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许桢
复旦中文系本科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统计硕士
现就职于纽约时报,担任广告数据分析师
Part 01
“在进入数据行业之前,我尝试过很多方向。”
谈到自己进入数据行业的过程,桢子说,“这是一个经过许多尝试和探索之后的结果。”
她本科的时候就读于复旦中文系,希望成为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到了大三的时候,由于学院有实习的要求,她打算借这个机会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找第一份实习的时候什么都投,半年里尝试了电视台的编辑和药企的HR,发现各行各业和自己想的很不一样,而自己还没有充分地尝试过”。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为的正确的道路并没有经过推敲,而在做出决定之前,她还需要更多尝试,思考之后,她决定出国,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Part 02
“但是来到美国之后,就发现现实和我想的不太一样。”
  挑战之一是文化背景。
  在日本的NGO实习时,她接触的主要是东亚的社会状况,因此对于议题本身有很强的共鸣感,而在来到美国之后,主流讨论的话题却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议题。“当时上课讨论的话题经常是‘房产税对于学区质量的影响’这样很‘接地气’的问题,有些美国同学甚至会很激动,但我就觉得很陌生、没有什么热情”。
  而另一个挑战则来自实习之后的感受。
  “我在入学之后很快就找了很多志愿者、实习的机会,其中最长的一份公共领域的实习做了一年,主要项目是在费城的各个早教机构评估一套新课程的落地情况。虽然实习本身很有收获,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它可能和我的职业兴趣、目标不是很契合。这个领域要有好的发展必须要读PhD,而如果不读,职业发展就会比较慢,身边的许多同事也是以兼顾家庭为首要考量选择职业的,但我当时还是想试一下成长更快的工作。” 在意识到这个方向还是不对之后,她决定要再换一个赛道,这一次把目标放到了数据分析这个行业。
Part 03
“数据行业求职,经验比技能更重要。”
“这一点是我基于自己的经验的总结,也是我想对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建议。”
在决定数据分析这个求职方向之后,桢子又开始了新一轮求职。当时已经是研究生第二年,错过了暑期实习的黄金期,剩下的学期间的机会所剩无几,就在她几乎准备要毕业裸投全职工作的时候,机会来了!“我的第一份数据分析的实习运气真的非常好。我在研究生第一年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已经人在国内工作多年、想要申请海外的教育学院的人。当时他来向我咨询一些教育学院的情况,我们就这么认识了,没想到一年后,他就跳槽到了一个教育科技公司做一个部门的leader,并且在招募数据分析师,我就立刻联系了他。”由于之前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老板知道她是一个有数据分析能力、并且对于教育充满热情的人,于是简单聊过确认了时间之后,桢子的第一份数据分析实习到手了。
“这份实习对当时的我来说非常理想,首先产品和项目本身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其次也和我的求职方向契合,加上和老板在前期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合作起来也非常愉快。做完这份实习,我对于自己的求职方向更加确定了,觉得这就是我想做的工作”。除了愉快的经历,这份实习也让她第一次拥有了和团队合作、用数据解决商业问题的经验,“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之后的面试过程中,除了技术面会专门问你统计和代码的知识,其他的面试问题都是围绕你的项目经验展开的,而如果你对你做的项目有背景上的了解,就会是一个更大的加分项。” 基于自己的经验,桢子建议所有想成为数据分析师的人,多看看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里有没有有意思的数据问题和实习机会,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Python、学很复杂的模型”这样的硬技能培养。如果暂时没有找到很好的机会,也可以上网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库,带着自己的研究问题,做一些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或者比较简单的统计模型。在做的过程中,除了熟悉数据分析的软件,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数据思维。在看到一个数据库的时候,先去思考:
 1)我想从数据里获得什么答案?
 2)在数据分析给了我答案之后,相关人员可以采取怎样的行动,进而改善现状?
 3)在这个方案落地之后,我可以用什么方 法去衡量我提出的方案切实有效?
