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舒说
我们办公室经常一起讨论玩具,大家越来越反感各种玩具“教案”。在我看来,玩具教案、图卡、玩法课程简直就是兴趣杀手,让孩子自己摸索、瞎玩,才是正经玩法。
一个朋友说,无论什么玩具,最终都会被完成过家家。如果想和孩子玩识字,就要先编一个故事场景:买“字”。孩子作为店员,要熟悉自己的商品,不能卖错了
。只有这样,一套识字卡才能派上用场。
回想一下,妞妞以前也是这样,所有玩具,最终都是过家家玩具(现在一部分时候还是这样)。而小酒也正在经历:一切玩具都围绕着演“故事”。

孩子们从来不按套路出牌,商家却乐此不疲地做各种“玩法题卡”,其实不是为了“玩”,完全是为了打动家长,让我们下单啊!但是很多玩具,如果你完全按照题卡,而不是跟随孩子的兴趣玩,不仅玩得做作又矫情,还很消磨兴趣,禁锢思维。
其实,成为孩子的故事的一部分,才是玩具最大的价值啊!所有的“意义”都应该是孩子自己去玩中体会出来的,自己找玩法,摸索、试错、体会、内化……不是大人打着“玩”的旗号,强行输入。
让孩子自由玩、好好玩吧!
文=早早
女儿今年五岁不到,我给她买的玩具,几乎都写着“益智”两个字,即使没有写在包装上,也写在我的期望里。
精细运动、逻辑思维、语言能力、美感培养……希望这些玩具,能给小小的她带来帮助 ,并且奢望她能真的爱上这些玩具,摸透玩法,玩一套玩具,掌握一门技能。
而她自己挑的、最喜欢的玩具,几乎无法在专卖店买到,通常出现在商场地下一楼的小卖部:塑料珠宝、会跳舞的鱼、换装贴纸、各种仙女棒……男孩的妈妈,也一定在这些店里,买过100只恐龙和100辆小车。
在我眼中,她选择的一些玩具毫无意义。
我眼中的“最佳玩具”,是在不需要我花费太多时间陪伴的前提下,她就能由此学数字、学语言、培养思维、拥有巧手。好像她玩通一个玩具,我的目的就可以达到一点,最不济,也希望这些玩具能够消耗她的精力和时间。
而女儿,只喜欢过家家,这个最费妈的游戏。
01
“我只想演公主”
玩具一年买到头,女儿最喜欢的依然是带着她的锅碗瓢盆和各种皇冠过家家,过家家里最爱的当然是:厨娘和公主。
公主的源头是《冰雪奇缘》,渐渐过渡到《小公主苏菲亚》,以及最新的《巴拉巴拉小魔仙》。
尽管我们在家严格控制了她看动画片的选择范围,但她依然在三岁的某一天,在邻居小姐姐家,看到了《巴拉巴拉小魔仙之海萤堡》,从此入迷,每天都要拯救一遍大海。
——“《树屋童话》比较好看,你应该多看这些。《小魔仙》太傻了。”
——“《小魔仙》一点都不傻,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他们在帮助大海!”
在我随口说出,她目前最爱的动画片很傻的时候,她是非常生气的,经常会让我看她正在看的片段,急切想让我看到她眼里那些“精彩、有趣、厉害的情节”。
五岁不到的小女孩,已经想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你不许觉得我幼稚。
而我也无法理解,陪她看了近几年所有的皮克斯经典动画片,她为什么还会爱上小魔仙?
看完动画片,周边走起,声光电玩具买不停,她愿意用自己来之不易的笑脸贴纸(表现好可以得到)来交换。
玩起来最累的玩具就是这些↑,一个人怎么演公主故事?她还需要各种人物来发展剧情。
我时而是女王、皇后,时而在后妈、女巫、女仆间切换。演戏需要肢体和语言,还需要注意力一直在线——“妈妈,你不要看手机!”“妈妈,我刚说了什么?”
我的脑子嗡嗡响,耐心所剩无几时还会对她设下最后时限:“再玩五分钟我们玩下数字游戏?”也会临阵脱逃:“妈妈要去个洗手间,你先自己玩一下。”
“妈妈,你其实根本就没有事,你只是觉得我玩的游戏很无聊。”
顿感内疚,然后默默搬出了百数板,开始压着她一起玩数字游戏,玩了几个环节,女儿照例会问出那句:“妈妈,我到底要学到几,才能回去演公主啊?”
其实,我并非不知道角色扮演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培养创造力、表达内心想法、社交能力训练等等。
只是我置身其中,依然觉得太无聊了。甚至还有一点点担心,她太爱公主,长大后会成为键盘侠写下的:“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小女孩。
02
“你不知道我不认识字吗”
幸好,女儿是爱绘本的。她对绘本的热爱,集中体现在睡觉前,因为那是一天时光的最后挣扎。(如果不看绘本,就只能睡觉了)。
有些绘本,她喜欢自己看,自己编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讲一遍,对识字没什么兴趣,对讲故事却很喜欢。
——“你为什么要自己编故事呢?”
——“这样比较好玩,你不知道我不识字吗?”
瞎编乱造了一段时间后,女儿讲得故事情节越来越复杂。让人惊讶的是,最后一本漫画书《小马宝莉》还让她有了认字的需求。
△ 走到哪里都要带着的《小马宝莉》,
在我看来实在不像一本识字书。
“我讲的故事,和你讲的会有点差别,你不可以嘲笑我。”在对我提出这个要求后,女儿经常在睡前翻阅这本书,我经常拿精心选购的绘本引诱她,但小马宝莉无可取代,她就爱看这本在我看来毫无教育价值的漫画书,好像每次看,都有新的发现。
这本不知道谁送的漫画书,由于情节复杂,画面分割又相似,女儿开始会问我每个对话框里最简单、或是打头的几个字怎么念,然后以此为基础,继续编故事。
买过那么多次识字卡、识字绘本,App下了三四个,识字这件事,却是无心插柳柳才成荫。
追根溯源,我想讲故事才是人类的本能,识字并不是。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够虚构不存在的事物。“讲故事”和“相信故事”的能力,是原始部落突破人数上限、展开大规模协作的前提。

