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篇的文章里,通过每篇6000字的优质原创

逻辑梳理出真实的中国历史脉络

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司马绍的皇帝生涯可谓时间紧任务重,继位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王敦这个巨大炸弹不仅被拆除了,连后事余波也被料理完毕。
虽说这个炸弹自爆的成分很高,而且王敦的寿命成为了解题的关键钥匙,但不能不说,司马绍在这两年多里的所有执政方针全部正确。
1、他扶植了庾亮、郗鉴等作为心腹,对江东的豪族进行了政治收买和重建关系,以陆晔为首的江东大族开始进入最核心的圈层参政议政。
在后面的那场东晋最大规模内乱中,江东豪族们纷纷展现出了比王敦二乱要精神许多倍的勤王表现,这不能不说,和司马绍的政治示好有着巨大的关系。

2、他战后调整了王家一家独大的格局。
陶侃被调整到了荆州,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用极高的威望压平了王敦在西线近十年的经营;
护军将军应詹代王彬为江州刺史;
王舒被调整为湘州刺史,不久又被征回了中央。
3、他拉拢了江淮流民军做平叛生力军,这对于平灭王敦之乱来讲几乎是决定性的。
王敦再怎么自毁长城,他的体量是在那的,他多年的准备是在那的,最开始声势相当吓人,在北国有过腥风血雨见识的郗鉴和温峤也都在最开始做出了预判,摁住了司马绍,这仗没法打!蔫着!
王含就算再不是那块料,还是击败了秦淮防线的驻防军,最终是一度打到宣阳门的。
各地起义军虽然不少,但都是在老家干掉了王敦的任命,真正敢来京师掺和的不过是刘遐和苏峻这两股北方势力,朝廷的禁卫军除了那次偷袭之外,全程并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反而让人家兵临城下。
最终扭转战局的是人家淮南军。

最终追杀逃军的也是人家淮南军。
战后调整江北格局,郗鉴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兼兖州刺史,镇广陵;

刘遐监淮北军事、北中郎将、徐州刺史、假节,代王邃镇淮阴;
祖约为镇西将军,镇寿春;
苏峻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镇历阳。
郗鉴是心腹,刘遐和苏峻也是和中央共过事的了,祖约是祖逖之弟,也自有一份革命情谊牵着这条线,这个布局无论从关系上还是战力上,都是能够保证江北太平的。
总体来说,司马绍继位的这两年多时间里,东晋政府对江北流民军的控制与合作程度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说到底,这是个明白人。
但27岁的他,寿命也即将走向终点了。
人这辈子如果想干一番事业,最重要的是啥呢?
其实就是寿命,再拓展下,是健康。
这貌似有点片汤话,但是最正确的那些道理似乎都是些片汤话。

没有些知识阅历和亲身经历,是吃不出这碗片汤的味道的。

王敦59岁死了,他要是晚死两年亲自带队逼宫来,司马绍是否顶得住呢?
王导也许就该给司马绍开追悼会了。

还记得当年准备干王敦的周访吗?
那是八千兵就能平乱荆襄的大才,但当了梁州刺史刚刚一年多就不行了,年六十一岁。
其实这个岁数和这个位置,对于一个奋斗一生的男人来讲,也没啥可遗憾的了。
但人家陶侃呢?
这个岁数还在广州喝凉茶呢。

当年陶侃和周访年纪轻轻还都做小吏的时候曾经遇到了相者庐江人陈训,人家看完这二位小伙子的面相说:二位爷将来都能当到刺史级的一方高官,本来是同样的功名格,但陶侃是上寿,周访是下寿,你俩最终盖棺论定时的功名级别最终是要跟寿走的。(初,访少时遇善相者庐江陈训,谓访与陶侃曰:“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寿,周当下寿,优劣更由年耳
周访死的时候,是梁州刺史,司马睿赠了个征西将军。
陶侃死的时候,是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加羽葆、鼓吹,长沙郡公,死后追赠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
周访死的时候,这哥俩是一个级别的,但陶侃多活的这15年,最终多出了后面这一大堆。
有的人这辈子是认真活了三万天,有的人却是把一天活了三万遍,寿命这东西,对普通人其实不算啥稀缺资产,但对“开了窍”的大才来讲,就是最神奇的复利加速器!
丞相死的时候是54,司马懿死的时候是73。
司马懿在54的时候刚刚命令张郃去木门道追击,丞相凝结全身功力的最后一击还要两年后才会排山倒海的拍过来,他此时也仅仅是个曹叡心中的一个高级救火队员。
多出来的这19年寿,最终将司马懿由舞阳侯变成了晋宣帝。
“寿”这东西是个挺玄的东西,有天生的因素,有后天的积累。
袁了凡说多救别人的命,就能改变先天的因素,自己的寿命就会有提高,哪怕短命最终也会增加寿命。

