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馒头大师你好,之前在吃梅根和哈里的瓜时发现,加拿大属于英联邦成员国,他们国家最高元首原则上还是英国女王。想请馒头大师说一说英联邦国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之前在《摔跤吧爸爸》里看到他们还有自己的运动会,也很好奇这个英联邦运动会是什么情况?”

——@月晓
【回答】
1、底子:“大英帝国”的强盛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来说说“英联邦”是怎么形成的。
我在上周读者分享的时候说到日本,说从某种意义上,日本有点冤枉——我们习惯在“日本”前面加个“小”字,但从来不会说“小英国”,只会说“大英帝国”。

事实上,日本的国土面积接近38万平方公里,而英国的国土面积只有24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日本的3/5左右。
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英国在祖上确实“阔”过。
一般认为,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上半叶是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时期,背后的巨大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由此产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再也无法忍受专制王权的统治,双方的缠斗到1688年分出了结果——“光荣革命”爆发,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新的制度大大解放了英国的生产力,由此让这个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开始火箭蹿升。大破西班牙,击溃荷兰,力克法国,经历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后,从海洋到陆地,英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当时这个星球上的“第一霸主”。
当时的“大英帝国”,指的绝不仅仅是今天通常意义上的英国,而是包含它所有海外领地,包括殖民地、自治领、保护国,还包括控制的海域,是一个全球性帝国的总称。
1900年前后,英国达到了它国力的鼎盛时期——它控制下的领土面积达到了3467万平方公里。

这个规模,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这个纪录也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版图
那是英国人幸福感最高的年代,也是他们自信心爆棚的年代。1865年,英国的经济学家杰文斯(一说是英国当时的首相英国首相帕默斯顿)
曾留下过这样一段话: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
当时英国可以管辖的领土遍布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他们骄傲地宣称:
“大英帝国的领土上永远有太阳照射之地”。
“日不落帝国”之名,由此而来。
但连太阳本身都有寿命,更不要说一个帝国了。

2、面子:“英联邦”的诞生
接下来,就该说说大英帝国的衰落了。

回望人类文明史,只要把时间轴拉长,多少辉煌鼎盛,其实都只是过眼云烟。

一般认为,大英帝国的衰落其实自1850年就开始了,但到1900年之间的50年,迹象还不算太明显,而从1900年到1950年,英国的衰落就展现出了自由落体一般的速度。
在这英国“失去的100年”里,有两个时间节点值得提一下:
1894年,一直雄踞世界第一的英国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被另一个国家超过——这个国家叫美国。
1913年,英国的制造业份额和钢铁产量也保不住第一的位置了,甚至连第二都保不住,它不仅输给了美国,还输给了另一个欧洲大陆国家——这个国家叫德国。
经济上的衰退导致统治力的衰落,在这个阶段,其实不少原本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已经开始有了新的称呼,叫“自治领”了(当时大英帝国海外领土有三种称呼:殖民地、保护国和自治领)
1867年,加拿大获得“自治领”地位(1763年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1901年,澳大利亚获得“自治领”地位(1788年英国正式建立第一个殖民地)
1907年,新西兰获得“自治领”地位(1856年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1910年,南非联邦取得自治领地位(19世纪初英国开始入侵,陆续殖民)
“自治领”与独立主权国家有一个明显区别:除了内政的一些重要权力外,它的外交和国防也都是由英国来负责的。
但英国很快发现,自己并没有力量来承担所有麾下“自治领”的这两件事。
1909年,加拿大开始设立自己的“外交部”,一年后,澳大利亚效仿。虽然他们的外交政策被要求必须不能与英国的政策冲突(1911年加拿大与美国签署的一项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被英国否决),但自主权已经大大提升。
而从1909年起,原本表示负责所有自治领军事防务的大英帝国表示:各自治领可以拥有自己的海军——在欧洲和德国的军备竞赛已经让英国无暇他顾了。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衰败,到了1914年来了一个总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英国全方位卷入了这场战争,打了四年后,死了75万人(算上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军队的话,还要再往上加30万)
,打光了这个国家整整一代的年轻人。

图为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正在收集阵亡战士的背包。“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英国打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战斗第一天就伤亡6万人,总共伤亡42万人。
经济上带来的损失更可怕:

