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4日消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今年将陆续实施空间站核心舱发射、货运补给、载人飞行等多次任务。根据安排,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中国太空实验室。
目前,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已经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计划今年上半年发射。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4次载人飞行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
www.ce.cn/xwzx/gnsz/gdxw/202103/04/t20210304_36355954.shtml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高清火星影像
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黑白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
黑白图像由高分辨率相机在距离火星表面330千米~350千米高度拍摄,分辨率约0.7米,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见。
据测算,图中最大撞击坑的直径约620米。

彩色图像由中分辨率相机拍摄,画面为火星北极区域。
new.qq.com/omn/20210304/20210304A01W3100.html
我国将发射全球首颗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卫星
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全球首颗搭载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将于 2021 年 7 月出厂待发射,实现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全天时、高精度监测。据悉,该项目历经六年时间。
报道称,该卫星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14轨,其主动激光雷达载荷,采用后向散射接收和差分吸收探测体制,可以获取全球大气二氧化碳、云和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信息,用于大气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
news.china.com.cn/2021-03/02/content_77264081.htm
我国海洋一号C\D卫星监测到南极布伦特冰架崩解形成新冰山
据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消息,我国海洋一号C/D卫星监测到南极布伦特冰架分离出巨大冰山,冰山面积约1300平方千米。这是我国首次用国产卫星监测到布伦特冰架上新增的冰裂缝。
据悉,在2021年2月9日海洋一号D卫星海岸带图像上就显示南极布伦特冰架上有三条长度超过50千米的冰裂缝,即图中的冰裂缝A、冰裂缝B、冰裂缝C,其中靠北侧的这条冰裂缝C长度为55千米,裂缝清晰明显,最宽处约400米。
数据分析判断,随着时间的增加,冰架上的裂缝陆续变化,但各自的变化速度各时期不一,近期此区域变化相对较快,使得北部的冰裂缝最终变成了水道,大的冰山形成脱离冰架并开始漂移。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继续通过卫星观测。
3w.huanqiu.com/a/24d596/429ezACQCa9?p_ac39dbf372b243c47ef49d820c6d88b8d
SpaceX原型机成功着陆数分钟后发生爆炸 
当地时间3日,美国SpaceX“星际飞船”原型机SN10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成功进行10公里的高空试飞,但是在其成功降落的几分钟后,便发生了爆炸。
随后,波士顿机器狗进入爆炸现场勘探,评估发动机损害程度。目前,爆炸原因不详。这是该型号火箭第三次爆炸,前两次测试均以失败告终。
SN10 成功着陆瞬间
SN10 爆炸瞬间
tech.ifeng.com/c/84KeP8XNeqv
巴西首颗自主研发卫星成功发射
由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亚马孙1号”地球观测卫星,于当地时间2月28日在印度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PSLV-C51运载火箭将“亚马孙1号”及18颗卫星一同送入预定轨道。
巴西国家太空研究院院长克莱齐奥·德·纳尔丁表示,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对卫星进行测试并调试其携带的摄像头。“亚马孙1号”是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的雨林盗伐实时检测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将用于观察和监测亚马孙地区森林的砍伐情况,及时提供预警。
“亚马孙1号”
news.cctv.com/2021/03/01/ARTIoq1YtirBXOK5xx7zCE7v210301.shtml
-END-
戳下方图片,跳转对应推文
大地量子与NASA、欧空局等全球主流卫星数据供应商均建立了高效的数据获取通道,整合了近百种卫星数据、无人机数据、传感器数据,利用自主创新算法对数据进行网格化管理,可以满足不同空间大数据产品开发的需要。
凭借着海量多样的数据、快速及时的处理以及充满想象力的算法,大地量子帮助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国土规划、环保、金融等行业实现数据驱动的业务升级,为行业用户提供高价值的数据,打造出一个关于地球的数据百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