他年幼被人算定命数,前半生无有不中,自己的寿是53,但天天琢磨行善救人后最终活到了74。
有的朋友会说司马懿这货在辽东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筑京观,也特么活了73,到了坎儿这王八蛋才咽的气。
前面说了,寿命这东西有先天的命格那么一说。
他司马家基因就超级长寿,他活了73算很长吗?
他要是不作也许可以活的更久,他兄弟司马孚最终可是93岁才作为大魏纯臣去找老曹家报道去的。

说这些是干啥呢?
其实就是想说,
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巨大的成功更多不是在于你短期内能爆发出怎样的小宇宙,而是在你开窍后随着正确路线的越走越远,势能会产生复利效应最终将你带到了那个高高的山尖上。
所以一个聪明人,尤其是开了窍的聪明人,你要超级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寿命。
多用你的智慧去救人。
质朴点的角度,就是为了给你自己增增寿,修修福。

你救的那些人最终都会通过你的寿命体现在你的功成名就上。
司马绍堪称东晋最有明君样的皇帝了,但不知是因为祖宗作孽报在他身上了还是此时的国运就这运数,老天不想给这位明白人更多的时间了。
他的历史任务,似乎仅仅是祭起皇权的脆弱大旗,消灭掉打算破坏南方权力平衡的王敦,让南方门阀政治继续维持下去,去对抗北方的胡虏南下,而不是分崩离析后的四分五裂。
让南北的平行线继续不相交下去,给中华文明的融合涅槃争取时间。
325年八月,司马绍病重。
当时掌握殿中宿卫的是左卫将军司马宗及右卫将军虞胤(其姐虞妃为司马睿结发妻,抚养司马绍长大),这哥俩还有太尉司马羕三个人算是一个阵营的。
司马绍此时已经被隔离了,群臣想见却进不了殿。(及帝疾笃,不欲见人,群臣无得进者。抚军将军、南顿王宗,右卫将军虞胤等,素被亲爱,与西阳王羕将有异谋)
这个时候,貌似司马皇族因为司马绍病重要趁机夺权了。
对于北方门阀们来讲,又一个突发情况来了。
明白人司马绍走后如果那帮司马宗亲搅进来,所有利益团体的格局将再次受到巨大动荡。
届时又是一波大内耗。

但是,现在的问题又很尴尬。
殿中军在宗室手中控制着,你见不到皇帝,又不能明闯殿中禁卫,那就是造反了。
在这个时刻,门阀时代接第二棒的同志站出来了。
司马绍的大舅子,庾亮。
庾亮是颍川士族,但他们家并非王家那种超一流门阀,他家的门望在当时一般,他家南来后的异军突起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
1、硬件够。
庾亮姿容俊美,善于清谈,喜好老庄之学。((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
他的玄学专业水准是得到见过大场面的王敦的认可的,王敦有一个和庾亮谈事,王敦被庾亮吸引的都离席往前凑了,讲完后叹道:庾亮的水平比裴頠强太多了!
(时王敦在芜湖,帝使亮诣敦筹事。敦与亮谈论,不觉改席而前,退而叹曰:"庾元规贤于裴顾远矣!)
裴頠是谁不用管了,反正就是个玄学大咖,在思想上是提出过自己理论的,曾提出“崇有论”去反对王弼和何晏的“贵无论”。
貌似庾亮将是个玄学派领头人,但他在行动上又很不“正常”。
在当时,由于前面浮夸了好几十年了,再加上艰难难测的乱世,士族名士们普遍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信条。
他们往往不拘礼法,喜好扯淡,不经世务,仗着高门大姓的特殊社会地位天天醉生梦死。

