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真相时代,公众舆论愈来愈由极端的情绪而非理性和证据决定,许多既有的客观知识遭到抵制或被“相对化”,假新闻,另类事实和阴谋论泛滥成灾……这不但会对公众生活造成危险,也会侵蚀现行的民主机制,让独裁与民粹的幽灵有隙可趁。哲学教授奥萨·维克福什在《另类事实》这本书中,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为什么在某些状况下会有抗拒真相和知识的倾向。
人类知识的独特与理性之处,在于知识是人类的共同创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对这项分工做出贡献;这让我们能以其他物种做不到的方式收集知识,深广度与复杂多元的程度也无可企及。
但另一方面,基于不同的偏好,这世界上就是有我们不想接受的知识,我们只愿意相信我们想相信的,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很容易受到假新闻,谎言和宣传等影响。我们如何增强对虚假和没有根据的说法的免疫能力?我们如何更正错误?媒体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学校又可以做些什么?本书透过新闻与政治方面的具体实例,为身处后真相时代的我们,提供思想上清楚可用的抵御工具。
除了这本让我们看清现实的《另类事实》,本期书单还有回顾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中美相遇》;现代版的1984《漂流在时间里的人》;纪念思想家马克斯·韦伯逝世100周年的传记《马克斯·韦伯》;讨论个人在古典时代、中世纪位置的《发明个体》……
中美相遇 :
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王元崇 / 文汇出版社 / 2021-1
·“若说这是一则老故事,故事背后的精神,却如同星期一的早晨一般崭新无比。”
1784年,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派出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帆船,满载对财富的渴望和对东方文明的幻想,前往乾隆治下的盛世中华;100多年后,大清轰然崩溃,而美国却在通向霸权之路上如日方升。在一个多世纪的相望、相遇与相撞背后,是中国逐渐认清世界,并蹒跚追赶时代脚步的历程。双方的此消彼长,正是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交错的侧影。
从蒲安臣使团到留美幼童,从排华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历史学家王元崇全面分析清美贸易、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交往与互动,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细节,在“天朝”与“外夷”、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之中,解读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的复杂博弈,还原中国走向近代化与国际化的艰辛之旅;打破线性历史观的陈腐教条,重新审视今日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与时俱进的启蒙
徐贲 / 上海三联书店 / 2021-1
·真相让人了解明白事实;认知改善人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观念让人能判断是非和辨别善恶
这是一部论述而不只是介绍启蒙的书,围绕着为何重申启蒙、重申什么和如何重申展开。作者认为从20世纪上半叶到这个世纪头20年,对18世纪启蒙运动的研究经历了从贬低到重申的重要变化。而中国的经历正好与世界潮流相反,由于外在的和学术本身的原因,中国的启蒙经历了从热到冷的变化。一度澎湃的启蒙热情已经转化为对启蒙的怀疑、摒弃和唱衰,体现在一系列思想、政治、社会议题及其讨论方式和取向上,包括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迷信“贵族精神”、反智的心灵鸡汤,等等。因此作者认为在当下重申启蒙尤为重要。本书的论述始于对18世纪英、法、美、德四种启蒙的区分,在这四种启蒙中分别抽取出四对中心观念议题——英国的自由和保守、法国的理性与革命、美国的制度与人性、德国的国家与普世。这四种启蒙能为今天启蒙提供的不只是在它们各自传统中形成的一些重要观念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它们各自传统之间形成的多种价值观对比和对我们当下可能的影响。以18世纪启蒙时代为起点的英、法、美、德四国,从专制到自由经历了不同的过程,最后殊途同归都走上了民主自由和宪政法治之路。作者认为启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未竟的事业,当今的启蒙可以分为真相、认知、观念三部分。即使时代变了,启蒙的知识条件、传播手段、主要对象、遭遇的障碍和阻力等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启蒙的三个主要部分依然是真相、认知、观念。真相让人了解明白事实;认知改善人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观念让人能判断是非和辨别善恶。
另类事实 : 知识及其敌人
[瑞典] 奥萨·维克福什 / 汪思涵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0-12
·在后真相时代,我们只愿意相信我们想相信的