而字是一种工具,在女儿四岁的时候,字因为“可以让我把故事讲得更好”,才被她需要。之前按头学习的那几个字,对她来说,可能只是抽象的符号,并没有什么用。
我买了那么多的识字教具,想陪她“玩中学”,目的在于让她在丰富的形式(我眼中的)下多懂得道理、多认识些字,女儿的兴趣在于如何自己讲好一个故事,顺便才有了识字的需求。
谁才是真正的玩中学?
03
“我就喜欢乱玩”
不仅是四岁的女儿,比她小,或比她大的孩子,都不会完全按照我们设想的方式,去玩耍、去学习。
无论设计多聪明、理念多高级的玩具,每当你还在皱着眉头研究说明书,他们就已经把零件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无论什么,先叠高高;无论什么,都可以过家家,都可以来战斗。
△ 学习机的吸引力,完全比不上计算器
△ 包装里的气泡袋,
是可怕的蛇,是仙女的裙摆。
妹妹家的儿子一岁半,最喜欢的玩具是扫地机器人,看到就想追,终于学会了走路;
邻居家的女儿五岁,最喜欢的是妈妈的首饰盒,每天都要把玩,慢慢解开了项链的各种陈年死结,简直是她精细运动的巅峰
朋友家的儿子六岁,喜欢做饭,竟学会了看厨房秤和用量勺,然后通过买菜APP和调料瓶认识了好多字……
成为了“建筑素材”的L型配对智力游戏:
和磁力片成了组合的太空碰碰车:
“穿越火线”的磁力棒:
变成了“美杜莎”的土豆鸭:
这些都不是会出现在说明书里玩法,充满创意,也让孩子们玩得入迷。玩具在大人眼中,是有学习目的的,在他们眼中,玩得开心才是赢。
当然,乱玩,如何“乱中有序”,是需要我们来引导的。如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知规则而不仅限于规则,天马行空又有意愿了解设计逻辑,需要我们花时间陪伴,也需要我们更开放和包容的心。
我记得以前我家买过一些“STEAM”玩具,最开始玩起来总是这样的过程:拆封,我先看明白说明书,自己玩一遍,再指导女儿玩,接下去就是“不是按这里”,“这里还是我来吧”,“看懂了吗”,“你想一下妈妈刚才怎么玩的”……诸如此类,急切得想让她搞明白,结果搞得女儿兴趣全无。
另外女儿的拼图能力直到现在也比较“初级”,很大原因就是她刚开始接触拼图时,我太急了,经常在她思考怎么放置一块拼图的时候暗示她,在她快要放错位置的时候,喊停她。
现在想想,即使是拼图这种只有一种正确玩法的游戏,放错又怎样呢?多走几步而已。
04
适当尊重孩子的喜好
有时候我会反思,在陪玩这件事情上,我是不是有意无意地在违反孩子天性?
比如在需要自己全身心陪伴的类目上,不够有耐心;在孩子真正喜欢的玩具、玩耍方式上,没有看到她每一个闪光点。

我们最近爱上的棋类游戏,是一个棋盘上每一格都画了小动物的追逐游戏,规则也不负责,就是比赛谁先到终点。通过这个游戏,我想让女儿对数字,以及数字的叠加,有初步的认知。
女儿最终愿意玩下去,不是对游戏本身感兴趣,而是因为我在游戏中,添加了一个“讲故事”环节。当我们走到某一格,就可以根据这一格里的小动物,编一个故事。她觉得又可以听故事,又可以讲故事,就玩了下来。
附加的识数字、数步数,那是前进的需求。
只要游戏可以进行下去,孩子不跑,关于数字的学习,就能慢慢掌握。在孩子没有那么感兴趣的游戏中,适当加入一些他们喜欢的元素,可以事半功倍。
05
“放肆玩,放下一些意义”
因为父母恰到好处的忙,我们的童年过得非常快乐。用野果子当颜料,涂满指甲;把高高的稻草堆当作城堡,爬上爬下;小溪里的白泥,是天然的橡皮泥;石块有时候是积木、有时候是画布和画笔……用来换装的山寨芭比娃娃,被我和姐姐剪掉了头发,而我们意识不到,玩具的头发是长不出来的;电筒是玩具,因为手放上去就会变红,照在墙上的光圈忽大忽小。
回想一下,我最喜欢的,也是角色扮演,只不过女儿执迷于冰雪奇缘,我执迷于新白娘子;她穿400块的迪斯尼裙子,我披家里的旧床单;我有一起长大的姐姐演对手戏,她只有不耐烦的我。
20年前,大人不会管我们玩什么,不会过问我们是不是把家里的玩具都研究明白了,更不会问我从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刻,“玩”带给我的只有快乐啊,快乐之外的那些“目标和意义”,是如何潜入我的思维,变成我的一部分?我庆幸我的父母,没有那么迫切得想知道。
玩,也许在最接近玩本身的时候,才是最有意义的。
-end-
相关阅读:
如何做糟糕的父母
孩子在餐桌上总是玩食物怎么破?

别再扔啦!卷纸芯的50+种陪玩方案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