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这些年我们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老龄化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距离我们这么近。
就在2021年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坦言人口老龄化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他说: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65岁人口占到12%以上,比日本、欧洲、美国要低。但是按照专家分析,用不了一些年我们会超过美国。所以人口老龄化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也在积极研究推进,从多个方面考虑。前几天人社部介绍了包括延迟退休等情况。
郭树清可能也是这些年来有关人口问题表态的最高级别的官员。这个问题确实刻不容缓,在2016年全面开放二胎之后,中国的出生率只经历了一年的小幅反弹,之后就开始步步下降。
中国每千人出生率 1980-2019
我们这里顺便辟个谣。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的官方统计结果其实还没出来,但之前有一个传闻说2020年出生人口数断崖式下跌了40%,这个说法耸人听闻,但不可信。因为这个说法是用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和公安部发布的2020年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数据(1003.5万)对比出来的结果,两者口径不一样,不具有可比性。
如果要认真计算的话,我们首先应该统一口径计算,公安部的数据是2019年和2020年都有的,两者分别为1179万和1003.5万,即2020年登记的新生儿数字相比2019年下降了约15%,因此15%才是2019到2020年的一个跌幅。由此反推,2020年实际出生人口应该会在1465*85% = 1245万左右,相比2019年的出生数量减少了约220万。
尽管这一幅度比之前的谣言要小,但仍然大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因为人口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短期改变的,一是我们不可能今天推出一个办法,明天就开始狂生小孩;二是即使是想到了短期刺激生育的有效办法,但这些新生儿长大成人为社会贡献价值也要等到至少20年之后才行。人口问题比经济、政治、军事问题都难,后者可以用一次放水、减税、改革或战争就短期解决,但人口问题不可以。


2021年可能是个拐点
新生儿数量不断下降的同时,是每年的死亡数量不断上升,此消彼长之下,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中国过去十多年来,老龄化加深带来死亡数平均每年增加约10万,而出生人口数又在快速下降,2021或2022可能就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年:根据数据来推算,2021年到2022年中国的死亡人口数就可能追平出生人口数,所以2021年或2022年就可能是中国总人口的一个历史最大值。
中国2001年以来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据
其中2020、2021、2022为推测值 2020年预测准确度相对更高
从数据看出,中国这一波出生人口的下降趋势是从2017年开始的。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快则今年,慢则明年,中国的总人口就会见顶,此后开始下降。展望未来,2035年左右可能会是中国老龄化压力最大的时间段,到2040年后,60后婴儿潮进入谢幕阶段,那时很可能也会是中国人口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期。

回到现在的数据,为什么2017年之后出现这么明显的趋势呢?一方面是放开二胎之后的二胎需求在2016年-2017年得到了充分释放,另一方面在于适龄的生育人口在快速下降。
我们应该清楚,婴儿潮是代际传承的,假设现在的适龄生育年龄在27岁,那么现在有多少新生儿童就取决于27年前新生儿童的数量,如果当年新生儿数量够多,那么现在有能力生娃的年轻人就足够多。
中国最大的一波婴儿潮在1960年代,所以第二波婴儿潮就正好是这批人的子女(即80后到90初)。中国第一波婴儿潮的最顶点是1963年,当时全国新生儿数量是2934万,而第二波婴儿潮的顶点是1987年,当时全国新生儿数量是2508万,后来,新生儿数量就从1987年的2508万下降到新世纪的1500多万。现在新生儿数字不断下降,对应的大概是1990年到2000年不断下降的新生人口数字。再叠加现在年轻人遇到的房价、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全国每年还能生出1200多万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人口结构和人才红利
对于人口总量可能的见顶下降,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这早已是很多国家的常态,大多数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他们的人口都在下降中。其中日本人口已经连续下降十年,但日本经济仍然发达、日本民生也依旧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准之上。未来全世界除了贫穷落后的非洲和可以大举引进移民的美加澳新之外,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会进入负增长。
比数量更重要的是结构,同样是14亿人口,拥有9亿劳动人口的年轻结构比拥有7亿劳动人口的老龄化结构就要强得多,不只是因为劳动者人多力量大,还要更多老人需要消耗更多资源。根据预测,中国到2050年时会有超过35%的人在60岁以上,届时老龄化压力难以想象。
在面对人口结构老化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解法。我们这里要从一个现象说起。不知道这些年你有没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网上的傻逼是越来越多了。我也曾一度怀疑是不是全民的认知在退步,但后来算是想明白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说明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之所以我们感觉到这种现象,不是因为上网的人变傻逼了,而是因为网络已经普及到傻逼中去了。
这确实是一种进步,那么反过来想,我们每个人谁没有傻逼过呢?所以不要瞧不起傻逼,在他们受过校园或社会的教育后,很多人都会的成熟理性,都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才。
我们不太可能改变未来二十年人口数量和结构的趋势,但可以优化人口的质量,这可以让人口红利逐步发展为人才红利。比如,现在中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学生数量比美国+欧洲的总和还要多,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智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冲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方面中国潜力是很大的,毕竟,目前全国人口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只有4%出头,其中一本就更是少数,要求全民读大学是不现实的,但要把这个比例从4%提升到20%以上根本不是一件难事,只是时间问题。
“科教兴国”是很多年前就开始践行的一项国策,在未来的老龄化背景下,“科教兴国”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使命。
意外收获
客观来说,老龄化也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未来的老龄化至少会带来下面几项意外收获:

(1)物价稳定:老龄化带来需求萎靡,直接导致物价难以上涨,尤其是在工业门类齐全、生产力较为发达的地区,比如欧洲和日本现在就在经历重度老龄化,即便市场利率降到负数,都还是没办法把通胀拉回到2%的温和水平。中国已经连续十一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加上人工智能弥补了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缺失,未来的情况是供给不成问题但需求可能下降,这种情况下物价不存在长期上涨的基础,我们很可能在十年内也看到低利率低通胀的状态。
(2)房价不涨:
人口总量下降和老龄化再加上城市化逐渐放缓,意味着市场对住房的需求将持续大幅降低。这个时候房价将不再大幅上涨。回过头看,房价就是多年来中国人焦虑的一大根源,比如说十年前北京房价2万一平,现在要7万一平,那么很多哪怕不是在北京的人也会用这个价格作为一个通胀参考,觉得如果自己现在的收入和资产达不到十年前的3.5倍,那就跑输了大势,那就成了Loser,然而一两个强势的城市房价是没有意义的(真实的通胀率在CPI和M2增速之间)。老龄化背景下,未来我们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状态,那就是物价不涨、房价不涨、收入也不再和过去那样大幅增长,如日本过去二十年的状态,人们焦虑感逐渐降低,逐渐把更多重心转向生活,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3)战争风险降低:老龄化带来的另一个间接影响就是降低了战争的潜在风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中位数年龄接近50岁的国家和一个中位数年龄只有20岁出头的国家,哪一个更容易被煽动、哪一个更好斗?没错,那个中位数年龄20岁出头的国家就是昭和时代的日本,而那个中位数年龄接近50岁的国家就是现在的日本。日本青年从“昭和男儿”变“平成废宅”,除了和平宪法让日本从军国主义国家进化为现代文明国家外,人口的老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1940年 日本人口结构图
做好准备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为重度老龄化的到来做好充足准备。从国家角度看,应该为所有有生育意愿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降低生育的一切成本,尤其是各个城市不应该再对房价像过去那样暧昧;而要解决短期问题,渐进式延迟退休也不可避免;另外中国应该在国际间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抢夺,这种抢夺对中国来说可以另辟蹊径,举个例子,多年来中国有很多人才流失到海外,而且层次越高、能力越强的人才,外流的比例越大。我们不需要那些欧美或亚非拉的本地人涌入中国,只需要把散落海外的杰出华人抢回中国就足够了。拿芯片行业举例,目前英伟达正在收购ARM,英伟达就是黄仁勋这个华人创办的公司,然后现在台积电又是全球芯片制造工艺最顶尖的企业,基本上是吊打三星和英特尔,台积电作为代工的乙方,居然让甲方求着多分配一些产能给自己...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从ARM的芯片架构到5纳米、3纳米的制造工艺,全流程都由华人企业掌控。如果中国可以改善环境、下大力气抢夺人才,谁能说今天抢来的人才就不会是下一个老黄?

从我们个人角度看,无论现在年龄有多大,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老龄化时代做好准备,要准备好经济中速或慢速增长带来的新常态(比如收入不再大幅增加、市场机会不如过去那样遍地都是),更重要的是提前做好自己的财务规划,打造属于自己的可靠资产包,要让自己现在赚到的每1万块钱在十年后相当于3万,在二十年后相当于10万,自然就可以淡定地退休。
目前我们国家的养老金是代际支付的,即现在工作的人交的养老金很大一部分支付给现在这批已经退休的人,剩余部分由社保基金统一进行投资理财。这个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一开始没有老龄化压力时,交养老金的人很多但领养老金的人很少,但后面随着老龄化加深,交养老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领钱的老人越来越多。所以如果你未来想过上有品质的退休生活,除了依靠养老金,还必须靠自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越早准备越好。
欢迎大家转载、点在看,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上面的两个公众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