庾亮则为人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遵礼而行,即使在家中独处也是规规矩矩。(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
十六岁时司马越要征辟他为掾属,但庾亮没有接受,随其父会稽太守庾琛在会稽嶷然自守,当时人们都忌惮他方正严峻,不敢对他开玩笑。
庾亮的行为做派,又俨然是一个儒学大家。
从他后面办公时的勤奋状态来看,他和陶侃挺像的。
两个人都是披着玄学外衣的儒,都是重事功,干实事的。
但是,落地能力上,就差的远了。
总之,庾亮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他有北方士族的基本入场券,又及时的带领家族“由儒入玄”闯出了玄学名头,又一本正经的像个能做事的正常人。

2、关系硬。
307年,司马睿任镇东大将军时,听到了当时在会稽的庾亮的名声,征辟他为西曹掾。
元帝第一次见面看到庾亮后就大喜过望,对他的谈吐外表才学称赞有加,还因此聘了庾亮的妹妹为世子妃,给司马绍定了亲,庾亮咋推还都不行,我就给儿子娶你妹妹!(及引见,风情都雅,过于所望,甚器重之,由是聘亮妹为皇太子妃。亮固让,不许)
虽说当时司马睿当皇帝的影子还没有了,只是个皇族中的小字辈,但参考前面说的,两个家族间互相认可的唯一标志,就是联姻。
司马睿因为庾亮,认可了这个家族。
后来庾亮一直是司马睿的自己人,参丞相军事,掌书记,登基后又拜中书郎,领著作,侍讲东宫,和温峤两人成为了太子党。(其所论释,多见称述。与温峤俱为太子布衣之好)
等到司马绍即位后,庾亮开始走入第一梯队,当上了中书监,平王敦乱后转任护军将军。
从皇族角度,庾亮是司马睿当年一手征辟的,又是姻亲,他爹还在会稽当过父母官有南方影响力,所以在众多北方士族中,庾亮是司马绍心中最近最相信的那个。
3、兄弟多。
庾亮他爹给他生了四个同母弟,庾冰,庾怿、庾条、庾翼。
除了庾条之外,全都是人才。(条于兄弟最凡劣,故禄位不至)
哥五个踩着肩膀生下来的,岁数也整好,庾亮有着雄厚的左膀右臂。

4、粉碎了司马宗亲妄图颠覆门阀政治的企图。
当时司马睿开始用刘隗、刁协打压琅琊王氏时,庾亮这个亲家作为“自己人”就一直表示不支持,主张维持门阀政治格局。 

庾亮虽然是皇亲,但非常拎的清到底哪头才是自己的主场。
包括这次司马绍病重,庾亮对于门阀政治的格局稳固堪称是决定性的。
当时司马宗亲隔绝宫外后,庾亮站出来找司马宗要殿门钥匙表示我要进殿!司马宗不搭理,吼道:“你当这是你家啊!”(帝寝疾,亮夜有所表,从宗求钥;宗不与,叱亮使曰:“此汝家门户邪!)
结果拿不着钥匙的庾亮强闯宫禁,撞开宫门来到了司马绍面前。(及帝疾笃,不欲见人,群臣无得进者。亮疑宗、胤及宗兄西陽王有异谋,排闼入升御床)
庾亮敢这样做,和他是护军将军手中有兵以及皇帝大舅子的特殊身份有着巨大的关系。
放眼江东政坛,当时只有他能做这个动作,换第二个人这么干那就是造反!
庾亮入寝宫见到司马绍后痛哭流涕说司马羕和司马宗等人谋议废黜大臣,自己请求辅政并废黜宗亲。(见帝流涕,言与宗等谋废大臣,自求辅政,请黜之)
庾亮比较直接,我选我。
这小子照圆滑度来讲比王导差的实在是有点远。
当然,其实谁和那大泥鳅比,差的都有点远。

由于太露骨,司马绍当时没有答应。
几天后,八月十九日,司马绍改主意了,在生命的最终时刻做了决定,召太宰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一起接受遗诏辅政,辅政者轮番入殿领兵当值宿卫。
上述七位,最终进入了法定文件成为了新一届的班子成员。

为什么司马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变主意了呢?