在后真相时代,公众舆论愈来愈由极端的情绪而非理性和证据决定,许多既有的客观知识遭到抵制或被“相对化”,假新闻,另类事实和阴谋论氾滥成灾……这不但会对公众生活造成危险,也会侵蚀现行的民主机制,让独裁与民粹的幽灵有隙可趁。哲学教授奥萨·维克福什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为什么在某些状况下会有抗拒真相和知识的倾向。人类知识的独特与理性之处,在于知识是人类的共同创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对这项分工做出贡献;这让我们能以其他物种做不到的方式收集知识,深广度与复杂多元的程度也无可企及。但另一方面,基于不同的偏好,这世界上就是有我们不想接受的知识,我们只愿意相信我们想相信的,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很容易受到假新闻,谎言和宣传等影响。我们如何增强对虚假和没有根据的说法的免疫能力?我们如何更正错误?媒体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学校又可以做些什么?本书透过新闻与政治方面的具体实例,为身处后真相时代的我们,提供思想上清楚可用的抵御工具。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
[美]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 韦清琦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21-1
·珍惜你自由地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才不会被时间和权力的虚无所吞噬
故事发生在2039年。彼时,美国已把墨西哥和加拿大收归到自己的版图之下,摇身一变成了北美合众国,极权之风日盛。按照肤色、种姓等级和对国家的忠诚度,人们都被分为三六九等。平平无奇最好不过。过于聪明或是好奇,都不安全。一不小心,就会被标记、被流放甚至被“蒸发”。
17岁少女埃德莉安即将高中毕业,却在毕业演讲上因言获罪,被判处“流放四年,并便被秘密“输送”到80年前的一个无名小镇。表面上,这里的生活相比原来更加宁静而充满温情。换了身份的埃德莉安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甚至继续读起了大学。实际上,却要服从一套严苛非人的指令:不能挑战和质疑,不能生育,无条件服从实时监控。如有违抗,会被立即“蒸发”。但最让人压抑的,却是孑然一身的孤独,和时刻像乌云般笼罩在头顶的巨大恐惧。然而,就是在这个全然孤独之地,她恋爱了……
在这本书里,欧茨通过讲述17岁少女埃德莉安先后的遭遇,大胆无畏地反思和批判了当下的美国社会,尤其是极权和无孔不入的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和禁锢。珍惜你自由地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才不会被时间和权力的虚无所吞噬。
1963:变革之年
[英] 罗宾•摩根 / 孙雪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1
·1963年,是青年人彻底颠覆社会、商业和文化的“青年震动之年”
1963年,是青年人彻底颠覆社会、商业和文化的一年,被《时尚》杂志主编戴安娜·弗里兰称为“青年震动之年”,影响遍及音乐、艺术、时尚、政治、电影、文学、新闻等行业。这一年,肯尼迪总统承诺在美国颁布民权法案。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发表宣言:“我有一个梦想”。克里姆林宫将第一名女宇航员送上太空。鲍勃·迪伦在国内名声大噪,现身纽波特民谣音乐节,还在华盛顿游行上和琼·贝兹一起唱歌。滚石乐队发行他们首支单曲。新词“披头士热”产生。
本书是英国知名记者罗宾·摩根、阿里尔·列夫合著的口述历史纪录,回顾全球青年将流行文化带入新纪元的关键年份,访谈人物均为行业翘楚: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吉他之神”埃里克·克拉普顿,摇滚天才彼得·弗兰普顿,著名导演艾伦·帕克,现代美发教父维达尔·沙宣,著名时尚设计师玛丽·匡特,著名摄影师特里·奥尼尔,著名作家、记者盖伊·特立斯……访谈人物以亲身经历讲述那些轰动一时且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
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德]于尔根·考伯 / 吴宁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0-11
·“马克斯•韦伯无条件地面对各种现实,就像克尔郭凯尔和尼采那样义无反顾,但不像这两个永远的小青年,而是作为一个经得起磨难的男汉子。”
这是为了纪念马克斯•韦伯逝世100周年出版的传记。他不仅属于现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列,而且也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精神领域中最令人捉摸不定、最充满矛盾的伟大人物之一。作为社会学家、国民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法学家,韦伯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他,又是什么给他以动力呢?于尔根•考伯对这个非同寻常、时常处在筋疲力尽边缘的人生进行了探究(在韦伯一生中,许多事情似乎至今依然扑朔迷离),并针对德意志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魏玛共和国之间的巨变时代,为读者勾画了一幅引人入胜的时代图景。
发明个体: 
人在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的地位
[英]拉里•西登托普 / 贺晴川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1
·个体是如何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家庭、部落和种姓而成为社会组织的基础?
