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和这几位年轻人聊聊,在看得见的表象之下,在被喜爱甚至被误解的脾气个性之下,他们真实的想法和疑问。
他们并没有给自己严格地冠上“艺人”的身份,做喜欢的事、尝试一些想法,不过恰好站在了风口浪尖,被看见、被讨论。他们并不想成为谁的表率,不怕说错些话,也不想被规矩束缚住手脚,在自个儿想明白“我是谁”之前,他们不需要别人的定义。
这才是年轻人的气象,蓬勃热闹,他们就像一罐罐“嗞嗞”冒着兴奋泡沫的汽水,让所有人都好奇,拧开瓶盖的那一下,会听到怎样振奋人心的声响。
辣目洋子:元气
bbox短视频红遍网络,到《演员请就位》里获得导师们一致好评,辣目洋子像是误打误撞、又像是正儿八经地成为了演员。
她像是每个人身边最可亲的朋友,有趣、乐观、自信,情绪挂脸上,也会胆怯和沮丧,但她又像是漫画里拿到“热血光环”的女主角,总是迎难而上,把每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她喜欢看名人传记,倒不是幻想着自己一定要功成名就,而是看看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同样面临过困苦和彷徨,就会多一点“人人平等”的安慰。而她的笑容,也给每一个自以为平凡的人更多力量。

2019年她在纽约时装周走秀,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效果又让许多人觉得耳目一新。无论别人怎么看,她都沉醉在自己的兴奋里。“不管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件事,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经历。我没走过T台,英文也不太好,化妆师、秀导都是外国人,沟通让我很紧张……但走上去就是——爽。”
许多人在面对梦寐以求的机会时,反而会生出胆怯,怕输,怕接不住,但辣目洋子不会有这种烦恼。“尤其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很少有这种顾虑。我接工作就两个前提,要不有特别多的钱,要不就是我特别喜欢,如果是出于后一种原因,我可以一分报酬也不要,也不会考虑别人怎么评价我、我会收获什么与遇到什么挑战,去做就好了。”

后来她也总结过自己的走秀,有点遗憾,明明可以发挥到更好。“就是我犹豫过,是按照大家那种冷淡的风格走,还是个性化一点,用自己drama的方法走。我还是太保守了,自己不是大众喜欢的脸,又怕在国外时装周上太过自我的方法会影响品牌,变得太符号化。要是还有机会走秀,我一定要再提前好好练习一下。”
这是自我促进的反省,对于他人的眼光,她觉得没有必要交代些什么。她并不是传统定义中的标准美女,但她知道自己的独一无二之处。“如果现在还有对我外貌或者身材上的攻击,我已经完全不在乎了,他们也就这些花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你可以觉得我丑,可是也有人觉得我好看,我现在也觉得自己很好看。”

但如果是对于她演技的评价,或是对于作品的批评,好的坏的意见她都会看。“这是很好的保持冷静、保持思考的方式。”她还在不断挖掘自己的缺点,评估然后改正,但另一方面,她拥抱和接受自己的全部。“有些东西真的改不了,20多年了,它就在你的骨子里了。”
“现在我尽可能不埋怨自己,也不让自己后悔。我的快乐非常简单:要不吃点好的,要不睡个好觉……就是找一点生理性的快乐。快乐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不一定每天都能出现,但只要今天出现了一个快乐的点,这一天也没白过,哪怕剩下的都是暴躁、烦恼,也都能正常进行。”
Q&A
Q:因为工作的关系你会在各地跑来跑去,新鲜的地方会打开你不同的感官体验吗?
A: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会如此,但多少都会有的。比如最近去厦门拍戏,去了一个学校,那里的建筑历史悠久,有许多古老的树,对面就是海,还可以沿阶梯走到小街上,有许多小吃和小店。很有电影的感觉,非常美。去的时候天气也好,会有一种触动你、让你忘不了的美。又比如去上海,在一些老弄堂或是老房子里也能感觉到不同的生活方式。
Q:你是用怎样的方式去记住那些新鲜的东西的呢?
A:我是影像式记忆。我一般不会拍照,一来技术不太好,再来拍照反而会错失对美景的欣赏,不如把感觉留在心里。我还用嗅觉来记忆。我在重庆上大学,对那里的记忆就是火锅味和桂花味,厦门就是各种花香。
Q:你会刻意去记录生活中有趣的时刻、脑中冒出的小剧场吗?
