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天津某中学有个肖姓老师因为她的“肖言肖语”火了。

起因是有同学在肖老师讲题的课堂上说话,于是这位肖老师勃然大怒,开始批评学生:

“我以往带的每届学生,人家家长,不是高官就是富商。就这届学生,都是妈平民百姓,干嘛的都有,贼不懂事,贼没有家教。”


“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学生,家长都是当官的,要不就是家里面条件特别好,家长都极为有素质。你反思一下,你的家长,有多有素质。所以你才那么信口开河,张嘴nm就说话。”


“你妈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呀?你爸爸一个月挣多少钱呀?别怪我瞧不起你,我告诉你,××妈妈一年挣的钱,比你妈妈五十年挣的都多!你们素质是一样的吗?你们能一样吗?!”


感兴趣的,可以听一下3分多钟的“完整纯享版”。


录音曝光引起全网震怒后,肖老师被停职,据说也“道了歉”:

(疑似当事老师在班级群里的截图)


本来这么显而易见、极端到不行的事,常爸没想评论来着。但是,让我脑门窜火的是,一连好几天,网络的舆论快被不少表示“理解”的声音带偏了,其中有不少还是父母:


老师说的是实话,你不努力就是会不如别人,阶层就是会下移。


还有一些人认为老师这样说,是负责任的表现——挑剔这个老师的错,倒还是我们的错了。


总结一下这些声音,那就是:话糙理不糙,虽然老师说话的方式难听,但是说的道理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对她过多批评。


身为一个教育博主,常爸无论如何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

首先,虽然“竞争很激烈,不努力就会阶层下移”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但夹杂着赤裸裸的歧视,哪怕是实话,也不该随便对孩子说出口、不用给她洗白,这个肖老师就是做错了。


其次,情绪宣泄和教育孩子,完全就是两码事。肖老师通篇的慷慨激昂没有给出任何建设性意见的指责,还说老师“心是好的”?如果这是可以成为恶言恶语的借口,那么我们在家庭场景里,那些个对孩子口不择言的瞬间,那些赤裸裸的伤害,便都可以以“为你好”为借口开脱


这显然是不对的。所以,虽然一个肖老师被撤职了,可我觉得这事还不能算完,因为有意无意的,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太多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会“肖老师附体”,自带“肖式思维”,也成了“肖式父母”。


“肖式爸妈”表现一:瞎说大实话


首先来说第一点,有些话就算是实话,但不代表它就应该被说出口。


肖老师讲的所谓“现实的阶层论”,在某种层面上的确是事实,但是这些话出口后,是要学生怎样呢?


他的家境是他能决定的吗?他可以换个妈妈吗?难道要让他回家逼妈妈多挣钱吗?


除了被侮辱、伤自尊外,对这个孩子来说,老师的这番“爹妈low孩子也low”演讲丝毫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的批评,就是冒犯和人身攻击。


但很多父母和孩子沟通时,也不自觉地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常忍不住蹦出的那句:


“你真笨!”


就算孩子真的智商感人,“笨”是事实,但智商这事儿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决定不了。难道要让孩子回炉重造?再说,这么“笨”到底是谁生的啊?!有权问责的应该是孩子啊!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心里要装着别人,有些实话真的不必要说,更不必当众说出来。


尤其是对三观尚未形成、自尊心脆弱的孩子来说。


“肖式父母”表现二:打着教育的幌子,宣泄情绪


有人说,老师只是急了,她只是希望这些孩子能好好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不否认她有这样的动机,但很遗憾,我没看到,我只看到了毫无底线的情绪宣泄。


请注意:情绪宣泄,和教育孩子,完全是两码事。


这点不仅是肖老师,不少父母也分不清,比如有些父母打着“教孩子学好”的幌子,骂孩子“废物”、“猪”、“我养你干什么”……


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成人的过程里,偶尔有时候话说得有些重了、说急了,这都是人之常情,父母不是圣人,谁都有情绪过激的时候。但这不意味着,你抱着好的目的,就可以口不择言。


怎么批评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有一个词,叫“有建设性的反馈”。


我们在《同样挨批评,有些孩子长进了,有些孩子却要跳楼,为什么?》这篇文章里,提到过批评的正确打开方式,也就是美国教育界提出的constructive feedback的概念,中文翻译为“有建设性的反馈”。


这个概念一语中的,指出了批评的本质和关键因素:

首先,批评是一种反馈,对孩子行为、表现的回应。


其次,正确的批评应该是有建设性的,就是必须要对孩子有帮助、有益处。


也就是说,批评孩子,应该让孩子随后有“自省”的余地和空间,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如何做、如何改正,而不是只让孩子产生“羞愧”的感受,而这也同样是情绪发泄和批评的区别。


其实,是批评还是情绪发泄,被批评的人早已心知肚明,就像下面这份常粉的留言:


孩子的感受,已经直白地告诉了他,自己受到了父母或老师的批评还是人身攻击。


所以,别用“话糙理不糙”给肖老师开脱,那只会践踏一个教育工作者该有的底线;也别用“刀子嘴豆腐心”为父母开脱,那不过是寻求心安的借口。


重点来了,该怎么做建设性的反馈呢?


多次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出本多本商业管理书籍的Jon Warner博士提出了“五步有效反馈法”,常爸认为很实用。


第①步:当你/您……

客观地描述行为


第②步:我感觉……

描述自己的感觉


第③步:因为……

阐述让你有这种感觉的原因


第④步:我猜测……

站在对方的角度,阐述对方行为的原因


第⑤步:我希望……

提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对方做出改变

大家可能会发现,五个步骤中有三个是“我”开头的,这就自觉地让我们把注意力从“指责别人”上移开,转而寻求解决方法。


如果觉得上面这个“公式”太复杂,我们就谨记一点:我们批评孩子,根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如果你的批评无助于解决问题,就免开尊口。


比如孩子算错了一道数学题,家长可能有两种反应:

反应①:“这道题你忘进位了,下次要注意。来,我们再做几道类似的题巩固一下进位的计算……”


反应②:“这么简单的题还错?你可真笨、没用的东西。”


再没常识的父母,比较完这两种反应,也知道反应1是更优的,因为这个反馈指出了错误,并提出了下次避免这种错误的建议。但是,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走向了反应2,劈头盖脸一顿骂,其实只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的情绪。


肖老师被撤职了,这是对她宣泄情绪、不当言论的惩罚。


但是对没有办法撤职的父母呢,撤掉的可能就是孩子对我们的爱和信任。


因为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孩子的心都被扎穿了,又怎能看到你的柔软和善意呢?


有句话叫“知行合一”,我想用在我们教育孩子上也再恰当不过了:既然我们是为了孩子好,就真正说点有助于让孩子变好的、有建设性的话,而不是给自己的口无遮拦,找一个孩子最无法反击的借口


下次,在开口批评孩子之前,先问问自己:

“我是准备羞辱他,还是在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


1

END

1


点击图片,进入商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