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600 字
阅 读 需 要 4 分 钟
文 / 潘夏
政治学家卡尔施密特认为“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那么敌人的标准是只有当一个斗争的群体遇到另一个类似的群体时,才有敌人的存在,因此,敌人只意味着公敌。基于敌人的概念,敌人与朋友也不可以按道德、审美、经济上的标准来划分,而是基于生存所实现的联合。基于公共性而非私人性的敌友关系意味着斗争及战争的可能性构成了政治概念的前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施密特的理解是基于战争的“非常状态”。然而本文认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敌友本身已经超出生存意义上的本意,而外延为话语构建的主体。因而,我们应去思考,敌人与朋友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塑造话语背后的动机在哪?
本文主要分析敌友思维是如何被“默许政变”和“默许杀戮”两种话语所构建,以及中国又是如何落入这种敌友思维的陷阱,及后续影响。
请点击(复制)此链接阅读文章:
http://www.masseshere.com/%e9%94%90%e8%af%84%ef%bd%9c%e5%85%b3%e4%ba%8e%e7%bc%85%e7%94%b8%e7%9a%84%e5%88%a9%e7%9b%8a%e4%b8%8e%e9%81%93%e4%b9%89-%e6%95%8c%e5%8f%8b%e6%80%9d%e7%bb%b4%e8%a3%b9%e6%8c%9f%e4%b8%8b /
本公号所收到的所有赞赏将统一用于支付作者稿费。
收藏我们的网站
masseshere.com
(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