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点25分,在冬日的晨曦中,几名步行的员工和进入厂区的车辆匆匆通过桐昆集团的大门,5分钟后就是这家企业冬令时的上班时间。作为化纤纺织的巨头,这里并没有传统纺织企业上下班人潮汹涌的经典画面,人气略显寥落,员工很多都戴着眼镜,更像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
厂区里的人都脚步匆匆,一脸朝气的95后集团数智运营工程师冯天宇正走向办公室,背后建筑的显眼处写着一行红色标语:行纤维之事,利国计民生。两年前他刚来此实习的时候,就被后半句的“利国计民生”打动了,生于本地、远方求学的他决定进入桐昆集团“落叶归根”。
很快这个职场新兵,就被裹挟到桐昆和联想联手的智能化转型大业中,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过程中的新IT人。这场波澜壮阔的智能化转型正席卷中国制造业,像一股春风,从顶尖的科研所、大厂的研究院出发,漫卷到行业龙头企业的工厂、车间,波及到各行各业,是科技春天里一次新的“惊蛰”。
01
“一滴油、一根丝、一匹布”
的智能化转型
桐昆集团所在的浙江桐乡市,地处长三角腹地,位于苏沪杭形成的大三角的中心,是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冯天宇说小时候市区周边还有很多农田,显得“比较荒凉”,现在都已经被房地产业、各大集团的工业厂区占据,成为浙江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注脚。桐昆、巨石、新凤鸣等本地大公司伴着冯天宇成长起来,这些大企业中有不少在推进智能制造,这更加速了桐昆智能化转型的步伐。桐昆集团的一处标语就是: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绝对不会。流露出企业文化中的危机意识。
△ 桐昆工厂俯瞰图
前沿材料一直是桐乡的支柱产业。历经四十年发展,桐昆集团早已是中国化纤龙头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居世界涤纶长丝企业产能和产量之首,年产量近千万吨,员工超过20000人。桐昆的产品线,原来是从一滴油到一根丝——从石油炼化到化纤生产,现在是从一根丝到一匹布——已经延展到下游的纺织行业,覆盖化纤生产全链。依靠收购迅速扩张,目前旗下共21家工厂,而且每年都会新开2-3个工厂。
走进桐昆集团恒邦二期工厂的纺丝车间,迎面而来的是和传统纺织车间迥然不同的景象,巨大的立方体形状的生产机器纵向一列列整齐排开,宽阔的过道内只能看到零星的工人和智能机器人在忙碌。工业噪音混杂成巨响,让人需要靠得很近才能讲话。高耸、整齐的机器体现的机械之“力”和智能机器人、少人车间体现的“智”,混合成一种撼人心魄的新型工业奇观。一根根白亮的涤纶长丝像是瀑布一样自上而下流下,被缠在卷轴上,经过包装机器人打包、封装,然后被装车,被运往全国各地,乃至漂洋过海到达美国、非洲。
     △ 桐昆集团涤纶长丝的生产正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迈进
桐昆集团所有的生产是24小时不停机的,一年365天不停。第一次看到车间景象时,冯天宇也被桐昆集团的自动化程度之高所震惊,但桐昆的数字化程度并不高,两年前冯天宇刚刚入职时,整个集团的信息中心加上冯天宇也只有三个人。
冯天宇的大学专业是IT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后很多同学去了银行工作,也有人去了房屋中介这类的公司,和本专业已经没有多少关联。冯天宇比较幸运,可以把大学学到的东西去运用到实际中来。传统的IT是指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而新IT,是指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智能化转型),冯天宇懵懵懂懂地进入了这个新领域。
这对他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前进的动力。“既然前面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正好是我去学习的一个机会。”没有学过SQL Server的代码,就上天入地到网上找资料学习;没有项目管理的经验,就去看项目管理的相关书籍;同龄人业余时间流连于游戏、短视频和酒吧,他却默默地考下一叠相关的证书,“可能我个人学习能力比较强吧,”说完这句冯天宇羞赧地笑了一下。
智能化转型肇始于2015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明了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桐昆集团高层对自身的智能化转型充满了期待,去年12月13号桐昆集团董事长陈士良就将智能化转型定义为一次变革,他认为这会影响整个桐昆命运,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桐昆自身的数字建设和数字能力无法完成转型,经过反复接触和比较,最后他们选择了联想作为合作伙伴。联想是全球少有的“端-边-云-网-智”全要素覆盖的行业领导厂商,为全行业企业提供新IT全要素技术、服务和端到端的综合解决方案。而且联想自身就是典型的制造型企业,对于制造业有着深刻理解。多年来,联想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多个垂直领域,成功赋能各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帮助企业穿越经济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 冯天宇是最年轻的一批新IT人之一(左一)
桐昆集团已有6大基地,工厂遍布全国,最远的在新疆,企业管理者已经感觉很难管控。而桐昆的竞争力之一就是精细化管理,所以桐昆集团的需求非常明确——可视化、全程可控,同时希望有一个“联想大脑”能够帮助管理者科学决策。
联想也想要与桐昆去打造一个行业的灯塔工程,负责桐昆智能化改造项目的联想智能制造交付(集团侧)高级经理王文全坦承:“对于联想来说,也希望通过和桐昆集团的合作,在化纤行业打造出一个行业标杆。”王文全迅速组建了一个30多人的团队,联想不同领域的专家也不断来到桐昆工作。
制造企业的一个痛点是,生产安排调整以及是否上新,以往都需要依靠经验、直觉或者拍脑袋。联想团队在全局可视的基础上做了几个试点的智能应用,基于桐昆现在的销量和库存,以及它整个的收益,算出最优的排产方案。同时建立便于透明化管理的“董事长驾驶舱”,帮助决策。这被总结为“全局可视,全局可析,全局智能”的战略。
冯天宇是这个项目的干系人,工作任务比较多,不仅要在2021年进行项目的交付、验收,还要负责监督合资公司办公室的装修进度,以及一些项目的采购,对于一个只有25岁的年轻人来说压力很大。表面上冯天宇整天笑呵呵的,但他每天心里会盘算:有没有把下面的需求给收集齐?最后做出来的产品能不能满足大家的预期?能不能切实解决工厂的需求?进度已经有一些拖了,能否按时完成?
