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上一期一妈聊了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学霸养成记(7):语言表达力
在我们日常与人沟通交流,只会口头表达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人都不喜欢强势的单方输出,令人舒适的对话往往是有来有往的平等交换。
在社交能力里,口头表达能力也只能占到30%,而倾听的能力则占到45%。
“能不能静下心来倾听?会不会倾听?是比口头表达更值得我们关系的能力养成。”
对于3~6岁的孩子,存在着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所以很多孩子会出现一旦会说话,就拼命说,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听别人说了什么,因此我们更需要一些游戏来引导孩子喜欢上倾听。今天一妈就来分享一些引导孩子“认真听”的小游戏。
NO.1复述故事
三岁以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大,在我们给孩子去讲故事、讲绘本的过程中,就可以刻意的去增加一个环节:复述故事
比如,现在一妞4岁半了,她听故事的意愿非常的强烈,睡前会提出“我要听5个、10个故事”的高要求,但是我们会严格控制睡前故事的数量,并且告诉她:“你只可以精选两个故事,而且你必须在听完故事以后重新讲一遍给我听。”
所以,每天的睡前故事就保留了两个环节:一个是我们讲给她听,一个是她讲给我们听,讲完之后我们都会给予她非常多的口头鼓励,她也很喜欢这个环节,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等孩子再大一点,我们还可以增加复述故事的难度
比如,今天我给你讲两个新故事,等到第2天你再把这个故事复述给我听。这样的复述增加了记忆和复述的难度,孩子会更加认真的去听你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一些印象深刻的描述。
当然我们不能只为了复述而复述,听孩子复述的内容的时候,你也可以注意到孩子的记忆点都有哪些,什么样的描述会让她印象深刻。
下一次,再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针对孩子的记忆特点,去改进故事情节和特点,增加孩子喜欢的记忆点,去强化孩子的倾听、理解、表达能力。
NO.2听力版大家来找茬
这个游戏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完成。
比如同一个故事,我们已经讲了两三次了,那么,第4次、第5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试着将故事里面的一些细节内容进行小细节的改动
我们可以在故事之前给孩子一些提示,让他仔细的去听,听完之后找出与上一次听到同样的故事中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每找到一个不同的地方,就给孩子一个小小的鼓励,慢慢的孩子就会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NO3.生活小秘书
除了上面两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倾听能力的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时光,比如散步、放学路上,也可以加入一些信手拈来的小游戏。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就是咱们家的小秘书,妈妈的好帮手,所以你要帮妈妈记录一些重要的事情哟!”
比如去超市购物前,我们可以口述一遍家里都缺哪些东西,让孩子通过聆听来复述一遍购物清单,并且在超市选购的时候回忆购物清单。
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帮助孩子梳理回家以后要做哪些事情,时间安排是什么样的。然后让他复述一遍,看看他是否准确接收到了后面事件的安排。
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认真倾听的能力,还能让孩子找到强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他会觉得自己是家庭重要一员,家里的重要事项他都有参与。
NO.4轮流说
大部分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难去听别人把话讲完,就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他们不是故意要去打断他人或者插嘴,有时候只是急于刷一波存在感。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随意打断他人说话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要教给孩子正确说话的时机有哪些,而不是一味的去斥责制止孩子插嘴的行为。
当然,我们作为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当孩子想要讲述一件有趣的事情时,我们不要刻意去打断他,而是要认真地去倾听,等他讲完之后,我们再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不小心打断了孩子的讲述,我们也要向孩子道歉,给他树立一个好榜样,让他知道打断别人说话是错误的。
当我们讲述一些事情被孩子打断时,我们要在最开始的几次就明确告诉孩子:“插嘴不礼貌,要耐心的等待他人讲完之后才能轮到自己去讲。”
改变插嘴这个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轮流讲”这个游戏来引导。
比如我和一爸在家经常跟一妞玩的一个游戏:轮流来讲一讲对方身上的优点缺点、让自己高兴的事和让自己难过的事。
通过这样子轮流讲的游戏,不仅可以做到全家定期沟通想法,还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平等交流的氛围。
好了,前面两期跟大家聊了一下如何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下一篇文章一妈将重点来讲一下: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敬请期待哟!
教育学硕士
二胎妈妈
知乎育儿大V
育儿作家
“尊重式育儿”概念的提出者
全网累积100W+妈妈关注,已帮上万妈妈养成天使宝宝。
代表作《尊重式育儿:超实用的轻松育儿实操图文攻略》。
想系统学习尊重式育儿和规律作息,可以从一妈的新书《尊重式育儿:超实用的轻松育儿实操图文攻略》入手,随书附赠28天天使宝宝养成实操方案&价值599元的课程、经验贴、代金券等福利。
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直接购买此书▼
↓↓↓点击下方视频,提前了解一妈的新书↓↓↓
历史文章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