局限在用感动去掌控营销,格局未免太小了。
林伟宸2011 年编著过《感动力:人际互动与商业经营的神奇力量》,格局大了些。书里提到,感动力是21 世纪最柔软也是最强大的无形影响力,是人际互动与商业经营的成功心法。而感动力,“就是让人感动的力量,凡事先能让人感动,才能产生共鸣,有了共鸣才能被认同、接纳和拥有”。
说得很好!把感动力提到这样的高度,很有眼光!
不过,全书也还是注重商业经营层面,侧重企业管理和客户沟通,进一步的挖掘不多。
倒是日本的平野秀典在他的同名书籍《感动力》中提到,东京迪士尼乐园的新员工在这个神奇天地,仅一周时间,眼眸就从无精打采到闪闪发亮,从只想赚钱的新员工摇身一变为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魔术师。
迪士尼乐园
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
这是因为迪士尼提供了一种“快乐场”,让人置身其中,大方自然地做神奇、美好的事!
在这种氛围中,人心就特别容易敞开,也容易被感动。
我不想把感动力这个词单单用于营销,而是强调这的确是人的一种根本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人一旦失去感动力的话,就是在苟活。
庸常世界有强烈的异化人的力量,日益把人磨平,让人忙来忙去还不知道在忙什么。
内心无感成为常态。
但总有那么一个时刻,让你一下子醒悟过来,强烈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猛烈透视到日常生活的沉沦和无聊,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一般。
不必用“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的说法,但无论如何,这是你灵魂的高光时刻。
人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活物,更是意义活物。
奥地利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说:“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世界的某一刻、某一处醒来,与意义相遇,与感动邂逅,回归纯粹和本真。
当然,说说可以,做到的话谈何容易?!
所以,维特根斯坦才说:“不欺骗自己是世上最难的事。”
我们需要一再真诚而坦率地面对自我,面对真理,从而使精神境界不断得以提升。
维特根斯坦
在我看来,电影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感动与反省的契机。在看电影时,世界暂时退场,另一个神奇无边的广大世界徐徐敞开,人甘愿置身其中,不只看别人的故事,还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这时,你发现自己确确实实被深深打动了。
我们一直寻找的并不只是好看、好玩的电影,而是那么一大批真能感动我们的电影。
我至今还记得,读研期间和一位朋友一起看了塞西尔·戴米尔的《十诫》。整部电影220分钟,一气呵成看下来,感觉自己被提升到一种崇高、自由的境界,一瞬间体会到人是何等高贵,不该被当成螺丝钉。“只有在律法下才有真正的自由。”这句精彩的台词把我许久以来的内心混乱和情绪阴霾一扫而空!
那份观影感动,我至今还记得。
电影《十诫》
感动就像射中心灵的火箭,
点燃了人的整个精神,
让人成为更活跃的存在。
火就要燃烧,光就要照亮。
不管周围多么冰冷,世界多么黑暗。
人之为人,就要在感动中升华和成长。
所以,我不是制造感动,而是遭遇感动。
我感动,故我在!
你难道不是?
打开来,读吧!
因为你看的不是电影,而是感动。
我写的也不是电影,而是感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本文转载自北京青橄榄文化,作者:齐宏伟
齐宏伟新书预售《寻找感动力》
你看的不是电影,是感动!6.9折最低价
点击上方
Grace精选小店在线下单
预售特惠价:38.64元(原价56元)
预售截止3月31日24点,新书将于十天内发货
本书由Grace画报合作伙伴朵多教育选题策划
©正版保障
(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寻找感动力》
影评目录
1《海上钢琴师》(1998):

1900为什么就是不愿下船
2《卧虎藏龙》(2000):
当年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经典大片
3《指环王》三部曲(2001—2003):
“不被事实所奴役”
4《狮子、女巫和魔衣橱》(2005):
“在纳尼亚一旦为王,就终身为王”
5《立春》(2008):
“我只是不甘平庸”
6《剑雨》(2010):
江湖剑雨,难以安放一张饭桌
7《寻梦环游记》(2017):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崇高和永远
8 《嘉年华》(2017):
穿白衣的天使,着黑衣的世界
9 《芳华》(2017):
谁能把难言悲凉换成一世芳华
10 《无问西东》(2018):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11 《小偷家族》(2018):
盛世多蝼蚁,假家有真暖
12 《我不是药神》(2018):
“油腻”中年上身,良知暗夜逆袭
13 《神奇动物:格林沃德之罪》(2018):
既不神奇,也不动人
14 《绿毛怪格林奇》(2018):
有奇幻,但没有非凡魔法
15 《蜘蛛侠:平行宇宙》(2018):
看似创意满满,终归流于平庸
16 《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
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
17 《密室逃生》(2019):
假如人生不是被设计,而是被算计
18 《飞驰人生》(2019):
轰轰烈烈死 vs谦谦卑卑活
19 《地久天长》(2019):
这么闷,凭什么打动我们
20 《寄生虫》(2019):
庸常人性都有一间地下室,无关贫富
21 《何以为家》(2019):
“愿每个勇敢男孩,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22 《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
真正动人的不是逆天改命,而是亲情友情师生情
23 《罗小黑战记》(2019):
一声“师父”,叫哭多少人
24 《少年的你》(2019):
我为你死,你为我活
25 《1917》(2020):
长镜头重要,还是“情绪的旅程”重要
跋 疫情期间,为什么用心写这样一本书
(滑动查看试读文章)
试读《海上钢琴师》影评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