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热搜榜第一名一度是“宋轶道歉”。

至今热度不减,事情是这样的。
宋轶新剧《爱的理想生活》开播,她在里面的人物设定是一名叫“戴希希”结婚狂的设定,相当于原版《粉红女郎》里刘若英饰演的结婚狂,对婚姻有向往。
为了推推这部剧,制作了一个热搜:“宋轶好嫁风造型”。
没有太多夸张地制造热度矛盾,而是因戏产生话题。
这个“好嫁风”的词也不是生造,而是引经据典。
比如2014年日剧《失恋巧克力职人》和2015年日剧《朝5晚9~帅气和尚爱上我~》里,“好嫁风”就是茶色的头发与眉毛,厚斜刘海,精致的眼妆,大眼睛对着镜头微笑,等等。
简单来说,更像是一种甜美淑女的穿衣风格。
简单来说,“好嫁风”只是一个美妆词语,只是新剧宣传所需的广告文案,从理性角度而言分析,它也跟“独立”“自强”不冲突。
但有人不这么看。
广泛宣传的女性的独立,在他们口中变成彻底“独生”,于是他们觉得人就不应该“嫁”。
他们眼中的女权就是:一切表现嫁娶、婚姻的正面形象的都不行。
说“好嫁风”难听的,并不是奔着词源去做探讨,而是纠结于男女婚配与生育。
说一个好好的美女却自甘低人一等,把自己贱卖给找不到对象的中国男性,物化媚男。
说2021年现代文明社会的人类还是只知道配种?
一言以蔽之,她讨好男性,很低贱。
于是还有上升到角色以外、现实之中的也有。
在潮涌般的自认为“女权”人士的攻击下,宋轶无奈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图文编辑。

最早的版本是这样的:“好嫁风 戴希希和大家初次见面 请多关照 嫁人啦”
由于谩骂她的声音太大,四小时后,宋轶只好修改了文字,将“好嫁风”三字删除。

那些人依然不饶人,由于时间紧急,半小时后(已经到了第2天),宋轶又将图片中的“好嫁风”三字做打叉(×)的处理。
但依然有人不依不饶,认为宋轶打扮这么漂亮却是为了嫁人,是种不理智的行为。
得了,宋轶干脆合着网友的意思,做了最后一次编辑。在打叉(×)“好嫁风”的位置处更新了字样,分别是“优雅风”、“温柔风”、“清新风”。
够客气了吧,最后,宋轶还走了标准的流程——道歉:
强调两个意思:

一、她发的“好嫁风”文案全都是电视剧剧情所需。
二、作为“好嫁风”的人物戴希希只是对结婚充满热情,就算这样也不代表她为别人而活。
宋轶工作室也再次强调,这就是为了配合宣发所为。

电视剧官方也申明主题:这就是想通过角色传达对现代婚恋观的积极思考。
他们都表明自己没有其他“额外”和“过分”的想法,但还是被自认为“女权”的人士无中生有的抹黑。
被他们抹黑后只能欲哭无泪,无语凝噎。
02.
很多网友自然明白里面的逻辑。
有点明事情真相的。
有为宋轶加油和送上支持的,认为“好嫁风”就只是一种穿衣风格,没必要过分解读。
有批判那些人不尊重他人幸福的,这也就是事件的核心。
如果那些人真的是探讨婚姻的自由问题、嫁人的幸福问题,倒也无妨,毕竟是追求权利的好事。

既然人有不嫁的权利,自然也有嫁人而追求婚姻的权利。
都是幸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独立的幸福,家庭有阖家欢的幸福。
可他们不是,他们就想着把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事物抹消掉。

一切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事物都要求道歉,都要求下架,这样的饭圈行为无异于“文字狱”。
一切字眼往深处扣,一切事实往反向虚构,就变成了饭圈文化中的“文字暴行”。
其实,互相尊重、包容、理解才是最好的方式,有了理解才有关于许许多多男女性别之间议题开展讨论的空间。
我国的多项法律都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实行婚姻自由”,但从来没有说过“禁止婚姻”,甚至也不提倡不结婚。
反而规定过“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重点便是“禁止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也就是说逼迫他人结婚是违法行为,强制他人不结婚亦是违法行为。
这就是婚姻自由权的基本意义,也就是《粉红女郎》中“结婚狂”角色深入人心的原因所在。
惬意独生是幸福的体现,婚姻美满何尝不是幸福的彰显呢?
不过,在广泛的疯狂的宣传下,这几年读多了自媒体的女生一定会以为“想要嫁个有成就的男人,以后注重家庭相夫教子”是罪大恶极的想法,一定是被男权社会洗脑了,是扶不起的阿斗。
虽然我也喜欢性格坚强的独立女性,但我坚持认为想回归家庭的女孩子是没有错的。
只要你是自愿的,嫁个爱你的丈夫,在家操持家庭的女孩一样值得尊敬,应该被全世界体谅。这一点都不罪恶,一点都不落后,一点都不比那些文章里写的独立女性差。
这个世界远比你们文人设想的要复杂,在互联网上也许你只能看到一两种声音在对抗,但其实现实里有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又有形形色色的诉求。
所以我希望你们无论是追求女权的也好,追求种族平等的也好,都能记得自己是在追求平权,是想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机会,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行往别人脸上甩。
否则和你们所反对的大男子主义,又有什么区别呢?
03.
但现在的问题恰恰是没有讨论的空间,纯粹变成了立场说话。
一些人喜欢把现实中“政治正确”的三观带到影视剧里面去,其实是在垄断对某一领域的解释权,让所有人变得没话可说。
宋轶早就深受其害。