一部思想史、心理史和精神史的著作。作者引领我们走过一段两千年的旅途,始于古代城邦,终于文艺复兴。讲述了一个新的、平等的社会角色——个体是如何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家庭、部落和种姓而成为社会组织的基础。同时,以西方文化基础中的一些共通概念(如“自由”“平等”)为基础,将古典时代与中世纪作为切入,追溯了西方自由主义的起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构建西方社会、政府的相关概念的演变。
坠落与重生:9·11的故事
[美]米切尔·祖科夫 / 杜先菊 / 文汇出版社 / 2021-1
·9·11二十周年了,依然是烙印在人们身上和心里的痛
20年前的9/11恐怖袭击震惊了世界,成为了时代的分水岭,也成为了许多人终生难以愈合的伤。米切尔·祖科夫的《坠落于重生》大量采访了9/11的相关人员,记述了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希望和绝望、恐惧和勇气、求生和互助,全面展现了灾难面前公职人员和普通人最本能的人性光辉,以及烙印在人们身上和心里的痛,体现了一个国度最伟大的一面。本书重温了9/11的点点滴滴,让经历过9/11的人们重新回到当年的氛围之中,也让后9/11时代出生的年轻人直面那份他们未曾经历过的伤痛。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美]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 姚向辉、顾冰珂 / 浦睿文化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21-1
·不平等的根源,妨碍社会进步的阻力
纳粹将犹太人化为低等种族加以迫害,印度的低等种姓饱受摧残。但其实,伊莎贝尔·威尔克森认为,根据个人无法改变的表面特征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普遍存在于美国社会,有色人种、女性、老人等等,都是其受害者,只要活得足够久,无人能幸免。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威尔克森剖析了美国社会中种姓这一底层架构,揭露了各种歧视与压迫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种姓制度如何塑造了美国人的观念。她指出,正是种姓制度,让无数底层人群无法发挥其天赋,也让特权者的精力投往错误的方向。她畅想,在一个没有种姓的平等世界里,人人获得自由,人人得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下沉年代
[美]乔治·帕克 / 刘冉 / 新经典文化 | 文汇出版社 / 2021-1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下沉年代》描绘了一个处于分崩离析危险中的超级大国,它的精英不再是精英,它的机构不再运转,它的普通民众被抛下,急需救赎计划。本书是美国这一代人中最优秀的政治记者之一乔治·帕克对一个处于危机中的国家进行引人入胜的审视,美国的民主被危机感所困扰。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发生的巨变创造了一个由赢家和输家组成的国家,有着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撕裂了社会契约,将政治制度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并让公民随波逐流,寻找新的前进道路。
帕克以一种完全独创的方式讲述了美国过去35年的故事,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将复杂故事编织在一起的天赋使其独具特色。全书围绕几位美国人的生活经历展开,包括烟农之子迪恩·普莱斯,他后来成为美国南部农村新经济福音的传播者;塔米·托马斯是铁锈地带的一名工厂工人,她试图在城市的崩溃中生存下来;杰夫·康诺顿是华盛顿的圈内人士,在政治理想主义和有组织资金的诱惑之间摇摆不定;硅谷亿万富翁彼得·蒂尔质疑互联网的重要性,并对未来提出了激进的设想。帕克将这些私密的故事与那个时代主要公众人物的小传(政客纽特·金里奇、作家雷蒙德·卡佛、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唱歌手Jay-Z等人)交织在一起,并将报纸头条、广告标语和歌词拼贴在一起,捕捉事件的发展变化及其暗流。
