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弘芯的闹剧接近落幕,但员工的遣散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 邱晓芬
编辑 | 苏建勋
封面来源IC photo
曾经的半导体明星项目“武汉弘芯半导体”(以下简称“弘芯”)在一系列资金断裂、项目停工、管理层出走的丑闻后,终于在 2 月底画上了休止符。
据36氪了解,2 月 26 日,武汉弘芯发布通知称,“结合公司现状,公司无复工复产计划,经研究决定,请全体员工于2月28日下班前提出离职申请,并于3月5日下班前完成离职手续”。
但闹剧却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迅速收场。
多位弘芯员工向 36 氪表示,由于弘芯管理层提出的赔偿方案与员工入职时签订的协议不符,目前员工集体拒绝请辞,双方僵持不下。
一名弘芯员工告诉36氪,目前弘芯还有230名在职员工,员工们对弘芯要求立刻提出离职的处理方式并不认可。其称,根据新劳动法的要求,弘芯并没有提前30天发布通知,需要为员工提供“N+1”的赔偿(N即入职年限)。
“大家都在准备搞自救,一致决定不愿意主动提离职,倒逼弘芯出来协商”。该弘芯人士表示。另有一名员工表示,员工们将用申诉或劳动仲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月2日,弘芯提出最终的折中方案:每人多发一个月的工资补偿,但员工需签署主动离职同意书。这一做法仍未得到多数员工们的同意。前述员工表示,目前公司和员工双方已“正式撕破脸”。
为此,有内部人士透露,弘芯还发动中层“威逼利诱”,带头签署主动离职同意书。
另外,双方争议的焦点不止是遣散方案,有员工告诉36氪,弘芯亦未兑现入职前的所有福利承诺。
此前,为了招揽人才,弘芯不仅用工资翻倍的方式招人,还参照中芯国际的管理制度,给部分工程师承诺了签约奖金,同时还承诺给台湾员工每人每年数万元的返乡补助、给员工孩子们每人每年15万元的海外教育补助。“这些福利目前大部分都没到位。”上述员工对 36 氪表示。
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如今的弘芯已接近弹尽粮绝。
有弘芯员工告诉36氪,弘芯在高峰期时,每月要给四百名员工支付的工资费用在2000万元左右。简单算一笔账,如果弘芯按照劳动法规定给予员工赔偿,而大多数员工工作年限基本已满一年,仅“N+1”的经济补偿就接近2000万元。
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弘芯的支付能力。根据天眼查信息,2020年9月,一家名为盛品精密气体(上海)有限公司和弘芯的诉讼中,弘芯账户内的余额被查封。判决结果显示,在去年9月,弘芯的账户中只剩下1500万元左右。
弘芯的缺钱现象在很早已经便出现了端倪,也并未因为东西湖区的接管而有所改善。
另外,多位弘芯人士对 36 氪表示称,去年11月份开始,弘芯的新晋管理层已通过多种方式收缩日常开支,制定的一些试行规定令人匪夷所思,包括任何一笔10万元以上的开支都需要提请董事会报备,甚至还为了节省每月一万元的支出,建议员工搬离原有的办公地点等等。
为了对内掩盖缺钱事实,弘芯此前也做出了很多欲盖弥彰的举措。
36氪了解到,弘芯的新任董事长在年前曾向内部公布了“三不政策”,宣称“制造芯片的初衷不变,人事组织不变,工资不变”。为了稳定人心,新董事长还曾经向员工承诺,公司在春节过后将“荣景再现”,工地将重新恢复高峰期时数千人的施工规模。
在员工看来,这些动作都是为了包装,以便寻求外部的接盘者。去年11月份以来,弘芯曾派出游说团队远赴上海寻求并购,还曾经传出有南方公司愿意收购的消息。
有知情人士告诉36氪,目前弘芯并没有被成功接盘,“除了那台光刻机设备,武汉弘芯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要寻找公司接盘不容易。”
天眼查显示,经过变更,目前武汉弘芯股东为武汉新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工科技”)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均由武汉市东西湖区国资控制。
2021年3月份武汉弘芯的股权刺穿 数据来自天眼查
弘芯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为了消除影响,有员工告诉36氪,近期公司清除了所有“弘芯”字样的标志,用“新工科技”替换——原来临时办公的板房外的一块“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的招牌已经被撤下,甚至连办公室内“印有弘芯字样的鼠标垫都已经被撤掉”。
目前看来,武汉弘芯这场闹剧还没最终落幕。但现在更关键的是,如何才能更妥善解决这230名员工的遣散问题。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武汉弘芯的闹剧接近落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