一战期间英国的内债增加了9倍,外贸总额却减少了一半以上。在战前,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英国每年在海外的投资额高达40亿英镑,占当时世界投资总额的43%,但在战后,英国四分之一的海外投资已被迫卖掉,从之前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净债务国。
战争有没有给英国带来好处?如果一定要说,也有,那就是在1921年,由于“惨胜”又带来了一些新的殖民地,这导致大英帝国的版图达到了历史最巅峰:3550万平方公里。

但那只是大英帝国最后形式上的辉煌了——他们空有这幅纸面上的版图,却没有能力去管辖了。
当然,也是因为各自治领不愿意再那么听英国的话了。
1922年,英国试图对土耳其采取军事行动,要求各自治领配合行动——一战爆发时,英国对德国宣战就没有征求各自治领的同意——而不少自治领却选择了拒绝。

1923年,加拿大率先独自签署了一项外交条约,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自治领,随后又在1927年独自向美国华盛顿派遣了一位外交官。
加拿大最早的国旗是这样的
第一块砖松动之后,大英帝国的“自治领高墙”顿时开始摇摇晃晃起来。到了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各自治领均可以享受独立的内政管理权。

但各自治领要求完全独立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1931年,知道无法再维持“旧秩序”的英国只能颁布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法案》:
1、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
2、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
3、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
4、各自治领享有内政和外交的自主权。
《威斯敏斯特法案》又被称为《英联邦大宪章》。

至此,“日不落帝国”只剩下了一点以前攒下的“底子”,折射帝国残阳的余晖。
而“英联邦”成为了帝国的一个“面子”,作为一个新概念,登上了世界舞台。
三、崩盘:“英联邦”全面取代“大英帝国”
昔日的“大英帝国”,能否以“英联邦”的名义,再延续一口气呢?
命运再一次无情地向英国摇了摇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爆发了。
二战对英国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如果说一战之后,英国还能在脸面上勉强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话,那么二战后已经彻底沦为了美国的跟班,在世界舞台上说什么话都不硬气了。
这也导致了一个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大英帝国”的版图开始彻底土崩瓦解。
在二战爆发之前,其实这种现象已经开始了:
1932年,作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正式宣布独立;
1936年,自1922年开始就受英国控制的埃及(名义上是独立国家),宣布与英国断绝正式的宪法关系;
1937年,在1922年通过“独立战争”成为自治领的爱尔兰,宣布与英国断绝正式的宪法关系。
二战期间,由于英法联军在欧洲大陆的糟糕表现,以及英伦三岛陷入德国纳粹的狂轰滥炸,英联邦的最忠诚伙伴、原本唯英国马首是瞻的澳大利亚(他们甚至一开始并没有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在1940年派出了自己首位驻外大使,并且在1942年撤回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本国军队。
二战之后,随着民族情绪的高涨和美国、苏联的“两强”格局形成,昔日“大英帝国”的光芒更是荡然无存: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作为南亚大陆上一直被英国苦心经营的殖民地,印度被称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这一打击不可谓不沉重。承认失败的英国退而求其次,谋求印度加入英联邦。为了说服印度,英国甚至做出了关键让步:可以不用宣布效忠英国君主。
在印度独立一年后,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宣布放弃“莫卧儿皇帝”头衔。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甘地,在印度独立后没多久即被刺杀。
“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继续:
1948年,缅甸独立(拒绝加入英联邦);同年,斯里兰卡独立;1957年,马来亚独立;1960年,塞浦路斯独立;1964年,马耳他独立。
同时,非洲的“去英国化”浪潮也迅猛异常:

1957年,加纳独立;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1961年,塞拉利昂、坦噶尼喀和乌干达独立;1963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独立;1965年,冈比亚独立;1966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独立,1968年,斯威士兰独立……
还有加勒比海地区:1962年牙买加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宣布独立,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东加勒比海岛国都相继独立……
“大英帝国”已成了过去的传说,如果说英国人还想找到一些昔日辉煌的影子的话,只能寄望于英联邦——那些宣布独立的国家,大多数还是选择加入了英联邦。
但是,“英联邦”与当年的“大英帝国”相比,已完全是两个概念。
四、现状:结构松散的联盟
如果说“大英帝国”多少还有“国家”的概念的话,那么“英联邦”只能说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目前,英联邦一共有53个成员国(包括属地),绝大多数都是英国之前的殖民地、保护国和自治领,覆盖全球大约24亿人口(印度做出巨大贡献)
英联邦内,各个国家都是独立主权国家,完全平等,可以自愿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
英联邦有名义上的元首,即英国的元首(原来一直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2018年4月21日起变为查尔斯王储),但联邦没有中央政府,在各个成员国中只是互派高级官员。
英联邦下设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联邦财政部长会议及其他部长级专业会议等组织架构。1965年起设立英联邦秘书处,其职责是促进英联邦的合作,筹划英联邦各级会议,秘书处设在伦敦。
英联邦旗帜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吧:
大英帝国时期,英国就有点像中国周朝时的周天子,分封诸侯,各个诸侯名义上也有自主权,但都要听周天子号令。一旦有战事,周天子一声令下,各诸侯国都要派出自己的部队跟随周天子讨伐,或者率部勤王。
而英联邦就更有点像是“同乡会”了:大家散落天涯,各自打拼,但毕竟以前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一样的习俗,一样的方言。协会有会长或秘书长,但大家都是自由平等的,没有从属关系。