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对桐昆下属21家分厂车间的工业网络进行改造和增强,连接了971条生产线上的26820台设备,并将全量生产数据和信息系统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冯天宇和领导同事们一起“摸石头过河”,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路,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年轻人也在“野蛮生长”,渐渐地能独当一面。他们正力争在2021年6月份实现“全局可视”,在2023年实现“全局可析”,他们绘制的智能化转型的蓝图正徐徐展开,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高山大海需要跨越和征服。
02
让传统印刷行业迎来朝霞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工业互联网和企业智能化转型最大的特点和创新点是,每家企业都需要有一个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除了想通过智能化转型继续引领风骚的企业外,传统制造业的行业龙头,也冀望通过智能化转型再续辉煌。印刷企业高斯(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高斯(中国)是一家位于上海的国企,电气工程师刘宏亮就是高斯(中国)负责智能化转型的一位新IT人。他从小就从286电脑开始玩起,10岁起就在舅舅任教的大学课堂上听计算机课。长大后很自然地从事IT业,2007年他开始为高斯(中国)合作的机器做技术支持,亲睹了中国纸媒的繁荣。到2010年前后,中国的两万多份报纸,90%的印刷机器用的都是高斯(中国)的
△ 刘宏亮亲历了高斯(中国)的智能化转型历程
早期印刷厂的老师傅们都是拿个小榔头在印刷机器上敲敲敲,把那些墨键给打开或关闭。因为整天跟油墨打交道,在印厂工作的人身上都有一股去不掉的油墨味。有个年轻的师傅当时的女朋友就嫌他身上的油墨味难闻而分手,小伙子特别担心自己找不到对象。
报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印刷基本都在晚上。“一旦印厂出了什么问题,无论问题大小,他们常常在半夜打电话过来寻求帮助。”刘宏亮略显无奈地表示:“因为那个时候智能化程度比较低,只能远程电话交流了解设备的情况。很多小报社的技术人员只是普通的电工,一问三不知,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确定问题所在。”
刘宏亮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2点多钟跟对方沟通,一直到3点钟这个问题才刚刚解决掉,第二天早上7点还要上班。那时候刘宏亮的工作非常忙碌,去过上百个客户的印厂“现场排雷”,除了台湾地区,全国地图已经被他的足迹旗帜插满了。
高斯(中国)目前只有两个工程师负责电气、五个工程师负责机械,但全国有400多家客户,如何维护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此外,今天的年轻人也很少选择到印刷业工作,人才出现断档,这些痛点让印刷行业产生了智能化转型的强烈驱动力。
随着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的兴起,纸媒急速衰落,这种断崖式下跌深深影响着高斯(中国)。高斯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摸索,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进行智能化转型以解决人力不足的危机。传统制造业人不知道该如何智能化,所以那个过程异常痛苦。
△ 智能化转型会带来阵痛,却又势在必行
行业阵痛中,刘宏亮也面临着职业选择,是继续印刷行业还是转行?他动手能力强,平时喜欢手作,曾给妻子做过银饰等手工作品,妻子建议既然喜欢做手作可以考虑把这个作为职业。刘宏亮考虑再三,选择继续深耕印刷行业,并致力于高斯(中国)的智能化转型。
高斯(中国)选择了和联想合作,刘宏亮是主导这次合作的人,是与联想沟通协调的对接人。面对这个崭新的领域,他拿出10岁时在大学课堂听计算机课的钻研精神,一起寻找当前局面的“解药”。在最困惑的时刻,联想为高斯(中国)提出了一套新的解决方案:将联想边缘计算网关ECG设备和联想工业物联网平台LeapIOT嵌套在高斯(中国)M-700S书刊印刷解决方案中。将设备运行的数据经过实时传输、整合与呈现,生成可追溯的数据记录,帮助客户实现数据驱动的精细化印刷生产管理。
运用了这一套智能系统后,使得设备平均废张减少了80%,困扰这家企业多年的问题竟然被很快地解决了;原来需要10个人的工作,现在5个人就足够了,这些被解放出的人力可以去做更有意义的工作。工业互联网提出的解决方案,给传统的制造企业插上了新IT的翅膀,高斯的智能化转型初现曙光。