2018年,《创业时代》里,宋轶演女二号,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女人,有心机,不择手段,满口谎言,塑料姐妹情。
有网友气不过就去她的微博下咒骂她。
也许这样的网友的世界里嫉恶如仇,容不得沙子,可分不清戏剧和现实则实在太稚嫩了吧。

就像网络信息表明的,一批批老戏骨由于演坏人太出彩而在现实中被打骂欺负。
角色行为上升到演员本人,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
作为演员、编剧和导演的周星驰更是不遑多让,有人就去解构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周星驰电影里“辱女”内容。
“丑的没法看”,“一句一句的‘肥婆’”……
这些不过是周星驰惯常的艺术手法,把美丽或纯善的心灵放到最丑的皮囊下。
试想一下,如果无厘头电影都不能看了,那么华语喜剧能剩下的真的可能不太多。
想要垄断话语权何其简单。
面对《唐探3》这样评分不高的电影,有人看来任何人都不能说一句好话。
面对《你好,李焕英》这样的爆款喜剧,有人看来不能说一句坏话,否则就是友商利益相关的攻击。
面对一切早已喜闻乐见的经典,都要用简单粗暴的“三观正不正”去批判。
“三观不正”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远的各大名著需要审视,那就看看它们正不正确;
近的琼瑶阿姨的作品需要重视,就看看正不正确;
再近的《三体》,再再近的《三十而已》……

只要你愿意,《熊出没》都不妨可以“出现”严重的底线问题。
就怕哪天不仅仅说“三观不正”,还要求下架,那到时候我们看都看不到上面这些作品。
最后,面对一个问题,只能说观点一致的回答,否则你就会被压制到没人看到的地方。
这些绝对极端的政治正确和“三观”批判法则,现在正逐渐上升为社会的文字狱。
在西方的文娱领域亦如此。
1939年拍摄的好莱坞经典电影《乱世佳人》,被《为奴十二载》编剧莱德利痛批“涉嫌种族歧视”,最后HBO不得不将这部电影暂时下架,以回应汹涌的网络民意。
与此同时,《老友记》制片人为自己的作品主演都是白人,没能充分体现“种族多样性”,流着泪向公众道歉。
大厂迪士尼干脆选了一位黑人演员,用来扮演最新版的小美人鱼。
这让人疑惑,因为如果是要体现人种多样性,为什么不创造一个新的黑人角色,而是要把已有角色改成黑人?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好莱坞现在方方面面的作品中,乃至于有从业者痛心疾首,认为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确运动,已经完全成了艺术表达中的“审查官”,不但没能让艺术作品变得多元化,反而让现在的作品变得越来越近似,越来越无趣。
不止如此,凡此种种,他们只要愿意,还能给更多人,更多组织套上沉重的枷锁,垄断解释权。
只要不合他们口味,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余地。
最后很多事物被冠之以“三观不正”的名头,不过是有的人不能理解和不愿理解罢了。
最后舆论场越来越狭小,每个人的选择权越来越少,对于公共议题、个人幸福的推进来说毫无用处。
“观点殖民”行动下,没有逻辑上的对错,只有立场先行,只有非黑即白。
只能存在和我一样的观点,以及需要被我攻击的观点。
需要被我攻击的观点存在的意义在于被我攻击抹消,烘托我的伟光正。
这些实际上很违背社会发展的趋势,很违背现代化的潮流,与人类追求多元幸福的目标相悖。
至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天上个网,只为了惬意的轻松,而当被迫卷入无休止的骂战时,只会感觉很心累。
最后只有一种立场,一味地去物化他人,对于保障人们基本的选择权来说简直是灾难。
社会既然需要多样化发展,必然需要多元的观点,以及相应的多元权利,那样的针锋相对才值得期待,那样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才值得尊重。
我写这篇文章也是这个意思:
无论打着什么旗号,打着什么主意,希望不要无差别地使用“政治正确”、“三观正不正”等道德武器。
如果是在追求提升更多人的幸福感,自然可以代表大家,给大家争取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给世界万物戴上沉重的枷锁。
一句话,“政治正确”不能毁了人们的创作自由,也不能毁了人们的言论自由。
就像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的相碰,就迸出无数的火花。”
否则,枷锁碰上枷锁,只会是智慧的停滞。
-END-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
回复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