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篇的文章里,通过每篇6500字的优质原创

逻辑梳理出真实的中国历史脉络

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本来本周有一个择偶的问题要谈,但我现在还没有想好怎么不被打死的写法,让我再酝酿一下,最近孩子教育的军备竞赛问题已经开始以每天十多条的频次出现,今天专门说一下。

1、云海之巅:老师,有句话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您对这句话怎么看?

彭晓溪:老师,我的孩子比您的小两岁多,也是男孩,所以希望老师能否谈一下对于现在家长疯狂报课外班鸡娃的看法。本人身处北京海淀区,已经开始焦虑了,不胜感激

抒幸:石勒这种级别的大才,而且后期也不曾外出征战,怎么儿子长到18岁也没教出个所以然,这感觉很奇怪啊?

有一个词叫做“剧场效应”,就是说剧场中前面的人由于太激动了,于是站起来看了,后面的人也就看不见了,于是也要站起来看,最终就是整个剧场都站了起来,看原本坐着就都能看的节目。
目前的教育军备竞赛就是这样一个“剧场效应”,国家开始整顿补习班,本质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们看待问题通常要有一个思路,就是跳出这件事去追本溯源的能力。
说孩子的教育军备竞赛问题,就要回溯到孩子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再去谈军备竞赛的问题。
我们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通常目的是啥呢?是让孩子获得所谓书本里的那些知识吗?
现在哪个家长做题做的过你高三的孩子?除了老师以外,哪家机构因为你会做题每月给你开工资呢?
那些知识,明显不是最主要的。
国家要你学习那些知识是为了啥呢?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培养你独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筛选,把孩子们分层筛选出来。
比如说,孩子们走入社会后就能发现,很多岗位明明是个人就能干,但凭啥你去干呢?
人家是博士生,你是高中生,你还有啥话说呢?
这样最公平,社会矛盾更小。
我国应试教育阶段最本质的核心,是公平。
在国家能够提供的有限高等教育资源下,将三六九等所有家庭当中“不差的孩子”筛选出来,给予一个更高的平台,防止未来社会分层。
目前国家之所以要打击辅导班,原因有二:
1、社会总成本加高了,大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金钱扔了进去,但孩子们并没有变得更好。
相信我,应试教育的考卷拿95分和100分对于孩子本质上不会有啥提高,但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
更关键的是,孩子到了18岁以后,前面12年的如此巨大高昂的“分数维护成本”是不能带到下一个人生阶段的。
上了大学就是新的人生法则,应试教育的所有东西基本都要推到重来。
2、社会变得不公平,寒门家庭会越来越难冒出来。
本来高考之所以设置成看分录取,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兼顾公平。

现在的辅导班越来越专业,有的孩子就是能够通过钱把分数提上去,但没这个钱上辅导班的孩子,通常家长也不会知道怎样教育,只能靠孩子自己努力和摸索。
寒门家庭的孩子得多努力才能考的过各种武装的富裕家庭呢?
当然,这个社会永远不可能公平,但从国家层面来讲,这样确确实实是对国家宏观未来上不利的,所以必须要刹车和整顿。
分析到这了,我们可以简单的知道两个概念:
1、孩子18岁前的教育,叫做“有限博弈”。
是国家设定好的一个公平性的筛选机制,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长久运转,防止社会分层,全是拿分数说话。
这套规则是专门设定出来的!
任何时刻,专门设定出来的规则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也就是你被筛选出来。

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规则下做的所有积累,除了你进入大学的那个门槛外,通常是不能带到下一个人生阶段的,积分会被清零。
2、孩子18岁以后的教育,叫做“无限博弈”。
不会再有人给你设置什么具体的分数线了,没有一次次考试来区分三六九等了。

你的人生就是你的考卷,考的是你能不能在这个没有明确规则的社会上出人头地的能力。
每个家长朋友们自问一下吧,是孩子“有限博弈”的能力强重要?还是“无限博弈”的能力强重要?

