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是通过两张照片的对比,让人看得颇有些唏嘘。
而这一期,再进一步——在一张照片上,就让你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我们常有一句话,叫“活久见”,这句话的核心,还是一个词:时间。

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很多对比,尽在不言中。

1、沧海桑田
如果不告诉你这张照片里的地方是哪里,你肯定以为是欧洲。
没错,无论是屋顶,烟囱,窗户还是外墙面的风格,都透着欧罗巴的风格,确切地说,是有一种德式的风格。
看着这张照片,你可能会联想起巴伐利亚的一座静谧小城,不受岁月侵扰,不受世俗羁绊,恬静安详。
如果我告诉你,这张照片里的城市其实是中国,你可能不太会信。

但确实是在中国。
确切地说,是19世纪末的青岛,前海地区。

德国人一步步蚕食,将青岛变成了自己的租界,并修建了大量欧式建筑。
自己的土地,外国的风光,这里不是深圳的“世界之窗”,而是真实的历史。


2、泾渭分明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不详,但大致可以推定,很可能在1907年至1910年之间。

推断的依据,就是照片里的两群人。

正对我们的这群人,从身穿的服装和举着的旗帜来看,应该都是学生。

但他们并没有穿中国传统的长衫马褂,而是穿的新式的校服。
1901年,在“庚子国难”后,清政府默许开始了“新政”;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1907年,清政府颁布《文学堂冠服章程》,规定学校衣服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礼服,讲堂服和操场服,默许可以穿少量的新式服装作为操场服。
这是判断这张照片起始年的一个依据——虽然未必精确。

而之所以判断不会超过1910年,是因为照片里左边的那群人。

这群人显然都是清朝的官员,因为他们还穿着传统的清朝官服。
也正是这两群人,构成了这张照片的强烈对比:
一群人似乎已经进入近代,而一群人还停留在古代。

毫无疑问,穿学生装的那群人成长之后,很多人都成了大清帝国的掘墓人,他们并不会留恋那个屈辱的过去,而是会追求代表当时发展潮流的新方向。

而这群掘墓人,恰恰是左边这群官员代表的朝廷一手培育的——不管他们是否愿意,不管他们是否做了各种限制措施。
从大清的角度来看,似乎有点“饮鸩止渴”的味道。

但这其实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以你一朝一代的存亡为评判标准。
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3、对镜自怜
这是一张乍一看有点恐怖的照片:

镜子前的人貌似是一个正常的民国时代的人,而镜子里却是一个留着长辫子的人。
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视觉的误差:镜前人的辫子只是被遮住了而已。

这张照片,应该是拍于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因为镜前的这位仁兄准备剪去自己的长辫,动刀前拍一张照片,做一个留念。

当然,剪辫子这件事情,物理上容易,心理上难。

清末民国的怪儒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可以说是学博中西,但他一直留着辫子不肯剪。
他到北大上课,因为留辫子被不少学生嗤笑,辜鸿铭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对有些人来说,这句话不仅当时适用,可能放到今天都适用。

4、众目睽睽
这张照片中,匍匐在地上进行射击训练的,不是中国军人。

他们是日本华北驻屯军
1901年,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参加国,通过《辛丑条约》与列强共同获得了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军权。最初,入驻中国的军队叫“清国驻屯军”,1913年改名为“中国驻屯军”,但因为长期驻扎在华北,所以习惯被称为“华北驻屯军”。
1936年,华北驻屯军大幅扩编,总兵力由1171人增加至5774人,骑兵、炮兵、工兵、坦克兵等一应俱全,并将一年轮换制改为永久驻防制。
这张照片摄于1936年下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前后,地点是在北平的使馆区。

在远处围观的,多是中国老百姓。
在中国的领土上,我们的老百姓被拦在外面,观看外国军队的军事训练。

这也是这张照片的对比强烈之处。
不久后,“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5、亮“刀”背后
这张照片上举大刀的中国军人,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
时间,应该是1933年之后,但应该不会超过1937年。

判断的理由是:
1933年3月9日,29军与日军铃木、服部两个旅团血战长城喜峰口,109旅旅长赵登禹率500人大刀队夜袭日军阵地,斩敌千人,缴获战利品甚多。
“大刀队”一战成名,并随着《大刀进行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榜样。
二十九军人人背一口大刀,当时让国人无不啧啧称奇。但是很少有人会去问:他们为什么要背一把大刀?

原因很简单:穷。
当时二十九军的装备,在全国范围内可能也就比川军略强:一整个军(当时2万多人),只有野炮、山炮十余门,重机枪加在一起不过100挺左右,轻机枪每个连只有两挺。全军用的步枪,1/3是自己造的土枪,子弹也严重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冯玉祥只能下令,包括二十九军在内的西北军人人佩一把大刀。佩大刀而不是军刺刀,因为军刺刀对钢的要求高,规格也严,而大砍刀相对制作工艺要求低,中国普通的铁匠铺都能打造。
谈到钢,有一个数据:

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前夕,日本每年的钢产量是87000吨,中国是700吨——没看错,只有两个“0”。
所以,当时有个叫黄绍竑的桂系将领,在参加“长城抗战”后,在上海对《申报》馆的老板史量才说:
“新闻界不去鼓吹正规军的新式武器,而来鼓吹大刀队,不是又要演出义和团的老把戏了么!”
话虽说得刺耳,但也确实引发人们的一个感慨,犹如照片展示的那样:
全副武装的热兵器时代的军人,挥舞着冷兵器时代的大刀,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来抵抗侵略者。

