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名著的重要性,小五妈已经说得嘴皮起茧子了。
可是,平心而论,我深深地理解,让孩子读进去,是有一定难度的。
有的妈妈甚至留言说:我小时候书橱里一直摆着全套四大名著,只是这么多年我打开无数次,就没耐心看到过第二回,更别说让我指导孩子了。
理解,太理解了!
这么说吧,如果不是因为从小在耳朵里灌满了爸爸妈妈和老师对“四大名著”的盛赞,恐怕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打开书以后,会被无聊的开头给骗了,会以为整本书都很无聊。
就像我小时候第一次翻开《红楼梦》,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满心希望看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故事,结果第一回是讲什么女娲补天、空空道人、甄士隐、贾雨村……看得云里雾里,分不清是神话还是寓言。
再说《三国演义》,孩子们翻开书之前,最期待看到的一定是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英雄的故事。
结果原著一上来就是一段历史大纲,从七国纷争谈到汉代建立,然后像报菜名似的把汉代君主的名号报了一遍。再往后又讲十常侍乱政、黄巾军作乱……
虽然第一回刘关张都出场了,但他们的戏份很少,其他角色像走马灯似的,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我数了一下,第一回出现的大小人物,居然有40个左右,换谁谁受得了?
三国演义第一回
最没意思的是《水浒传》的开头,明明整本书主要讲的是梁山好汉,却用整整一回说了一个一点都不精彩的故事,叫“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不但无聊,而且跟主体故事没啥关系。
相比其他几本书,《西游记》算是主角出场最早的,才铺垫四百字就讲到花果山,六百字以后孙悟空就出生了。
不过,《西游记》正文里无聊的段落比其他几本书更多,而且有的比较难懂。比如,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西游记第一回
还有整本书当中,插入了很多谈禅论道的段落,甚至把大段的佛经原文插在人物的语言里,让人禁不住怀疑:这作者莫非也是写网文出身,要靠字数来算稿费?
四大名著可是文学史上的明珠,是最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它们这些“无聊”的段落,该怎么理解?怎样做才是四大名著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放过开头
四大名著都是章回体小说,模拟的是“说书”场景,除了《红楼梦》,其他几本都是经过一代代说书人的积累,才最终成书。
像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他们只是在前人基础上加工成了现在的样子。
《红楼梦》虽是曹雪芹原创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读”而不是“听”,但还是在形式上保留了说书的特点。
听书不像我们在家看电视剧那样,第一集就让主角出场。
在说书的场合,都需要演员通过“垫话”的方式来热身。就像是商场要炒店的时候,得先用很长时间放音乐、唱歌跳舞敲锣打鼓,等观众多了,才开始进入正题。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德云社小剧场日常演出,一般一开始的节目是快板、贯口表演,等观众进入了状态,坐踏实了,才安排更精彩的节目。
说书也一样,没见过一上来就把最精彩的部分亮出来的。
在说书的时候,有一些固定套路的开场白,说书人天花乱坠讲一通,或是从三皇五帝捋历史,或是讲古人的天地观,或是讲一些异兆谶语,其实不需要观众懂他说的内容,只是为了摆开架子,向观众传达信号——
第一,我要说书了,大家快来围观呀!
第二,我的嘴皮子很溜哦,我的基本功很扎实哦,我是个说书的内行哦!
所以,在带领孩子读四大名著的时候,我们大可以先把开头放过,尽快进入主要情节即可。
先看名场面
其实,所有长篇小说,都会有一些铺陈性的段落,也许是交代一些背景常识,也许是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或者是很长很长的诗词赞语。
对小学生来说,专注力有限,所以我建议第一遍读的时候,先着重读主体情节。
其他部分虽然没有读,但其实孩子在翻书的时候,眼睛还是会瞟到这些段落的,还是会知道,在某个节骨眼,作者用了其他手法,还是会对这些段落混个眼熟。
等孩子对整本书产生了兴趣,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消化其他部分。
比如我最初读《红楼梦》,专拣宝黛钗出场的段落来读,等我喜欢上了这本书,里边的建筑、用品、诗词、对联,全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连每个人出场穿什么衣服都能背下来,还专门去查资料,看看王熙凤穿的“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到底长什么样。
另外,即使是读主体情节,也仍然不需要完全按时间顺序读,而是可以先读名场面。小学生读起来,优先原则就是选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场面热闹的。
比如三国演义,语言很有史书的气质,比其他几本要难读,但是我们先读温酒斩华雄、长坂坡、赤壁之战、甘露寺这些热闹场面,就很容易读进去了。还有水浒传,先读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
而西游记,整本书都是以热闹场面为主,精彩回目比较多,这里就不举例了。
但是我可以帮大家避开两个不精彩的,一个是女儿国,一个是天竺收玉兔,这两回,电视剧很好看,但原著很平淡,大家翻一翻就知道了。
接触各种版本
很多妈妈问我,孩子多大开始看名著?给推荐一下版本呗?
其实,我觉得,四大名著已经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它们渗透在我们接触的艺术品、方言俗语、表演艺术等各种活动中。虽然孩子小学才开始读原著,但对四大名著的了解,却可以从很小就开始了。
看动画片、看影视剧,看那种只有十来页的绘本,其实都是在读名著。
在这里我特别推荐一下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大家如果看原著费劲,可以先看一遍电视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文字诞生以前,人们用声音、用图画来传播信息。接下来是文字时代,这个时代有几千年之久,我们形成了对文字的崇拜传统。但现在,我们处在了文字和多媒体交汇的时代,优秀的影视作品,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传承文明。
看电视剧,可以对照原著,看看电视剧做了哪些情节的增删,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做?电视剧比原著少了哪些对话,又比原著多了哪些对话?会有很大收获的。
最后说到纸质书。名著的各种改编版,数不胜数,每年都要出N多种,就算我1月份推荐了一种,可能到了5月份我会推荐另一种,大家大可不必纠结,看着画风顺眼的,买它就是了。
西游记美绘本(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四大名著青少版(北京教育出版社)
只要有原版在手,其他各种版本不管怎么改编,都可以看。
这里,小五妈再次强调,不管家里有多少版本,一定一定要备一套原著版本!
关于原著版本,我推荐最多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套——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又分小字版(左)和大字版(右)
那是不是非要这个版本不可呢?
不是。对普通家庭来说,只要是全文、原著的版本,都可以。
我推荐这一套,只是因为这是最经典的版本,用来充门面显得特别内行。
最后还是希望,妈妈们要自信起来,也许你没看过原著,但还是可以辅导好孩子的。
我更加建议,趁着鸡娃的机会,我们踏下心来好好自鸡,这也是个人素养的提升,在生活中、在职场上,都会用到的!
(部分图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