当然,小孩子做选择,成年人我全都要,那下一个问题来了,你真的有全都要的能力吗?
你家要是年入一千万,不用多,就一千万,你每年花个五六十万就能把孩子的所有教育成长非常优质的外包出去。

问题是这样的家庭多吗?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孩子在18岁之前的“有限博弈”该投入多少金钱和精力,以及在孩子“有限博弈”的18岁之前,如何培养孩子未来“无限博弈”的能力。
想要你的孩子将来真正成为你的骄傲,一定要认清一个本质:
保证孩子在“有限博弈”的赛道上不掉队的同时,一定要非常注重孩子“无限博弈”的能力,这是决定他一生成败的最关键能力!
“无限博弈”的能力需要家长提供给孩子什么呢?
1、终身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妥善的处理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能力。
3、抵抗压力和失败,勇敢再站起来的能力。
基本上所有人生的成功,全都是上面三条的综合体。
以俩没文化的举例,刘邦这辈子没咋看过书,干革命后跟张良、萧何、韩信学到了死;石勒从小没看过书,结果见招拆招的每天听书学了一辈子。
没有一个牛人是不擅长学习的,没有一个牛人是停止终身学习的。
大多数的失败和停滞不前,本质上都是放弃了终身学习和提高。
刘邦和石勒都是人际关系的大神,都有着能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力,这二位也都经历了太多次的死里逃生和推到重来。

比较遗憾,
“无限教育”的重要点这貌似和“有限博弈”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1、“有限博弈”是在有限的赛道上逼你考出无懈可击的分数,说实话,这相当打击学习的兴趣。
我媳妇当年高中是全年级第二,妥妥的人赢吧,但自打大学毕业后没看过一本书。
2、“有限博弈”更多给你灌输的是竞争和一分决定你上还是他上,这相当影响孩子们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
实际上,人这辈子你有太多时候是需要你整合借助他人的力量,但一个放哪里都能够得到贵人助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上太少了。
3、“有限博弈”会让你对每次的得与失相当看重,对高考的分数产生执念,“一卷定终身”的最可怕结果是让孩子们在年少时产生“输不起”的感觉。
孩子们禁不起失败,失败后再爬起来很难。
我们考虑教育“军备竞赛”的最关键点,就是两者如何达到平衡的同时,让孩子赢在“无限博弈”的起跑线上!
这是最关键的!
这也就有助于帮大家理解那堆早教、骑马、乐器、高尔夫、语数外辅导班对于每个家庭是不是那么必须。

如果那堆辅导班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帮助孩子们培养兴趣,培养抗挫折的能力,那上那种班是个挺好的选择。
如果孩子对那些班有巨大的抵触,或者家长让孩子上那些班就是教育焦虑害怕孩子掉队,就没有一丁点意义。
更不要说如果那堆辅导班影响了家庭的生活质量,那就更是本末倒置。
每周末带孩子看场电影,跟他外面吃顿高质量的饭在这个过程中让他感觉到你有多爱他,远远比让他上他不感兴趣的辅导班要重要的多。
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名校了,自己的教育任务就完成了,剩下就看你小伙子自己了。
实际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是绵绵不断的,是持续一生的,关注点也应该是孩子将来怎样更好的立足于这个社会上。
我们要把我们人生的理解和经验薪火相传,而不是考上大学后就对孩子大撒把了。

所以,在“教育军备”上,我的个人建议如下(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1、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掉队即可,没必要太过焦虑,与此同时攀比性的进行太多精力和金钱的投资。
你更要注意的是投资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的成功。(后面会细分析)
2、所有的学习,尽量以激发他的兴趣为主,要让他从小就自己去干他喜欢干的事,而不是你强迫他干那些你要他干的事。
3、有那种很多孩子参加的运动和活动,一定给孩子报名参加,为孩子的社交创造一个大频次和密度的沟通环境,回来再问他社交中的困惑与疑问和他谈心。
4、一定要让孩子尝到各种各样的小失败,但你尽量要在场,告诉并引导他一次次的站起来。
让孩子失败不是让他没有尊严,一定要进行正常的引导,从小让孩子知道一个概念:所谓的“失败”和“成功”都是概率,我们只能让概率变大或变小,但我们无法消除,唯一成功的办法就是不断努力,然后通过次数弥补概率。
说到这里,没有完。