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悲壮。

6、擦肩而过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地点是南京。

之所以能那么肯定,就是因为照片里这两队人。
右边笔直站在吉普车上的,是国民革命军新六军。
左边稀稀散散坐在卡车上的,是日本军队。
右边的是来接收南京的,左边的是投降后撤出南京的。

新六军是“中国远征军”的主力之一,以号称“丛林之虎”的廖耀湘新二十二师为班底,全美式装备,参加过缅北战役,重创日军18师团,战斗力很强,在日本人心目中威望也很高。
所以,这支部队当时是被空运过来接收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的——要的就是日本人服气。

中国军队进城的时候,老百姓都自发上街欢迎,很多人带来了鸡蛋、洋芋等土特产送给官兵们,而官兵也将罐头、香烟分给路边的百姓。
恰巧一队已投降缴械的日本士兵经过,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张擦肩而过的照片。

十四年,弹指一挥间。

7、今非昔比
这同样是一张不少日本人应该不愿意看到的照片。

时间不用多说,肯定是1945年之后。

黄包车上坐的是美国兵,拉黄包车的是日本兵。

从姿势和个人神态来看,这张照片有可能是一张摆拍。

但无论是否有摆过造型,日本人的无奈甚至屈辱,从表情上还是可以看得出来。

有果必有因,这笔账,恐怕还是他们得和自己人去算。


8、冰天雪地
这是一张让人看上去就觉得很冷的照片。

冰天雪地,一个衣着看上去其实挺单薄的中国士兵,似乎在啃什么东西——其实是一颗手榴弹。

他准备咬开弦,扔向扑上来的美军士兵。
这是朝鲜战争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中的一幕无名场景。
在这场战役中,缺乏必要冬装的中国志愿军战士,面对装备和火力远远优于自己的“联合国军”,发动了决死攻击。
碣隅里东面高地的一场战斗中,守卫高地的志愿军58师172团3连一个排,迎来了最后时刻。
每个战士上阵地前,兜里塞了三个硬邦邦的冻土豆,其余都塞满了手榴弹。

天亮后,美军开始炮火准备,飞机也开始对高地进行地毯式轰炸。
没有任何防空设施和反击能力的中国士兵,只能蜷缩在一切可以躲藏的地方,忍受炮火的攻击,互相呼喊战友的名字,确保对方还幸存。
炮火和轰炸结束,美军开始向高地冲锋。
奇迹般地,在不可能还有生命生存的高地上,站起了一排颤颤巍巍,摇摇晃晃的中国士兵,他们举起已经拉开引线的手榴弹,雨点般地朝山下扔去。
美军一连几次冲锋,都被打退,而高地上,也只剩下3个志愿军战士了——连长杨根思,一个排长,还有一个负伤的战士。
杨根思强制命令排长带着负伤的伤员撤下高地去向营长报告,自己一个人留在了阵地上。
又一轮美军的冲锋开始了。
当美军发现已经没有枪声响起,可以望见高地山顶的时候,一个中国士兵忽然从尸体堆中站了起来,他迈着几乎冻僵的腿,抱着一包炸药包,冲向了举着海军陆战队队旗的那群美军士兵。
一阵惊呼,一声巨响,一片片队旗的残片,以及,各种残破的四肢。
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9、一枝红杏
这张看似拆迁旧事物的照片,记录的其实是一个新事物的出现。

1990年10月8日,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

这家位于解放路光华楼西华宫的麦当劳,成了当时大陆唯一一家能用港币和人民币支付餐饮的麦当劳。
开业那天,拥有500个座位的麦当劳餐厅被挤得人山人海。当时这家店第一批员工只有400多人,实在忙不过来,公司不得不从中国香港临时调来500多名员工帮忙,每人每天要忙10个小时,还不能满足顾客要求。
虽然当时深圳已经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深圳男女老少去麦当劳还是像下高级馆子一样。
当时流行的汉堡吃法是:
先小心刮掉那层芝士,而后吃掉牛肉饼,再吃掉生菜,最后就着可乐吃完上下两片面包。

掐指一算,距今也就30年。


10、日长夜大
这张颇有科幻色彩的照片,拍摄于上海,时间大概是1992年前后。
1983年8月25日,上海市广播事业局局长邹凡扬向市长汪道涵、副市长阮崇武和国家广播电视部领导分别写信,首次提出一个想法:
能不能利用外资建造一座新的电视塔。
1985年5月,上海市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对之前种种考察报告作出批复,同意塔址选定在浦东陆家嘴。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89年,方案确定,1991年7月30日,奠基开造。
很多上海人曾对“东方明珠”的审美表达过不同意见,但谁也无法否认,这座468米的高塔,连同整个陆家嘴的建筑群,已经成为了上海的一个地标。

也是在1992年,一位老人在上海说过一句话。

那一年的1月30日,邓小平在结束南巡后抵达上海。在与上海市党政领导见面时,邓小平告诫了一句话:
“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

11、千帆过尽
2019年12月30日,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
居庸关,始于春秋,历经2700余年,几度风雨,几度沧桑,迎来擦肩一刻:
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
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
(全文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