A:我觉得既是主观、又是潜意识的记录。常常看到什么就会想,以后自己拍片的话,这会是个很好的素材,会把生活里很多看到的东西丰富成脑海里创作的题材库。表演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像是技术类的职业,一定要经过某种专门的培训,而是可以向世间万物学习,身边每个人、每件事都可以是我学习的素材。
Q:最开始做短视频的时候你们用什么器材?
A:就是单反,佳能5D,后来慢慢发展好一些了就改用索尼FX,就是大一点的机器。我们的作品里有许多粗糙的地方,做这种快节奏的东西,没有时间和钱去准备那么精致的道具。
但粗糙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点,我们很多梗就是围绕这个点发生的。所以我们完全不避讳穿帮,毕竟这和影视作品不同,本来就图一乐。后来我们发现,现在的趋势是更加粗糙和平民化,我们准备的东西反而过于精良了,还要改方向。
Q:真正有趣的短视频其实要把握很多分寸,能搔到人的痒处,又不低俗。创作过程中你是跟着直觉在走,还是有非常精细的设计?
A:我觉得这两点不冲突。首先一定有天性的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感,这是经年累月形成的,和性格、家庭、生长环境都有关系,然后根据反馈和积累的经验做出调整,所以每个人做出来的东西和表演方式都不一样,它可能就是基于一种本能。
Q:你表演的时候和生活里的状态一致吗?
A:我不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也比较早熟,生活里比较内向。但我呈现给大家的样子没有在装,私底下也是真实的我,这是我性格的不同层面。不过能量是守恒的,我的很多能量释放在了镜头前,生活里的能量相应就会少一点。
很多人说做喜剧的人情商高,其实我觉得只是更敏感一点,更愿意去关爱别人也是基于这一点。敏感的人生活中可能都不会那么外向,但的确对现实中很多东西接受度比较大,因为悲观的人会想到事情糟糕的一面,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在预料之外。
Q:你对自己表演的天赋有自信吗?
A:一定是怀疑的。我觉得没人能一下子特别自信,我经历的过程也是曲线起伏,在自我怀疑的时候会给自己一个力量相信自己,在相信自己的时候又多一点思考。这些都是中性的,但要交替进行一下。
我没有经过专业的表演培训,肯定是心虚的。参加《演技派》的时候,我倒数第三个进去,吓到快浑身血液倒流了。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做过即兴表演,完全没演过真正的哭戏,自己拍短片也都是搞笑的,我也完全不知道会碰上什么题,如果完全不会的话,感觉自己会完全僵在那儿。
幸运的是,当时演完了几段后受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认可,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认可。我其实上过一次表演课程,可我没法按老师的要求学,所以我就想通过这样的节目学习到一些专业上的东西。表演的好处是可以先实践再理论。
Q:你的表演是否会比较依赖导演?
A:是的,我非常依赖导演的指导。拍杂志或是搞一些其他创作的时候,我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展示者的位置上,没有任何避讳、禁忌,尤其是时尚这一方面的创作,我只会觉得自己没看懂,不会觉得人家的想法不对。我就把自己当一个假人模,负责呈现好妆容和造型,或是摄影师的表达。拍影视作品的时候,我就想呈现好导演或是编剧想要的东西,演员应该有这种服务精神。
Q: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A:演员方面的话是张曼玉。她曾经在采访里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比起精致的美丽,我更希望拥有粗糙,强大的力量胜过虚伪的魅力。
马伯骞:有点脾气
马伯骞有自己一套特别直来直往的方式。比如他听到某个问题会直接质疑:“怎么那么官方?”又比如说起春节的重要性,他会直言“就是拿红包”。“小时候期待过年就是因为这个非常肤浅的理由。我也被亲戚们要求过‘表演个节目’,长大一点后就有了更好的办法,拿完红包就喝大,躺过去就差不多了。现在不怎么喜欢过年,是因为我要发红包了。”

父亲马清运是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建筑师,在《So What》那首歌里马伯骞有一句自问:“所以马伯骞就必须成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继承者吗?”后一句的回答是:“No I don’t think so。”他选定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从零开始,有自在的节奏,可以对一些事情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需要既定的规则来框定,他可以带一点刺,带一点疑问,带一点脾气。
父亲和他的相处既是传统的父子关系,又加入了朋友的相处方式。“小时候他给我的教育比较传统,但会用朋友的方式来和我说这些事儿,他会打破父子间那种辈分的隔阂,能让我听进去。”父母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在穿着打扮和兴趣爱好上,只要是在不触犯法律或是违背三观的范围里,从小父母给我的自由度都挺高的。之前我染过粉色的头发,他们就觉得,牛,有点想法。”
“他们当然也会对我的某些做法有疑问,但从来不会直接制止说‘不可以’。我和父母还有弟弟都是有话直说,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彼此的相处方式一直都比较一致,说不上无话不谈,但也不会刻意绕过什么话题。”
