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熬过了抗疫的2020年,所有人都期望2021年能够焕然一新、不用再抗疫,但海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注定我们不能独善其身。
从1月2日河北省报告本次疫情首例确诊以来,仅仅一周,疫情波及人数就已超过2020年河北省全年本地确诊数量。
河北省疾控中心在1月12日的发布会上证实,“本次疫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以农民为主,截至目前,农民占所有病例的70.07%”。黑龙江1月13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40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超过50例。
无症状感染、境外输入、冷链传播、人物同防等一个个新问题之后,这次疫情反弹又聚焦到了一直以来最令人担忧的农村,再一次提醒我们,疫情防控仍然存在短板,常态化防控需要更准确认识。
一般而言,疫情风险更大的是人口流动频繁的城市地区。相比城市,农村人口密集度低、流动性低,理论上疫情风险也更低。
但实际上,城乡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城乡接合部,人们的工作生活跟城市接近,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跟不上城市,尤其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疫情风险并不低,一旦出现疫情,防控难度反而更大。
(来源:网络)
感染集中度高、聚集性强、传播速度快,赫然成为了农村疫情的显著特征。
一方面,医疗卫生基础相对较差、人员健康防护意识相对较低。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个突出挑战,就是核酸检测能力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可能正是理论上的低风险,导致农村防疫容易被忽视。
经过一年持续的疫情防控,基层干部确实身心疲惫,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性成果后,对疫情防控工作可能会放松警惕,甚至麻痹大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不是过去一年疫情防控的主要阵地,也未出现大规模确诊病例,更容易出现疏漏。
回顾去年2月份的疫情,从城市交通数据看,一些地方就是在启动应急响应后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做好交通管制和人员流动管控措施,从而出现了较大规模感染。
河北疫情反扑时,有网友说,“河北不会抄作业”。事实上,这个作业确实不好抄,农村抗疫有自身难点。
第一,农民工返乡,农村将经受大量人口流入的考验。
临近春节,平时工作生活在全国各地的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将返回农村。
同时在“春运”过程中,这些流动人口将和其他来自各地的人群形成密切接触,大大增加其被传染和传染他人的风险,而农村作为春节期间人口的净输入地,防控压力可想而知。
好在,很多城市为了鼓励大家就地过年,也在积极出招。据央视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加入到“非必要不回乡、在务工地点过年”的倡议中。
(来源:网络)
第二,临近春节,农村的聚集性活动更为频繁密集。
从河北省疫情确诊病例的交互传播特征就可以看出,婚宴、满月酒、赶集、聚餐、宗教活动等聚集性活动,是加剧疫情传播速度的首要原因。
同时,年终岁首农村地区的串门、宴请活动则更为活跃,加之奔波在外的回乡人群极有可能成为潜在传染源,将大大增加传播范围,传播链条也更难锁定。
第三,农村居民的健康防护和警惕意识较低。
目前来看,农村地区疫情的发生与农村群众“小病不就医”的习惯和心态,是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也与当地基层卫生机构能力有限,没能做好疫情监测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在疫情防控中,群众对疫情本身可能存在的轻视,也是防控工作开展的一大阻碍。
从河北公布的确诊病例的流调信息看,就有出现咳嗽、乏力等相关症状后没有及时就诊的,也有在村卫生室等就诊后没有被发现的,而且比例不低。
入冬天冷,北方地区人们主要在室内活动,暖气环境下缺少通风,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北方地区的疫情风险和抗疫难度。
在海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阶段,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不减,只能加强常态化防控。
怎么理解“常态化防控”?
刚开始“常态化防控”时,有些地方理解成了把疫情严重时的严防死守措施延续成常态化,不利于复工复产,恢复社会经济发展。
常态化防控,首先一条是加强哨口监测,那就要求各哨口单位都有规范流程和处理预案
但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地区,出现哨口单位没有跟踪发热患者甚至可能有放走密接者的情况,说明还是没有按规范流程处理,没有按预案处理。
(来源:网络)
不仅要有预案,还得演练演习,得让每个流程参与者知道怎么做。
建立起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第一道防线,以及其与上级医院的特殊情况直接转诊机制十分关键。
笔者2020年9月份去成都调研,柳江社区的负责人是一位退伍转业干部,他的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疫情防控就是战斗,战斗胜利的关键不是哪里有多强,而是防线不能有漏洞。
因为,一个疏漏就能毁了整个防线!
一个回国人员居家隔离没有看住,就能让一个城市停滞。
农村社区诊所不能及时警惕疑似症状,也会让整个城市停滞。
重视特殊时期全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的疫情风险,针对农村疫情传播的显著特征精准施策,是关系我国疫情防控大局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国社科院大学硕士研究生谈佳辉对本文亦有贡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