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波布非洲
众所周知,东非主力迁徙大军就是角马,但这一牛头马面的奇特生物到底是谁先发现并命名的呢?
这一切要从1842年说起,英国自然学家威廉·约翰·伯歇尔在深入南部非洲大陆时首次发现了这种带着飘逸的长发,茂密的胡须和性感鬃毛的四不像奇特生物,并给他命名为斑纹角马。与他的“同胞兄弟”白尾角马对称。
长得还蛮帅的~
分布
可以说当时的斑纹角马和白尾角马两兄弟一同撑起了自然界的角马属的半边天!
非洲角马分布
白尾角马
白尾角马当时主要分布在在南非靠近沿海地区,所以发现时间比较早。但由于他们的肉食鲜美,一度被殖民者大量捕杀,导致数量锐减,一度接近消亡。后来捕猎得以控制和人工干预,勉强有所恢复,目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的莱索托、斯威士兰、南非和纳米比亚,已经成为保护区的永久性居住动物,丧失了迁徙的能力。逐渐和他兄弟越走越远,从此天涯各路人。
不得不说脸上的胡须有点像张飞!
斑纹角马
而斑纹角马深处非洲内陆,比较幸运,在20世纪初叶才被大量发现,因此躲过了灭顶之灾,保留了自己的本能。目前仅有在马赛马拉-塞伦盖蒂生态体系和卡富这两个地区才能看到它的迁徙。
形态特征
斑纹角马后来被俗称为角马或白胡子牛羚。是大型食草动物,主要以草顶端鲜美多汁的嫩芽为食。别看他们吃的嫩,但长得一点都不嫩。体型硕大,四肢粗壮,肩部宽大,肌肉发达,成年角马体长可达1.4米,高1.8米,重量在150kg-250kg,奔跑速度可达80.5千米/小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粗略计算产生力在:F=3354N-5590N
破坏力
假设牛角的受力面积是1cm2  ,按照建筑混凝土所用C30强度作为参考,C30实际抗压强度等级是>30N/mm2,打碎它的力是30N/mm2×1×100mm=3000N,这家伙跑起来一顶,瞬间产生三四千的力,谁要是这么被他顶一下,啧啧啧,想想都疼。
但尽管如此,斑纹角马依然是狮子、豹子、非洲野狗和鬣狗的主要捕食对象。胆小、温和的性格决定了它处在食物链的位置。
习性
然而斑纹角马也并不是坐以待毙,它的鼻子特别灵敏,不仅能到闻到狮子、猎豹等天敌的气味而且能够嗅出远方雨水的气息,从而找到好草场。在其自身独有的特性上显示出超强的耐受力。斑纹角马一般在白天活动。采食活动多见于上午和傍晚,晨昏时期较为活跃。角马通过视觉、声音和嗅觉进行交流。一只雄性的吼叫声可以传达到2公里。眶前和足腺分泌物与尿液和粪便一样,在嗅觉联系中也很重要。足腺可引导族群在迁徙过程中互相跟随。斑纹角马会彼此在背上和面部摩擦其眶前的腺体,以进行社会交往,也会用鼻子嗅闻其他角马的脖子。
繁殖
为了求偶而争夺发生冲突时,他们以弯曲的膝盖面对彼此并交换角力,以此决出胜负。
在交配季节中,雌性可能会访问多个地区,并与数个不同的雄性进行交配。
雄性斑纹角马大约在2岁时性成熟,而雌性如果得到充分的营养,则可以在16个月时受孕。如果斑纹角马处于良好状态,并且一直在以高营养的新草为食,受胎率通常高达95%。而交配或发情期通常在满月的夜晚开始。
新生
角马的妊娠期约为8.5个月,并且80%至90%的小角马会集中在3周内出生。一般小角马的诞生时间比较集中在下午,这样一来,小角马就可以在夜幕降临时之前变得稳定。每年二月和三月的雨季开始时,会出生多达50万头小角马。
小角马出生时体重约19千克,通常在出生后几分钟内可以自行站立。为了逃避掠食者,小角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靠近母亲的状态,并且可能会继续哺乳直到下一年的小角马快要出生时。一些小角马在大约八个月后离开母亲,并与其他幼年成群。在大型雌性羚羊群中,角马后代的80%在第一个月存活,而其他较小型羚羊群存活率只能达到50%。
意义
虽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认定斑纹角马为无危物种,但斑纹角马存在的意义却是非凡的,对于整个马赛马拉-塞伦盖蒂生态体系来说,它的粪便是植被生长所需的肥美饲料,它移动迁徙所踏过的地方,松弛了土地促使了植被的播种;它季节性的迁徙,同样为那些有领地意识的食肉性动物提供的丰富的食物。
所以角马的一生,既可以是移动的肥料,也可以是移动的松土机,还可以是移动的食材。
看似无关紧要、种类丰富的“牛头马面”却撑起了整个马赛马拉-塞伦盖蒂生态体系,成为迁徙大军的主力。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