最近他在微博上分享了“骞语骞巡”的vlog系列,记录了他在各个城市的有趣片刻。“这些可能可以让观众看到一些我‘非常态’的样子。以前唯一可以和观众见面的机会是舞台,我想借这些记录分享我的生活方式之外,也想输出一种生活态度。”
他喜欢和这个世界保持一点若即若离的关系。他至今不怎么喜欢用微信,但也绕不开这个必要的现代沟通工具。“它就相当于现代人的嘴,就算我不爱开口,也必须要说话呀。”从小他见过各个领域里世界级的大师,知道成功的最终定义者只是自己,所以他不需要站在“大多数”的阵营里。
“我觉得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直保持所谓的成功。风水轮流转,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非你创立出一种无人可以复制的经典,不然总有一天会被淘汰。你在你心里是成功的就行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评判多少会来自于外界对成功的评判标准,但可能到最后,这个标准就是你做到了心里想做到的事情。”
Q&A
Q:如果把“节日”定义扩大为“带点仪式感和特殊性”的日子,你最喜欢那个节日?
A:我最喜欢的是我的生日。我自己过过,也很隆重地过过,(物理意义上大了一岁)之外真要说有什么意义,也没有。
Q:你一直很喜欢电影《速度与激情》系列,这个故事、这些人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A:首先是因为,只要和赛车有关的电影我都很喜欢,比如《头文字D》。而且这个故事里的这群人始终有家人的氛围感,虽然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一起经历过一些事情,聚在一起就真的像家人一样。他们似乎永远都在一种流浪的状态里,而且天各一方,但在最危险、最重要的时候,彼此又一定都会在。
Q:你和朋友是怎样的相处方式呢?
A:我很难定义“朋友”这个身份,因为对我来说只有“认识的人”和“家人”。朋友经常会被说得特别神圣,其实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兜兜转转的。
家人也不一定是要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是从“认识的人”中变化过来的。我也不需要和他(们)天天沟通,但最需要的时候彼此都在,那就是家人,这也是彼此最舒服、最理想的相处方式。
Q:出道后有过“玻璃心”的阶段吗?
A:肯定有过,刚开始很担心被误解,但往后去也不太会在意那些事情。对我来说,不管评价是好是坏,都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和帮助,所以该干吗就干吗。我做的也就是一份工作,我又属于那种必须按照自己满意的方式和路线走的人,所以后来更不会在意了。
Q:创作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你如何应对瓶颈感和低潮期?
A:有些创作是命题作文或是计划中的,有些创作则是突然迸发的一响,都会遇到瓶颈和低潮。必须要面对,但没有应对的方式,自然而然它会过去的。以前会因为这些状况而产生自我怀疑,现在经常遇上,我已经习以为常,也不会因此而信心低落了。
田鸿杰:初生牛犊气
《明日之子》总决赛直播结束那天,田鸿杰和伙伴们一起去庆功宴。在餐厅里讲话时,他先朝老师们鞠了一躬,然后又朝后面的工作人员鞠了一躬,他觉得这个小小的仪式代表了许多。“这个节目不只我们这些选手和导师存在,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很努力,应该感谢一下。”
他礼貌、周全,但下面又有他的犀利和锋芒。19岁是一个可以放大一切“我想”的年纪,可以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就冲上前,可以设想无数种未来的样貌然后横冲直撞地尝试,可他想慢慢来,让自己的一切都准备得更好一点。
站上舞台的时候,他的头脑其实是一片空白的,听到导师们指出他的问题或是给到一些专业性意见的时候,他也会有点慌张。“但我也会把这些都看成是机会。我现在上台还是会紧张,但是和比赛的时候比起来,稳定性会高一点,心理承受的能力也强了一些。”
节目让他走入了一个与学校不同的环境。“学校里都是同龄人,可能是因为喜欢同一件东西,或是有共同话题而成了朋友。但在节目里,你的选择范围是有限制的,大家的生长环境不一样,想法也有出入,跟学校还是不太一样的。”
“和别人多聊几句对我来说不难,但到交朋友的那一步,又不是那么容易。我做不到一上来就什么都和别人说,我更愿意用更长时间去了解一个人,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经历些事情。”这个行业或许有一些“好”的标准,他知道以自己的性格来说,或许无法完全认同。
“很多人可能很容易接受营业这件事,或者很容易拉近和别人的距离,但我需要一点时间。我更愿意在真的遇到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时才分享给大家。有时团队也会说,小熊你发个微博之类的,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今天遇上有趣的事情,你们不要求我都会发的,就是我会以我舒服的方式去做这些事情。”
参加节目、比赛、出道……短短时间里,他每一次的亮相都要拿出更专业的姿态,但他觉得并不一定要求自己立刻拿出什么成果。他心里一直有个警醒的声音,不要太过急功近利,太着急反而出不了东西。
“我学声乐、学表演,都是长线的事情,它们不像是数学或者物理,一下会有一个结果,得到那个结果就OK了。这些学习不是直线前进的,不是突破了一个关口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个,这个过程可能是有前进、有倒退、有反复的,你要不断去磨,而且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或是固定方式,两块积木都可以拼在一起。”
Q&A

Q:成长过程中谁对你潜移默化中影响比较大?
