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领途新消费

作者:梓淇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几乎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有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60岁以上人口已经接近2.5亿,预计2030年将超过3亿,到2050年增至4.8亿,大概会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近些年也在持续下降,广州、温州、合肥、银川、潍坊等多个地区公布的2020年全年或前几个月的出生人口数据均同比下降,且减少比例普遍达到20%的水平,外界估计未来中国人的生育意愿会持续走低,每年出生人口不会超过1400万,很多人担心中国面临出生人口塌陷的局面。
人口的高龄少子化,客观上就给老人经济、银发经济带来了很多机会,这在国外被称为“银色产业”。有研究表明,2018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已达到3.7万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5.7万亿元。全国老龄委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更是大胆预测,到2050年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达到106万亿元,占GDP比例将增长至33%,数字虽略有夸张,但老人产业确实市场潜力巨大,很多投资人也对这个行业抱有很高的期待,下一个蓝海市场肯定在银发市场。
|01
银色消费市场的地域特点
银色消费市场规模是由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地区分布、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寻找相关投资机会时,首先要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
国内老年群体在地域分布上有三个特点: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老龄人口越多,人口净流出越严重的区域老龄化程度越高,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第一点比较典型的是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东北三省,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这些地区国有经济占比高,执行计划生育最彻底,导致现在的老龄化程度很高。而人口流动对老龄化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因为流动的人口多为年轻人,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流入会抑制流入地区的老龄化,提高流出地区的老龄化,目前安徽、重庆、四川等省的人口流出比较严重。至于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同样是由城市化和省际人口迁移决定的,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
因此银发消费在地域上也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及人口大省对老年商品的购买力较强,市场空间较大。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聚焦银发经济—2019中老年线上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华东地区比如江苏、安徽、浙江3省“银发消费”的占比超过全国的43%,西南、西北地区老年用品消费比较弱。
另外,《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国内老年人口超过一半(51.3%)为空巢老人(老年夫妇、独居老人),传统的祖孙几代同堂模式快速减少。空巢老人的消费特点是,在购物时更看重产品的功能便捷性、性价比、安全、简单实用。而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消费需求会呈现跟随子女的特征,更愿意尝试新产品、新功能,消费信心也更强
从消费潜力看,一二线城市的老人群体,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群体,不仅收入水平更高(平均退休金5000元-8000元),也更愿意尝试互联网购物等新鲜事物,消费能力高于农村老年人。随着受教育水平更高一代人和城市人群步入老年,银发人群的收入增长会更加可观。不过也要看到,随着城乡收入结构不断改善,农村社保制度日益健全,近些年农村老人的保障性收入占比大幅提高(以达到36%),其消费潜力也不容小觑。
|02
可重点关注的几个细分市场
老年产业的链条很长,主要以养老服务为核心围绕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展开,涵盖医疗保健、养老看护、养老地产、保险金融、生活用品、老年饮食、老年旅游、老年娱乐等方方面面。想在老年人群市场开拓的从业者,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一个容易切入的细分市场。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首先是针对居家老人的长期照护和助老服务。在我国,居家养老是养老模式的主流,国家在政策层面也一直提倡“9073 养老模式”,即 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这就带来了一些产业机会:比如房子的适老化改造、适老化家居等。特别是国内有多达4200万的失能、失智老人,需要长期护理。2016年国家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政府补贴买单),目前已经在30多个城市展开,这一制度的引入不仅缓解了失能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激发出市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很多试点城市都出现了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公司,不过整体上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投资人可以做重点考察。
其次是养老护理员培训市场。我国目前的2.5亿老人当中,1.8亿以上都有慢性病,由此产生了庞大的对专业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但国内的养老护理员却只有30万,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即便是一线城市的养老院,老人和护理人员也只能达到6:1,也就是一名护理人员要同时照看6名老人。造成护理员不足的一个原因,是国内缺少足够的养老护理专科学校和专业的培训机构,虽然相关培训机构也在增加,但市场缺口仍然很大,特别是高水平的养老护理员十分稀缺。针对这一市场空白,外资品牌看中了这里面的机会,目前已经有日本养老机构跟国内培训机构合作,为中高端养老院、养老公寓培训护理员。
第三,智能养老健康产品。老年人的生活能力逐渐弱化,养老护理员又严重不足,因此智能照护设备(如智能轮椅、智能药盒)、智能家居(如智能监控、智能门锁、智能远程呼叫等)、智能硬件(老年可穿戴设备、防跌倒产品、智能防走失等)等辅助设备,因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居家护理的压力和成本,从而很受市场欢迎,有调查就显示,在老年人最感兴趣的数字化产品中,接近6成为智能健康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社区、居家养老市场中,高端养老产品因为不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目标,因此其市场空间并未得到有效释放,而且能大量生产高端养老设备的本土企业也不多。
第四,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寂寞,需要更多的享乐型消费。许多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十分强烈,由此对社交、娱乐、陪伴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很大,乐于参加丰富的文娱活动,在新的社交圈子里找到新身份。《2017年中国老年消费习惯白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和娱乐社交方面的未来消费增额位居前三,均高于食品、服饰消费的未来增额,老年人消费偏好日趋享乐型,在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方面的消费倾向则逐渐下降。享乐型消费还因老年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不同表现出差异:年龄越低在娱乐社交方面的消费越高,女性老年人更偏好娱乐社交,而且在化妆品、衣着方面的消费渐趋年轻化。
红衫资本《2019年中国城市养老消费洞察报告》指出,老年人的日常兴趣爱好多达十余种,玩智能手机和旅游成为老年人的新宠,超过平均水平2倍以上,而且老年群体触网率高,对移动互联网依赖明显,网络行为围绕社交驱动。全国老龄委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21年,“银发经济”的社交娱乐市场规模将达到8820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老年娱乐市场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缺少相关产品比如老年玩具,专业品牌和大企业也不多,这显然给市场提供了机会。
|03
产品服务的实用性创新性很重要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银发产业是一个“慢行业”,准入门槛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有意在这一领域发展的创业者,在研究业务布局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产品的设计开发要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提高老年人的体验感。现在养老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强调所谓“智慧养老”。但相比帮助老人生活的智能化、自动化,最重要的还是帮助老人过上人性化、便捷化的生活,因此产品设计要充分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考虑,重视老年人的使用体验,操作简洁功能突出,并增加亲情交互场景。比如现在市面上的一些可穿戴智能设备,功能单调、利用率不高、程序繁琐、操作复杂,就让老年人体验感不佳,市场认可度也不高。
其次是应该避免产品服务做“同质化”竞争。银发人群对产品的要求会比较细致,专业化要求高,但目前养老市场中的很多产品,功能常常大同小异,缺少创新,而且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企业很难有议价能力。事实上,养老产品背后对接的是服务,产品仅是个入口,如果产品不能与相应的网络、平台或第三方合作伙伴配合起来给用户提供服务,产品的吸引力不会很强。
第三,要开发实用性更高、更具有防护功能的老年产品。日本、美国等发达养老市场头部企业的产品,已经从“简单的数据检测和预警”转向“系统化情景化的数据“,强调更高效准确地利用用户数据,产品设计上也更多强调轻量化、体验更优良和具有“切实的防护功能”。商家在设计产品时,需要借鉴国外这种趋势性变化。
总体而言,国内的银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潜力无限。如果创业者能够从多维度、多层次地对这一市场进行调查和研究,从中寻找创新创业机会,并用产品和服务呈现老年情怀,必然能站在未来“银发经济”的风口之上。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