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人物:沈德咏,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常务副院长。
全文共2773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三地之间的交流融合进一步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纠纷将难以避免,但是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的不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大难题。对此,我们必须妥善应对,否则将会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杜茂林
责任编辑 | 钱昊平
2021年全国“两会”,沈德咏准备了一份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提案,建议在深圳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商事法院,以做好大湾区司法规则的衔接工作。
这不是沈德咏第一次把关注目光聚焦到粤港澳大湾区。早在2019年全国“两会”时,他就建议湾区建设要坚持法治先行。该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当年15个重点提案之一。
自从在全国政协任职以后,沈德咏专注于政协的工作,经常思考如何提高人民政协协商议政的质效,努力尝试走出一条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的工作新路。
南方周末: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你就准备了一份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案,今年“两会”,你再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主要考虑什么?
沈德咏: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性,特别是政治层面存在3套法律体系、3套司法制度。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三地之间的交流融合进一步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纠纷将难以避免,但是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的不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大难题。对此,我们必须妥善应对,否则将会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2019年,我提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坚持法治先行的提案》,主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法治保障”这个宏观问题提出建议,这个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当年15个重点提案之一,有关部门作了认真办理并给予积极回应。社法委也结合这一提案的办理,组织了专门的监督性调研,取得积极效果。
这次的提案主要聚焦“司法规则衔接”,就具体问题提出意见建议,这也是在我们近几年调研成果基础上所作的提案,反映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开始由宏观层面转向中观和微观层面。
南方周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有2年时间了,这段时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在法治方面有哪些进展?
沈德咏: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以原有合作机制为基础,围绕规则衔接深化沟通交流,推动区域合作制度创新,在破解制约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的多项改革试点探索,为规则衔接积累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中央有关机关也作出了十分有益的示范。比如近两年,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签署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以及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等3项司法协助安排,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修改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取证据的安排,积极推动内地与港澳实现法律规则衔接。
南方周末:下一步应该怎么发展?
沈德咏:可以按照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要求,在民商事领域以国际商事规则为指引,探索建立三地司法规则衔接机制。
南方周末:你的具体建议是什么?
沈德咏:司法规则最终要体现在司法实践中,落实在对民商事行为的规制和调节上。因此,司法规则的衔接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否则无所依托。建议借鉴国际社会(如欧盟、英国及有关联邦制国家)的有益经验,在深圳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商事法院,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好法治保障。在这个平台上,目前可以预见的,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优先实现司法规则的衔接。
一是扩大管辖范围。除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外,允许大湾区内民商事主体,约定将争议提交大湾区商事法院管辖。
二是扩大法律适用范围。允许当事人就实体法律选择适用港澳法律,允许港澳律师作为诉讼代理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商事法院出庭。
三是扩大法官选任范围。由内地法官担任全职法官。参照香港法院、新加坡国际商事法庭等,聘请港澳退休法官、现职法官担任非常任(非全职)法官,聘请港澳律师、学者担任暂委法官或特委法官。
四是统筹法院与调解组织、仲裁组织的关系,设立一站式纠纷解决中心,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整合遴选粤港澳三地仲裁机构、调解机构,制定机构名册。纳入名册的调解机构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商事法院依法审查后制发调解书;当事人要求发给判决书的,可以制发判决书。如当事人选择内地为仲裁地并提交纳入名册的仲裁机构仲裁,依据仲裁地标准,统一将该仲裁程序视为内地仲裁程序,由粤港澳大湾区商事法院受理仲裁保全申请、仲裁裁决执行或者撤销等。
南方周末:你多次提到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提升中国司法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体应该怎么做?
沈德咏:涉外法治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在我看来,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在外空、网络、大数据等新领域,提出契合国际法治和中国实际、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建设性方案;又要提升与国际组织的协作水平,加大国际法教育和研究力度,注重向国际组织输送涉外法治人才,为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政策制定、规则设计和日常管理提供人力资源。还要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推进涉外法治重点领域立法,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投资等领域规则不完善等问题。面对一些国家违反国际法所实施的单边制裁和所谓“长臂管辖”行径,必须运用法律武器坚决予以反击。
国际法治领域风险隐患也需重视。科学研判可能出现的国际法律风险,充分评估相关国际条约和国际司法程序的潜在问题,提前制定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方案。此外,要探索推广新型国际法律争端解决机制。比如,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国际商事法庭建设,推动我国仲裁机构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仲裁机构合作建立联合仲裁机制等,为解决国际法律争端贡献中国方案。
南方周末:在提升协商议政质效方面,2020年社法委做了哪些工作?
沈德咏:协商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去年社法委把提质增效作为目标,推动工作实现创新发展。
我们搭建了新平台,会同中国法学会召开了“社会治理创新”协商座谈会,邀请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到场与委员、专家互动交流,同时通过视频连线地方政协和基层单位,加强委员与界别群众的密切联系,努力尝试走出一条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的工作新路;还承办了“行政复议法的修改”立法协商座谈会、“建设高素质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双周协调座谈会,提出的有关意见建议被吸纳到重要文件起草、国际争端解决机构建设等工作之中。
民法典颁布后,及时把“学习民法典”作为读书主题,引导委员加强对民法典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同时,全媒体推出“委员说法”“一词一解”等栏目,截至2020年底,推送34万字、48个短视频,累计阅读量超过5000万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效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