A:麦浚龙、林家谦、陈咏谦……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很多都是港台的,特别是粤语歌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一定想看这些喜欢的音乐人的现场,我记得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去看的演唱会就是李克勤庆祝入行30周年的广州场,Kenny G在广东中山纪念堂开独奏会的时候我也是一个人去的。
Q:创作的时候,你对自己的天赋、才华有过怀疑吗?因此情绪低落的时候,会用什么方法调整呢?
A:经常怀疑。我调整的方法就是先停下来,先不要想,在这样的情境下不要继续写东西,干点别的,跳出来,等到你觉得准备好了,再回来看你写的东西如何构成你理想中的样子。
Q:在网络上也看到,关于你的下一步怎么走,粉丝们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建议。你觉得在这个年纪,将来需要有一个比较主导的方向吗?
A:我不太会给自己限制,还在不断尝试,一直遇到新的东西,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奇妙。我还没有试完,还没有把所有的菜都吃遍,我就不知道哪一道菜才是自己最喜欢的。
Q:做音乐、成为艺人,你觉得更多是想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还是希望可以借此去影响一部分人?
A:我觉得这两点其实有相似和重合的地方。现在我的作品还不多,我也不太确定这件事,现阶段会尽量把自己做的东西分享出来,不管是我的想法,还是我看到的一些事情,但别人是否会给我反馈,又会给我怎样的反馈?我无法控制。
Q:你觉得现在还存在所谓的主流音乐和主流歌手吗?
A:我对“主流”这个词语的理解一直是“大众”。从以前那个“黄金时代”走来的音乐人,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东西,所以对现在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年轻一辈还在慢慢成长,将来的空间和环境会怎么样,我现在也没考虑过,就我自己来说,只想把我的东西分享给更多人。
THE9-赵小棠:局气
赵小棠是在舞台上迎来2021年的。这种热热闹闹的倒计时方式虽然新鲜,但体验过一次,她还是想在家里安静地等待新年到来。上学的时候她珍惜每一个节(jia)日(qi),但入行后,别人可以在家里平躺的时候,反而成了她最忙碌的阶段。跨年演出的排练每天持续到很晚,又要一早起床,那段时间她差不多每天只能睡三小时,吃褪黑素也没用,她的失眠始终和压力同在。
参加《青春有你》第二季出道显然是她生活的一道分水岭。从小习舞,她对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有自信,也不担心自己在镜头前的状态。“会有些小焦虑,但要相信滤镜!”她试图保持一份平常心,“以前总是把期望放到太高,很容易失望,期望值平一些,反而觉得你完成得还不错。
她不想被误解,但又总忍不住实话实说,进入这个行业,她就要学会舞台表现之外的能力,但她还是想多做一点自己,“爱咋咋的”。
成为公众人物后,她说的话往往会被放大,或者带来意外的解读。她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个有争议性的人。“身边的人现在说话我都害怕。比如工作人员说了一句代表他自己观点的话,可能就会被上升成我的观点,然后再被进一步加以想象。
她应对的方法,就是狠命挑自己的刺。“团队也是,先用最负面的眼光来对待我的每一条物料、每一句话,自己先把自己挑剔完了。”但她渐渐发现,并不是对自己不够严格,也并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在有些人眼里,我就是原罪。”
她也试图谨言慎行,但又忍不住“开麦”。“忍不了才是人之常情。有时候我也想不顾一切怼回去,有些不是断章取义,都是恶意解读了。但我知道一旦这样做了,可能就不只是一些负面评价和批评了,可能会影响到很多工作。所以必须憋着,毕竟可能牵扯到别人就最好不要多嘴。”
虽然她已经逐渐习惯这样的情况,但遇到无故攻击家人的言论,仍然会生气。她觉得有点无奈,但这是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录节目是收了工钱的,就是要给别人输出一些东西,节目也需要效果。所以我不会伤心,只会把那些事情看成是工作的一部分,开开心心赚我的钱、做我的工作,努力敬业。”
因为通过选秀节目出道,许多人觉得她们不过是一夜成名,这种说法赵小棠可不服气:“我们不是在10个人中选9个,而是先从几千个人中选出了100多个人,之前还有规模更大的海选。最后可以留下来也是有我们的原因的,如果说艺人的门槛真的那么低,是不是那些人自己就够格成为艺人呢?”