其实后面这段话才是我们今天的核心。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你成为他的榜样,你通过一辈子的言传身教,让他知道成功与幸福的意义。
我们让孩子终身学习,我们让孩子对事物充满兴趣和探索,我们自己做的又怎样呢?
我们现在还对啥有兴趣呢?我们自己每年都提高吗?
我们希望让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成为到了哪都受欢迎的小贵人,但我们自己呢?是谁都喜欢我们吗?是不是每天看好多人都不顺眼呢?
我们希望孩子不担心失败,勇敢面对挫折,我们自己做的又怎么样呢?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真的一点不怂吗······

1、当我们自己找到生活的兴趣点,我们的生活就会璀璨发光,孩子就会知道追逐兴趣,终身学习有多么的美好,你也能够指导孩子将来如何更好的保持兴趣,终身学习。
2、当我们自己本身成了贵人,我们有稀缺的能量,有温暖的气场,有得体的谈吐,有尊重他人的同理心,孩子自然也就知道贵人是个啥样子,我们将来在规矩他的时候也就知道怎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给予指导。
3、我们自己对任何事物都不发火了,万事万物都是趋利避害不行重来的考虑概率,孩子自然也知道碰到难题时是个咋处理的流程。
最关键的还是那句话,你因为走过那条路,你知道咋指导他。
你说的每句话也才有力量。
很多家庭家长说话孩子不听,本质上是孩子不服你。
为啥不服?
家长在幻想所谓“正确”的方式是怎样的,但其实并非如此,而孩子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精灵。
最后,再做一下总结:

1
、在做好应试教育投资的同时,兼顾“终身学习的兴趣”、“人际关系的健康”以及“失败挫折的重来”三个关键能力培养。

二者起冲突时,后者更重要。(不一定对,我自己是这么做的)

2、欲变世界,先变自身。

3、我们自己如果成不了龙,就不要逼着孩子们鲤鱼跃龙门;即便我们成了龙,龙有九子,尚且子子不同。

小富靠勤,中富靠德,大富靠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别太执着。

作为家长,我们就是个导游。

善待自己,善待孩子。

闪电:石勒咋不杀石虎呢?怕镇不住汉人帮?

答:是怕镇不住汉、羌、氐、匈奴、鲜卑、乌桓、杂胡······

此时石勒统一多民族还不到20年,第一代移民还都在,巨大的情绪和愤怒根本无法平息。

就好比七八十年代的那帮哥哥姐姐普遍到今天仍然是外面的月亮比较圆,但今天的九零、零零就觉得外国人有啥可牛逼的一样。

很多固有的观念,是改不了的。

好多问题的解决与扭转,最终只能靠时间。

silence:血亲复仇是一种“冤冤相报”的机制,本来是为了制约强势方对弱势方的加害,让强势方有所顾虑。但现实却导致弱势方会被“夷三族”等极端手段造成更深的伤害。

达达DDNASH:“法益作为入罪的基础,伦理作为出罪的依据”。道德是会随时代变化的,变化的一部分会源自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的引导。

Monster and Moonshine:说到血亲复仇,不由得联想到雪山飞狐中胡苗范田四家的百年恩怨…


即使胡一刀和苗人凤一见如故,互以为知己,一旦涉及到上代的血仇,又不得不拔刀相向…
倘若你不姓胡,或是我不姓苗,咱俩定然结成生死之交。我苗人凤一向自负得紧,这一回见了你,那可真是口服心服了。唉,天下虽大,除了胡一刀,苗人凤再无可交之人

basket!bao:想起之前《秦并天下》有关农业、骑射之技对战事成果的影响了,不知小吏有否计划,在稍后文字里,对地理、气候因素造成的两晋南北中国分治局面,做一个辨析...


