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民谣歌手周云蓬有一首歌,叫《如果你突然瞎了该怎么办》,9 岁失明的他,作为一个盲人,写这样的歌应该不会冒犯到别人。而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也总难免要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真的失明了该怎么办?如果失聪听不见了又该怎么办?
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两个数字 3 像极了两只耳朵)。2013 年 3 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这是中国做出的一大贡献。
设立爱耳日,是为了促进大众听力健康,尤其是最大限度降低听力损失。
世界卫生组织 3 月 2 日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 15 亿人。也就是说,我们身边就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受损者。
今年的全国爱耳日,腾讯天籁实验室联合新华社·声在中国、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腾讯医典等组织,共同推出线上数字测听活动,通过线上活动页面即可测试听力健康状况,呼吁全民关注听力健康。
长按二维码,测一下听力是否正常
我看到活动后第一时间做了测试。选好所属的年龄段,做了两次自测,都得了 80 多分,还行吧…… 考虑到我以前对听力的不重视程度,这个得分已经不错了,建议大家也都去测一下。
自测当然不是全部,但至少可以提醒一下自己。很多人其实对于自己长期暴露于工业噪声和娱乐噪声之下并没有足够的危害认识,包括我自己。
听力健康将影响到多少人?到 2050 年,预计四分之一的人会有听力问题,近 25 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
听力健康问题,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任何人都没办法回避。但大多数人根本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是已经听力受损后开始影响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老年人是听力损失的主要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衰退是一大趋势。在听力损失刚发生时,一般生活和社交只会受到轻微影响,老年人通常对自己的听力变化并不在意。听力衰退初期,是听力干预的最佳时机,但此阶段往往被 99% 的人忽视
中年人也深受其害,比如曾经用过「随身听」的一代人,因为入耳式耳机的不当使用习惯没引起足够重视,导致不少人已经听力受损。
年轻人更是听力损失受害者。不正确的使用耳机,长期暴露于高噪音的环境下,比如演出现场,听力也会受损。
特别值得提醒的一个生活常识:我们几乎都会偶尔耳鸣一下,但如果突然持续耳鸣,已经影响到了听力,强烈建议马上就医,排除突发性耳聋的可能。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
对于听力已经严重受损的群体,一个非常遗憾的数据是,现在只有 5% 的人选择了助听干预。目前干预方式大致上看,要么戴助听器,要么植入人工耳蜗。前者可以说是声音放大器,费用不高,但有人嫌佩戴不是很方便,后者简单的说是通过植入耳蜗内的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入大脑形成声音。效果更好,但成本更高,目前在我国接受度仍很有限。
但是,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听障人士即使植入了人工耳蜗,也还是会有「听不清」的困扰,而我们的生活环境里实在是有太多的噪音了。
腾讯天籁实验室专门研究音频相关技术,专家研究员肖玮做过一次演讲,分享如何将经典信号处理技术与深度学习进行结合,提升音频体验。这些能力已经在腾讯会议、腾讯云等内外部产品、场景中应用落地,并且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研究 AI 降噪技术的过程中,天籁实验室敏锐的发现噪声也是困扰听障人群的一大障碍,他们联合国内最大的人工耳蜗厂商之一的诺尔康,创新性的将天籁 AI 技术应用在人工耳蜗产品上,实现了语音效果显著的提升。让听障人士在「听得见」的基础上还可以「听得清」「听得真」。
这个团队很有意思,从具体的技术场景的解决方案,到把 AI 技术用来解决人工耳蜗的降噪,进而发起公益性质的「天籁行动」,再到这次全国爱耳日发起线上数字测听活动,呼吁全民关注听力健康,可以说是「科技向善」的具体体现。
如果我有一天听力严重下降甚至听不见了怎么办?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每个人都会衰老,衰老的过程伴随着听力下降。到时候我的选择肯定是要借助于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当然,最好不要等到问题发生之后才重视,更早的关注,提前预防更为重要。
每个人都应该对此提高一点认识。
谢谢「天籁行动」主办方,期待这样的活动能持续办下去,帮助到更多听障人群,进一步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

题图:Panther Media / 高品图像

点击 {阅读原文},做个测试看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