“我们中即使看起来实力没那么强的、被人说很废的,我相信拿出来还是比普通人强。我会要求自己进步,但没有必要逼着自己一夜成熟,还是想在大环境里尽可能做自己,不然这个工作不做也罢。”
曾有人和她的团队说,赵小棠这么说、这么做,资源还要不要了?“以前我也会担心,但现在我觉得,你如果真的想要所谓资源什么的,首先拿出作品来,而不是被热搜之类的事情左右。”
Q&A
Q:父母给你的教育中哪些对你影响至深?你会对他们言听计从吗?
A:吃亏是福。我从小就挺叛逆的,就是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对还是不对会有自己的判断,不仅对父母,对所有人都应该这样。
其实我觉得这个社会并不存在真正的主流,可能某一个人会被称为“异类”,但那也是另一群人对他的标榜。我更崇尚这种特立独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凭什么要按照别人的方式去生活?
Q: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从前辈那里去听取一些建议吗?
A:我一般都会自己调整。入行后的确觉得这个工作有很好玩的地方,但也有很多让我不理解的事情,好像必须要成为别人期待或是想象中的样子,好像真的做自己了就会被当成一个异类,别人就会觉得你不适合在这个圈子里生存。
有些事情一旦到了艺人身上就会被无限放大。比如有时我看到热搜上说某艺人私生活怎么怎么样,可能真的是累了困了、躲在角落里喘口气,就被拍到了。那些明明是被人故意传播出来的私人片刻,为什么要艺人独自承担全部责任呢?
Q:你最喜欢的娱乐和放松方式有哪些?
A:我特别喜欢玩密室逃脱。在那里经常可以看到道德的沦丧你知道吗?有些情侣一到危急时刻就撒手不管对方了,还有些平时看起来焉乎乎的,NPC出来时他们跑得比谁都快,简直就是发掘了人类的潜能。
我对人类潜能可好奇了,很喜欢在b站上找纪录片看,法医、动物农场之类的题材都特别喜欢。我也喜欢看游戏类Up主,最喜欢小熊flippy和狼肉好吃,解说剧方面很喜欢蔡老板家的长工。我入睡总有点困难,吃了褪黑素后感到很困才能睡,迷迷糊糊那个时段就看这些。
Q: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人物,你有特别羡慕谁的生活态度吗?
A:我特别喜欢《火影忍者》里的自来也。他是三代火影的徒弟,传说中的“三忍”之一,能力非常强大,可他一直云游各国,并不关心要成为第几代火影这些。他只想快快乐乐做自己的事情,别人需要的时候他又总能给予帮助。这一点我很认同,自由很重要。
现在还需要“主流”吗?当信息以越来越碎片式的方式构建起我们的生活时,年轻人们要求的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与过去没有关联的世界,而是在接受传统的同时,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声方式。他们带来的种种气象只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未来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总策划:Angela Zhou、高冷
摄影师:宋万杰
导演:席雨希
采访、撰文:李冰清
造型:Lindsay
化妆:李欣辕(辣目洋子、马伯骞)、毛毛(田鸿杰)、张艺潇(赵小棠)
发型:在铉
统筹:33、詹婧、丁琳、余璐
时装统筹:夏夏
美术:不完美工作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