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彭博终端
  • 中国去年因新冠疫情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GDP增长目标
  • 中国实现2035年GDP翻倍的雄心,意味着增长仍有量化约束
中国周五将如期召开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去年中国两会因疫情推迟召开,且政府工作报告未制定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今年是否公开设定增长目标,倍受瞩目。
去年新冠疫情肆虐,中国经济几乎停摆,考虑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迟至5月才召开的全国两会未公布GDP增长目标。这种做法可能不会成为常态。随着疫情受控,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步入复苏轨道,彭博采访的多位市场人士预计,具有定量意义的GDP增长目标今年有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现。
“去年因为疫情原因未设立目标,但是中国有设立到2035年GDP要翻倍的目标,也就意味着对接下来15年经济增长是明确了大方向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不会放弃年度GDP目标,”麦格理中国经济主管胡伟俊在采访中表示。
花旗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则在报告中预计,中国今年或将目标设定为“7%以上”。
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向好,去年为应对疫情而出台的各项宽松刺激政策如何转向,紧紧牵动着市场神经。除GDP增长目标,今年两会如何确定财政赤字率、新增地方债规模,及看似长远但已经起步的碳中和目标,都将为市场所关注。
地方增长目标6%起
目前,31个省级行政区均已发布了2021年的增长目标,所有地区设定的增长率目标都在6%左右或以上,约四分之一省区目标是8%或更高。根据此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此前亦对国内媒体表示,去年因情况太特殊故没设增长速度目标。在疫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从未来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来看,今年应该亦有必要设定增长速度目标。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在强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大前提下,具体数字目标已不再重要。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2021年甚至“十四五”时期都可能不会设定具体的GDP增速目标,更可能使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表述。“GDP增速目标趋于定性化,或隐含在就业、民生、质量等目标之中。”
高盛的报告预测,在没有GDP目标的情况下,地方官员将参照就业目标来指导制定发展计划,今年这一目标可能达到1100万。
刺激政策退出
财政赤字率是观测财政政策风向最重要的指标。基于财政保持适度支出强度以及“不急转弯”的基调,彭博此前汇总境内外10家机构的预测中值显示,今年中国财政赤字率料设在3%;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额度料降至3.5万亿元人民币,这将是自2015年全面推行地方债发行以来的首次回落;且今年料无特别国债发行。
“即便赤字率下调,但是考虑到名义GDP的上升较多,政府的赤字融资规模不会下降太多;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预计较去年也仅是小幅收缩,”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说。
胡伟俊预计,今年广义财政赤字率从去年的8.6%下降到6%左右。虽然财政刺激退出会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不会妨碍中国经济达到8.5%左右的高增速。
“今年中国政策大的方向是稳杠杆,中央也会希望稳住政府债务,预计今年末政府杠杆率料与去年基本持稳或小幅上涨1-2个百分点,”胡伟俊称。
碳中和
中国将如何实现2030年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已引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分析普遍认为,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取代污染严重的化石燃料比如煤炭。而为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带来的政策变化,影响的范围可能远超出能源市场。
“这决定了‘十四五’时期,生产能耗、能源结构两类指标的变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谢亚轩表示,2015年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已经从0.6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0.56吨标准煤/万元;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从27.2%升至33.9%,煤电发电量比重从67.9%降至60.8%。
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谢栋铭接受彭博电话采访时称,目前比较重要的是和碳中和相关的新基建。关注两会是否会设定一个新基建的目标,比如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要建立多少个充电桩,以及太阳能储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政府必须在环境保护与保证粮食、能源安全等方面寻求平衡。鉴于中国是原油、铁矿石,以及玉米等各种商品的全球最大买家,投资者将特别关注中国是否将进一步扩大战略储备,或增加自身产能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研发支出
今年两会除了要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中国的“十四五”发展规划。
推动新技术开发,预计将成为新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旨在开发中国目前无法自给自足的三十多项“卡脖子”技术等,涉及从芯片制造设备到手机操作系统再到飞机设计软件。
值得注意的一个关键数字是研发支出:预计中国政府将公布一个目标,希望达到或超过美国年度研发支出占其GDP约3.5%的水平。更多资源将用于国家资助的研究,中国科技部或将宣布更多重点领域,例如氢能,电动汽车和超级计算。
彭博Bloomberg享有对本文的独家版权,未经许可,请勿直接转载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您可点击“阅读原文”预约彭博终端产品演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