因为他的儿子此时仅仅五岁。
他死了以后能指望谁呢?
那帮宗室?
自己家的历史还不够动人吗?
庾亮再怎么露骨直白让人不舒服,他也是外戚,他仍然是与皇权休戚与共的。
不指望他,那就实在是没别人了。

司马绍驾崩后,五岁的成帝司马衍继位。
九月,庾太后临朝摄政,也是在这个时候,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那让人怀念的“咸决于亮”了。
(九月,癸卯,太后临朝称制。以司徒导录尚书事,与中书公庾亮、尚书令卞参辅朝政,然事之大要皆决于亮)
当然,此亮非彼亮,差的实在有点远。

东晋建国后,东晋皇权对门阀政治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反抗。
一次是司马睿用刘隗、刁协等人打击琅琊王氏,结果得罪了所有北方士族和南方豪族,被王敦平掉。
第二次就是司马宗亲们利用禁卫军预谋政变,被庾亮靠着门阀和皇亲的双重身份“逼”司马绍想清楚了。
最终托孤辅政的人中,除了司马羕之外,全部是门阀中人。
王导是万年不倒翁,但王家已经被调整,由于历史原因也被防范,子弟也并没有特别显眼的,他家不会再出现王敦事件了,这个老狐狸现在资历最老,也最能搞平衡,他是一定要在的。
卞壶和温峤是北方高门,卞壶老爹那辈时号称“卞氏六龙”,两人都是司马绍当太子时的太子党;
陆晔作为江东第一档的门阀进入了班子代表着王氏对本土的态度,郗鉴就甭说了,实力派兼江南江北联络人。
门阀政治开启和第一次顶点始于琅琊王氏,第一次波谷在王敦被杀,司马绍调整格局,渐渐皇权开始抬头;
门阀的第二次抬头,标志性是庾亮以特殊身份和阶级属性浇灭了司马宗族中的野心人物。
至此,司马家的皇权力量再抬头,要等到他快要被灭的前夕了。
东晋这个王朝堪称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奇葩。
开国皇帝权力小到让人家活活气死,王朝末年反而开始皇权抬头;
别的南方政权基本上都是偏安江左,到了他家这倒好,后面北伐那是一波接一波。
为啥呢?
说到底,因为这个朝代是罕见的门阀政治时代。
门阀掌控了近百年的皇权,直到门阀在近亲结婚和家运衰退导致的大规模人才断档后,皇帝才开始有机会再度掌控了最高权力,但那时候整个国家已经朽烂不堪。
因为门阀都有着一家独大的梦,所以需要功业去给自己加码,所以甭管你北方胡人多么牛气嘚瑟,该抽你照样抽你!

庾亮执政后和前任王导的手法出现了巨大差异,人家王导请客吃饭能够几百人都觉得自己是上宾,他则生硬低劣了很多,同志们开始不买他的账。(初,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及庾亮用事,任法裁物,颇失人心)
司马绍公布班子成员的时候漏下了两个老资历,一个是陶侃,一个是祖约。
这俩因为手中实力和阶级成分不进班子是正常的,但是人家心里同样也是不爽的。

面对这个情况,你庾亮执政后就应该去安抚封赏,但庾亮忽略了这两位相交不多的实力派,而且最终表达的效果特别不好,是人家这两位大佬怀疑是你庾亮把人家给阴了。(及遗诏褒进大臣,又不及约与陶侃,二人皆疑庾亮删之)
庾亮执政一年,朝廷内外出现了很多异动。
当年在遗诏争夺战中败下来的司马宗和苏峻等外兵勾搭上了。(南顿王宗自以失职怨望,又素与苏峻善庾亮欲诛之,宗亦欲废执政)
苏峻本人也开始越来越狂,招纳亡命之徒扩大战备,对朝廷送来的给养军粮不再感恩,稍不如意就扔出来一大堆愤慨的怨言。(而峻颇怀骄溢,有轻朝廷之志,招纳亡命,众力日多,皆仰食县官,运漕相属,稍不如意,辄肆忿言)
陶侃、祖约、苏峻,这本都是你庾亮在执政后第一时间去结好并拉拢的政治力量。
因为人家手里有兵。
陶侃和祖逖那是出了名的忠义,祖约这些年一直顶在第一线为国戍边,苏峻也有过卖力勤王的经历,此时作为执政者继续维护这三方的关系其实并不是难事。
但是,庾亮上任仅仅一年,这三位全都得罪了。
庾亮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为了防范这三个人,派温峤去做江州刺史都督江州镇守武昌,派王舒去做会稽内使以为声援,然后修石头城做战备。(亮既疑峻、约,又畏侃之得众,八月,以丹杨尹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镇武昌;尚书仆射王舒为会稽内史,以广声援;又修石头以备之)
他的这个布局正确吗?
温峤完完全全就是在防陶侃,他忽略了近在肘腋的祖约和苏峻。
尤其此时威胁最大的明明是和司马宗勾结的苏峻!