多多训练自己这方面的思维能力,不仅在简历书写、求职面试中可以帮助你脱颖而出,也是一个很好的从学校向职场的衔接。
在这份实习之后,桢子又找到了一份创业公司的实习,并且在毕业之后顺利留用,又很快跳槽到了纽约时报,谈及这个过程,桢子说:“当时还挺纠结的。我全职工作三个月之后公司就被收购了,团队就变得比较混乱。一方面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工龄三个月的职场新人,立刻去社招也不是很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作为外国人,签证的制约也比较多,有一阵压力特别大。” 最后促使桢子做出决定的是一个想法 “觉得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青春一下子就过去了,万一来年还因为工签被困住了,要再挪动就更难了。” 经过了另一番求职之后,桢子最终来到了纽约时报,成为了一名数据分析师。
Part 04
从冒名顶替综合症到团队负责人
  来到纽约时报之后,桢子正式开始了自己“职场打怪”的生涯。
  “虽然大家一听到纽约时报都想到新闻,但其实公司内部newsroom和business是分得比较开的,数据分析师的工作内容和大多科技公司没什么差别,只是由于产品本身的性质,这里大概是商业世界里拥有文科背景比例最高的数据团队了,很多人曾经都是学校里文学社/校刊的编辑,最后转型做了数据来到这里,大家都挺有意思的”。相似的背景给了桢子熟悉感,但初入职场,她也同样感受到了作为文科生的压力:“刚入职的时候会有一些冒名顶替综合症,也觉得文科背景让我的未来发展很受限,还感觉自己对于日常工作会接触到的东西的理解非常浅。比如我们所有的数据项目都在云端,工作中只能机械地跟着程序员写好的教程一步步做,却不知道是为什么,跑模型也只知道调包,觉得自己欠缺一些底层的知识。”
  压力之下,她决定在工作之余再攻读一个CS的硕士。“数据行业本身的发展路径还是很多元的,长期来看,做业务、建模、搞码,都可以有挺好的出路,但我刚入职的时候,觉得自己基本完全不会写码,统计也是半路出家,三条大方向两条走不通,觉得还是应该趁早期多学一点,拓宽自己的可能性。” 于是,入职新公司大半年后,半工半读的生活就开始了。
  谈及学习CS对于自己做数据的帮助,桢子分享了这些体验:“学校里的项目和业界多少有一些距离,如果你不是以转型做码农为目标学习,估计很难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课业压力大的时候很想放弃,但是目前把学位完成了快80%,觉得对自己的帮助还是很大的。首先在使用各种工具的时候,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做商业分析的深度挖掘也会有帮助。另外,在掌握了比较好的写码能力之后,也会有更多机会去做一些能够落地(deploy)并和产品结合的模型,而不是停留在PPT里的分析模型,可以在早期多点开几个技能点。总体来说,分析师的工作虽然不要求engineering背景,但是和工程师合作的机会是很多的,如果你能在写码方面有一技之长,会更容易争取到自己想做的项目。” 除了这些“硬核”的好处,桢子还分享了一些关于软实力的体会:“有写码的能力,会让你的工作项目变得更多元,接触到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这对于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也很有帮助。其实和写码这样的硬技能一样,和人沟通、领导力这些软实力的培养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需要不断地练习。”
  通过一天天的积累,桢子逐渐从一个文科生转型的数据新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场道路。过去一年,她参与的数据项目获得了公司的Publisher Award,在公司的hackathon中,她和同事一起开发的产品拿到了Best Overall的奖项,而在新的一年,她也将着手负责广告体验和后台数据两大块业务,对于自己一路走来的过程,桢子想对后来的人说:“虽然现在网上对于数据行业有很多讨论,但我觉得数据行业还很新,远没有定型,也没有什么标准的‘上升通道’。每个人都可以依凭自己的兴趣,通过努力,给自己充分的耐心和时间,为自己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Part 05
给学妹们的建议
(1)相比很多“早鸟”,我可能是一个做规划相对较晚、过程中还探索了很多方向的人,20出头的时候也一度担忧自己是不是“落后”了,但到现在快30了,每当想尝试新的东西的时候,反而觉得自己还很年轻,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不要因为别人的步伐影响了自己的节奏,给自己徒增压力,更重要的是多多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为自己寻找答案。
(2)针对亚裔/女性的职场天花板问题,我一开始也因为很多刻板印象而困惑,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需要找到自己的解决方式,不要过于违背自己的本性,但也不要因为过分安静导致自己的职场发展受限。在职场的各个场合,保证自己的visibility、多沟通甚至“过度地沟通(over communicate)”,是很重要的,而在必要的职场对话之外,你对于各个社交场合的参与度可以依凭自己的舒适度来决定。此外,在职场中不要害怕犯错,也不要害怕说错话会被人不喜欢。程序员有一句笑话,叫做“先删库后跑路”,虽然这显然是不可行的,但是我觉得亚裔女孩子都可以“勇”一点,把这种“大不了我就跑路,从此两不相见”的心态作为自己的底气。很多能力是试错试出来的,而当下永远是我们试错成本最小的一天。在我跨过这道心理上的坎开始更多地表达自己之后,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尴尬和困难。
(3)异国工作生活是充满挑战的,过程中除了应对问题本身,还需要应对随之而来的种种情绪,比如崩溃,恐惧,焦虑,等等。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的情绪的源头,把时间和精力多花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上,而不是排解情绪上。一个很好的消化情绪的方法是,和背景相似的前辈、同行(尤其是女性)聊一聊,因为大家更了解你的处境和困惑,在交流的过程中不用费心解释,对方也往往更能设身处地地提供建议。在我求职和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收到了来自女性同行无数的善意和好的建议,对我帮助很大。(比如AWA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4)数据分析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行业,这里有各个领域、各种背景的人,在职业的道路上,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以此为导向培养自己相应的硬技能和软技能。现在许多人觉得用Python洗数据的仿佛比用sql洗数的要高级,我对这种粗暴的判断是不认同的,而且写码的技能是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后来居上的。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为了实现目的需要会什么工具再开始逐个攻破,要比埋头苦学更容易达到好的效果。
许桢学姐还有一个有关数据分享的公众号和豆瓣号哦~
豆瓣号:榛榛榛子_ 
公众号:呆塔打怪日记
(二维码如下)
最后~附上一张许桢学姐的美照~
这里不仅是最活跃的华人女性社交群
不仅是互帮互助的姐妹团体
还有女性权益讲座、艺术交流分享会、冬季滑雪、夏季游船、读诗品酒会等等......
加入AWA,给您更多。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参与波士顿地区最有趣味的华人女性社交活动!
与此同时,我们的官网正在筹备中,不久将与大家见面,欢迎关注支持!
欢迎关注AWA的Ins账号:awa_boston
“ Asian Women Association “(AWA) 亚洲女性联合会期待您的加入!关注我们
END
文字 :AWA/simeng
图 :许桢学姐
排版:AWA/七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