移民与文化
[美] 托马斯·索维尔 / 刘学军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0-12
·移民在迁徙、被同化和主动融入的过程中经历着各自的伤痛与收获
当我们在谈论群体文化和迁徙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当今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亿的移民,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大多数关于移民问题的观察和评论都偏向与当下政治格局、社会环境的联系,但这样视角可能只关注了这个大议题的一个侧面,失去了更宏观深刻的视角——一种世界性的视角。
托马斯·索威尔的这本《移民与文化》为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了移民问题的新注脚,展示了世界移民在较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过程,拥有一种全球化的新面向。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走访了4个大洲的15个国家,这些旅程让他亲眼看到不同的人群和工作方式,获得很多一手数据和资料。书中,我们将看到德国裔、日本裔、意大利裔、华裔、犹太裔和印度裔身上具备的不同文化特性,这种特性即使在颠沛流离中也未曾消泯。对于特定的种族而言,他们在新居住地扮演的角色,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知识技能,以及他们本身具有的某种结构性特征,又让他们在迁徙、被同化和主动融入的过程中经历着各自的伤痛与收获。
恶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
[美] 詹姆斯·道斯 / 梁永安 / 上海三联书店 / 2020-10
·恶的本质是什么?因何产生?如何阻止?
战场上,他们是残暴的杀人机器。战争结束后,他们作为战俘在狱中度过了十年。出狱后,他们回到祖国,将余生投入反战宣传,直到年老体弱无法继续下去。在他们行将就木的时候,美国英语文学教授詹姆斯·道斯带着摄影师和翻译找到他们,就有了这本二战老兵战时恶行和战后创伤的访谈,结合作者以及其他许多前人对恶的思考的《恶人》。道斯想要探讨的是凶残,凶残的本质,凶残的缘起,阻止凶残的方法。
1948年谈话录
[法]梅洛-庞蒂 / 郑天喆 / 商务印书馆 / 2020-10
·美学的本意是“感觉的学问”,重拾感官的世界,达到对这个世界的直观
现代人总是通过科学去理解世界,而忘了感官本身的体验。“只要我们还停留在实用的或者说功用的态度中,我们就在很大程度上错失了知觉的世界;其次,若想要把这知觉的世界清理出来需要很多的时间、努力和训练;再次,让我们重新发现这个世界一一我们虽然活在这个世界,却总是会不知不觉忘掉这世界一一正是现代艺术和思想(我这里指的是过去五十年或过去七十年以来的艺术和思想)的成就之一。”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于1948年接受电台采访的七篇谈话录。在这次访谈中,梅洛-庞蒂以谈话的形式,清楚易懂地解释了他的哲学思想。在这本书中,梅洛-庞蒂借助于现代艺术,尤其是塞尚的作品,探讨了我们如何通过知觉建立起与世界的关联。美学的本意是“感觉的学问”,重拾感官的世界,达到对这个世界的直观。

/本文转载自回响编辑部(huixiangjf),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支持👇/
最新课程
怎样让下一代包容多元观点,学会独立思考?

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并且与阅读、写作结合,开设了儿童思辨读写在线直播课。希望帮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成长为独立思考、能够理性交流的人
扫描图中二维码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留言互动
不错过理性的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