就在这个布局后的一个月,326年10月,已经势同水火的庾亮和司马宗开战,庾亮利用妹妹皇太后和辅政的政治优势,命御史中丞钟雅弹劾司马宗谋反,派右卫将军赵胤逮捕司马宗,司马宗率兵抵抗被赵胤所杀,他哥哥司马羕受到牵连,这位唯一进入辅政名单的宗室也被罢免,降封为弋阳县王。(会南顿王宗复谋废执政,亮杀宗而废宗兄羕)
庾亮这人干事就没啥政治艺术,人家王导是把啥事都办了,好人是自己,坏人是别人,受害者被卖了还在帮他数钱。
庾亮干啥都是我摊牌了就是干你,这次废了俩宗亲弄得全世界都说他庾亮要铲除宗室势力。(宗,帝室近属,羕,国族元老,又先帝保傅,天下咸以亮翦削宗室)
庾亮在剿灭司马宗族后,又对下一个潜在对手展开了围剿。
苏峻。
因为司马宗的余党逃到了苏峻那里,庾亮下令命苏峻给送过来,苏峻不理这个茬。
(宗党卞阐亡奔苏峻,亮符峻送阐,峻保匿不与)
按理讲苏峻是下一个你要办的人,那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中央的政治优势和利益许诺去挑拨时驻寿春的祖约去当这个脏手套啊!
至少你不能得罪人家祖约对吧!
结果当年十一月,后赵石聪攻打寿春,祖约的求援信一封接一封的送过来,庾亮不搭理。(十一月,后赵石聪攻寿春,祖约屡表请救,朝廷不为出兵)
石聪连掠逡遒、阜陵,杀掠五千余人,建康大震。
庾亮随后加王导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军于江宁御敌。(建康大震,诏加司徒导大司马、假黄、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御之,军于江宁)
连长江都没过。
最终是苏峻派部下韩晃打跑了石聪,完事庾亮又撤了战备,王导这大司马也被收回了。(苏峻遣其将韩晃击石聪,走之;导解大司马)
庾亮不仅伤了祖约的心,给了苏峻结下战友情的机会,还在战后开始了又一项神奇操作。
庾亮准备在涂塘兴工事以御胡虏。
上一次这个操作是什么时候呢?
公元250年,吴国太子和鲁王双双被废,政局极度动荡,孙权同志为了踏踏实实的搞内斗于是“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彻底打消了北兵想要南下的念想。
你庾亮打算把江北变成泽国去抵御胡虏南下,但这在祖约看来,就是我要被组织抛弃了!我要思考我的未来了!
(议欲作涂塘以遏北寇。祖约闻之曰:是弃吾也!时约镇寿春,在涂塘外也,因谋为变)
祖约比不上祖逖,但那仅仅是能力问题,人家这些年北上抗胡不容易,劳苦功高的在换届时抱怨一下又怎么了?人家这些年没有对不起东晋朝廷的地方啊!你咋一步一步这么挤兑人家呢?
最关键的是,人家手里有刀啊!

早在后面那场大乱的一年多以前,司马宗被杀的前一个月,丹杨尹阮孚对亲信说:东晋草创不久,皇帝年幼,庾亮年轻办事不挨着,祸乱将启,人家自请出任广州刺史去了。
这位阮孚,是个出了名的酒鬼,为了喝酒给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金貂换酒”、“囊中羞涩”两个著名成语。
天天半梦半醒的阮孚在庾亮执政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就作了预言,其实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不太难判断了。
东晋立国后的第三次武装上访即将上演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