隐约觉得,除了政治因素(整个政权体系因地方豪族过于强势,而频频陷入崩溃危机),很可能小冰河末期中原南北的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晋时南北政权少有的“各自相安”局面:尽管北方五胡十六国常忙于“团战”而无暇南顾,但冷兵器时代大规模步兵作战,在南方(青徐-江左)的河汊大泽里,奔袭和突击的效率,还是远远比不上关中河北的陆地上-- 三国时北方曹魏论兵力(人口)战力,较之两晋时北方,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曹孟德仍免不了吃赤壁之败,不得不接受长期对峙于(古)淮河流域的局面~三国系列里也曾提及,东吴的战力相对真的有些弱,如果不是倚仗河道天险,大概要更早被北方扫灭的吧... 加之古代陆路后勤物流的超高消耗比,北方五胡各国怕是真的有心无力。


而南方这边,看之前三国,似乎部曲人数,在量级上比北方都稍差一级(以经济条件讲,三国之后南边人口数量和密度应该是占优的?);而到东晋这种现象似乎更明显-- 万把人的队伍,就可以轻易覆都灭蜀(当然,其中必有南方豪强不擅连横的“全靠对手衬托”之功),可也多少表明:彼时南方的水陆基础,更适合中等偏少规模部曲的“两栖”作战?(感觉这是在替刘皇叔强行挽尊--“孤擅长少兵力作战,全因适合水陆两栖”?

之所以注意到战事的“南北有别”,是因为之前系列的记事,聚焦点基本都在北中国(当然也跟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都分布在沿黄河中游一带密切相关),很少有像东晋这么高密度(但质量真是不行)的战事发生,而且跟北方还几乎是“各自平行演化少有交集”那种关系,这在之后的历史上,也比较少见(南宋辽金不知算不算跟这个类似)…… 


而从政治架构上看,南北方其实都是在有意无意“探索”新一代的政治治理模式不是之前始终被地方豪族压抑的那种——北方玩的,是“都打碎了,大家重来”;南方进行的,则是“大家凡事好商量嘛,选一两个出来打就行,打完了,大家还是要一起做生意的嘛”。


这里借鉴了温铁军老师“资源禀赋决定论”的观点,当时的南方(包括今山东东南一带),说是水乡泽国,怕也不过分。这样的地理条件,跟河东河北关中幽燕干旱之地相比,军事上是不太可能发展出相似的模式和战术的…… (个人的观点,关二爷和祖逖郗鉴部曲那样,具备两栖“作战能力”的,南向或可以平推,但是不太容易北进中原腹地搞大规模长距离“陆战”的;反之,对北方的兵马而言,大概也是如此结局吧……)


很期待后续北魏及宇文家族的”府兵制”时代,南北兵力交锋,会是如何的状态……

猫猫:
一、为什么这么大决战,恒温还欲退之?

因为历史是后人书写的,恒玄篡位,所以他家人必须各个都不是好东西。
哪怕是最璀璨的一战,也得是恒温欲退之,鼓吏敲错了鼓,才稀里糊涂的拿到了大胜利。
二、鼓吏为什么敲错鼓?

鼓吏不可能敲错鼓,只是因为写史书的人需要他敲错鼓而已。

这样,总比写恒温临危不惧,大呼酣战,酣畅淋漓一波流的好,暗搓搓地黑了他恒温的盖世奇功,让他恒温在这个意气风发的时刻莫名其妙变成了一个小丑,还无从反击。
三、为什么李家不守卫成都而要野地浪战求胜?

参考诸葛丞相的儿子为什么不借助地形优势守卫绵竹,那一段可以原版复制来作为解答,人家城中老百姓是喜迎解放军的,谁替你守城啊?抽冷子砍了你,换个活法儿才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要。
答:这是咱们本周的顶级神留言。

桓温这事上,其实很可能被史官黑了。
因为自古进攻擂鼓,退兵鸣金,这两者通常是要分开的,否则战场那么乱,万一听错了呢?
但为啥桓温被阴了以后后世没啥怀疑的呢?
因为他后面的人生所有战役,全都是那种不敢背水一战死拼到底的结局收场。
当然,他那样权衡和计算并没有什么问题,后期出征的本质都是政治高于军事,他有更大的棋要下。
但如果后面的战役他也像灭蜀一样孤注一掷了,史官还有机会黑他吗?
历史是成王败寇的,历史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高明的修改者,会让人看不出来痕迹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桓温灭蜀,你这辈子到了最后一哆嗦都选择退缩,那你出山第一战给你扣上个阴差阳错的帽子又能有什么呢?

亲们,帮点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