同乡会为了维持各个会员之间的情谊和沟通,有时候也需要举办一些活动,唱唱歌啊,吃吃饭啊——英联邦运动会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抓手”,每四年举办一次,英联邦成员参加,定期提醒大家:“We are 伐木累!”

那么,最后其实还是有一个问题的:

既然英国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既然英联邦只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松散联盟,那么: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会员国?甚至还有国家在申请加入?
五、诉求:天下熙熙,天下攘攘
可以继续套用“同乡会”这个例子。

请问,很多人加入同乡会的诉求是什么?

恐怕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凭借着“同乡”这层关系,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互相帮衬,甚至能彼此做一些生意吧?

从某种程度上说,英联邦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功能。

英联邦的成员国其实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差别很大,也约定俗成分成“上等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等白人国家)和“下等国”(非洲国家和许多小岛国),但是他们毕竟有相同之处:
很多成员国的官方语言都是英语,司法系统也和英国的法律相似,而成员之间都认可彼此之间的国家制度。

这就省下了很多沟通成本,也给不少国家有了原本不太可能有的机会。2009年,有媒体采访一位英联邦秘书处的官员,问及“英联邦是否已经失去了作用”,这位官员是这样回答的:
“如果没有英联邦,你能够想象澳大利亚的总理会有时间见瓦努阿图的总统吗?”
瓦努阿图位于南太平洋西部,由83个岛屿构成,国土面积12190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不到30万。
不要小看这种联邦内“看不见摸不着”的联系纽带——当年英国知道无法在政治体制上继续维持“大英帝国”,所以借“英联邦”,试图保留经济和文化上的一个“小循环圈”。

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英国当年对英联邦的出口额,等于对德国的出口额,占英国总出口额额的8.2%;从英联邦的进口与来自中国的进口相当,占英国总进口额的7.8%。
而这种“内循环”经济,对成员国也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对经济上相对落后的成员国——据英联邦秘书处估算,成员国间的贸易成本比全球贸易平均成本低19%。
这也就不难理解,有些国家现在还在谋求加入英联邦,而有些国家曾经退出,后来又选择加入。比如巴基斯坦,1947年8月14日加入,1972年退出,1989年重新加入。
可能很多人没想到吧?我们的“巴铁”是英联邦的成员国。
而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国家居然都是英联邦成员国,本身也挺说明问题的。
还有,华人占主体的新加坡,也是英联邦国家。
印巴两国边境的军人换岗仪式
无论如何,“英联邦”可以说是目前西方世界里为数不多的能完全脱离美国主导的一个国际联盟,这也是英国一直在努力维持的最后一点昔日“大英帝国”的颜面。

当然,在英国宣布脱欧以后,它对“英联邦”的依赖,可能会更大了。
(全文完)
附录:目前英联邦的53个成员国(包括属地)
新加坡,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博茨瓦纳,文莱,喀麦隆,加拿大,多米尼克,斯威士兰,斐济,加纳,冈比亚,格林纳达,圭亚那,印度,牙买加,肯尼亚,基里巴斯,莱索托,马拉维,马来西亚,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瑙鲁,新西兰,尼日利亚,卢旺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舌尔,塞拉利昂,南非,斯里兰卡,坦桑尼亚,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图瓦卢,乌干达,英国,瓦努阿图,赞比亚。

我的新课
“馒头说哲学”
上线了,15个古希腊哲学家,15个幕后故事,让你和孩子在轻松听故事之余,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历史脉络,初步知晓影响整个西方文明的古希腊哲学观点。

详情可看这篇文章:
报名可直接扫描海报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