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就传出《阿凡达》要重映的消息,终于实锤,电影我已看过三遍,
纠结了五分钟,还是被割了张IMAX韭菜.....
刚刚看新闻,重映两天,《阿凡达》夺回了被《复联4》抢走的全球影史票房冠军.....
《复联4》登顶时卡梅隆还专门发文庆贺,说“我会回来的!”,大家以为他指的是《阿凡达2》,原来TM是重映.....你不讲武德!身在潘多拉星球的铁人很郁闷。
本来我就想去回顾那些名场面,观影态度漫不经心,开场前还打了局游戏,没想到越看越上头,愣是憋了一泡2小时40分钟的尿,差点儿崩了....
我甚至觉得,《阿凡达》比11年前我初次看时,还带劲,IMAX效果太炸了。
下面开始追忆往昔。
11年前,北京一月的冬天格外冷,《阿凡达》在翘首以盼中上映,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带来两个影迷还不太熟悉的词汇:3D与IMAX。
3D电影技术几十年前就有,但一直不成气候,是《阿凡达》改变了观众习惯,好像你不用3D看就糟蹋了电影一样。

11年前IMAX可是稀罕物,那时北京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其中最大的一块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宽27.2米、高20.5米,当时全中国如此面积的屏也没几块。
我当然是被忽悠了,要看就看最大的!
那几天北京刚下完雪贼冷,当时网络售票不发达,就和朋友起了个大早,去博物馆排队买票,记得是160块一张,那可是2010年,心里骂着片方想钱想疯了。
好歹买到,欢天喜地领了眼镜进场,屏幕确实是大啊,跟坐在一栋楼面前似的,就冲这尺寸也值了!
但观影过程其实感受并不太好,因为座位太近,还是斜的,全程需要抻着脖子,当时博物馆放的是胶片版,在多次磨损后,胶片色彩会变暗,最不适应的是字幕,浮在画面上,需要频繁切换视觉焦距。

总之一个字:累。
但纵使如此,还是被某些场景震撼到了,尤其是杰克驯服伊卡兰大鸟桥段,会让人有失重感。

几天后我又在市里看了遍2D版,可算是不晕了。
时隔11年,昨天晚上我再次Get到《阿凡达》的魅力
,经过多年训练,3D观影早已没障碍,可以这么说,
当今依然很少有电影能超过《阿凡达》的视觉效果,卡梅隆真乃神人也!
《阿凡达》的意义怎么夸都不为过,
甚至有学者建议影史分为“前阿凡达”和“后阿凡达”时代,
这彩虹屁吹的。

首先当然是技术上。
3D胶片加大面积运用动作捕捉,演员穿着特质服装,戴着头盔演,将动作数据与虚拟人物相结合,主要用来塑造纳威人,没错郭导的《爵迹》也是这么拍的。
这种技术90年代已经出现,但达不到精度要求,卡神亲自上阵改进,拖到了2006年底才真正通过测试现在大家经常看到的面部表情摄像机就是《阿凡达》中率先使用。
再就是“虚拟摄影系统”,无需二次渲染,可把角色实时放到增强现实背景中,演员在棚里对着空气演,导演可在监视器上实时看到场景(虽然精度较低),极大提升了制作效率。
卡梅隆与维塔数码用了两年时间,打造出无与伦比的潘多拉星球,光渲染服务器就用了4000台,超过35000个CPU核心,每分钟成片需要17G的空间存储,精度有多高大家可脑补一下。
《阿凡达》革新了世界电影工业标准,这句话应该是没问题的。
除了技术,还有如推土机一般的超级营销,现在外界披露的数字是宣传花了1.5亿美元,甚至带动了一轮影院换设备军备竞赛,《阿凡达》之后谁家影院要是没块IMAX屏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总共投资4.5亿美元的《阿凡达》又换来一个全球票房冠军,卡神是个该死的“跳票王”,但他每次出手,都必然不同凡响。
你可以想象,11年前的中国电影人看到《阿凡达》是个什么心情,兴奋、崇拜,然后是失落,2010年中国市场还没有起飞,年度票房最高的华语片是《唐山大地震》6.73亿人民币,连《阿凡达》的尾灯都看不到。
近10年国内电影工业飞速进步,但与好莱坞差距还很大,去年《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曾说,我们的电影工业水平差了至少15年,这个判断是基本没问题的。
一般认为《阿凡达》在技术上很流弊,但故事就那么回事儿,确实,《阿凡达》内核上就是商业娱乐片,加入了些殖民主义反思,跟《与狼共舞》很像,只不过把印第安人换成了蓝血纳威。
但《阿凡达》也并非随便就能编出来。
昨天再看一遍,觉得故事编得太流畅了,2小时40分钟,除了开头半小时有些慢,后面一气呵成看着丝毫不累,两条线索交织得巧妙,每个细节都有映照,卡梅隆甚至发明了完整的纳威语言体系,能这么认真挣钱,是好莱坞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
今儿就是抽空随便聊聊,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去看看《阿凡达》重映,
会比看多数新片,都要值回票价。
(必须是IMAX版,否则别去)

当然喽,最好在我这儿买票。
今儿推个“春季休闲鞋”,昨天刚试穿了一天,很舒服!布面胶底,特别轻,而且不用系鞋带,蹬上就走,而且它便宜,才70多块,我这双是卡其色,还有黑与灰,五星推荐!

往期新片杂谈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