     △ 高斯的智能化转型在经过重重磨难后终于看到了曙光
“自从和联想开始合作,自己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找回了刚毕业入职时不断接受新事物的那种感觉。”刘宏亮兴奋地说。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新IT人不断进到全新的领域,需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联想和高斯(中国)两拨人马的跨界合作,彼此激发,擦出无数火花。
高斯(中国)还与联想联合打造出“全球首台可变套筒式胶印机”,又研发出“全球第一台层叠式智能印布机”,成为“中国智造”的一个新成果。一个曾因行业衰退而受到影响的企业,打开新天地,重焕生机,在所谓的传统老牌制造行业里,迎来了漫天朝霞。
03
“3000个工人,30000个研发人员,3000亿销售额”
在智能化转型进程中,原本的“三好生”自然会表现得不错,工程机械龙头三一集团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园区、智能商务、IOT等多个领域百花齐放,已然成果初现。
这一过程,三一重工平台管理部IT系统高级工程师黄毅得以见证并参与。黄毅2007年开始进入三一集团工作,从参与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开始,那时的IT滞后于业务发展,大多数情况下,是业务部门敦促IT部门来解决问题,而新IT则是与业务同步,甚至走在业务的前面,起到引领业务的作用。作为一位老三一人,黄毅跟随着三一集团一起成长,正与时俱进地成为一位新IT人,像是一个经验丰富、性格沉稳的教头,把自己的毕生所学用在智能化转型这一新事业上。
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讲过:“数字化转型,要么翻身,要么翻船,做得不好可能就翻船了,会被别的厂家淘汰和颠覆。”三一集团嫉慢如仇,且有很强的执行力。他们在智能制造、仿真等几个领域进展迅速。黄毅介绍道:“机械设计需要仿真测试强度,比如模拟吊一个多重的东西吊多久、一个传动装置转多少次没有故障、什么样的结构更稳固等等“,通过高性能HPC仿真,结构计算速度提升了4倍,流程计算速度提升了8倍,极大的提升了设计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并节约试验成本。
联想作为新基建计算力的典型代表,加快了三一集团数字化转型进程的落地,从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建立全方位的智能计算力平台,为今后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下半年黄毅开始去联想总部考察联想HPC,在两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方案设计,三个月就完成了一期项目包括招标、实施和上线。在尝到了高性能计算带来的甜头后,紧接着就规划和实施了项目二期,进一步扩容了算力平台和软件基础,集成了21个软件、53个模块的仿真软件,基本上一年多的时间就走完了车企或者是电子行业他们四五年走的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借鉴了联想摸索和总结出的经验。今后双方也将在供应链新科技赋能、智能化运维、绿色发展、多场景数据智能落地等领域共创合作新范式。
经验丰富的老IT人从事新IT,黄毅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感悟更深,这既是企业突出竞争重围、持续领先的契机,也是自己事业更上层楼的关键。正是凭借着沉稳中包裹着的那股锐气,黄毅得以在人才不断汰换的三一集团,一工作就是十四年。
△ 黄毅老家是湖南郴州的,他笑称自己是“少壮不努力、老来做IT”(左)
如今的三一集团坚信“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石油”,从生产的五十万台设备上收集着海量的数据,同时与联想等科技企业合作,利用联想强大的服务器共同打造HANA数据库应用,充分开发数据价值,运用到工业技术革新,工业制造和工程服务中。
三一集团的智能化转型已经开始做对外输出,他们打造的亚洲最大智能制造工厂“18号工厂”,通过无人化、智能化的下料、分拣、焊接、涂装、调试等核心技术,不仅实现了产能翻番,还保障了质量的稳定,已成为各大媒体密集关注的网红工厂,18号工厂中已经包含了“黑灯工厂”——无人化智能化的机械操作,工作人员仅需通过屏幕上的参数来掌握黑灯工厂内部的情况。
黄毅介绍道,三一集团提出一个目标:在未来只有3000个工人,但会有30000个研发人员,实现3000亿的销售额。目前三一集团纯重复劳动的工人数量已经非常小,正逐渐从一家重型机械工厂转型成以工程技术及数据洞察为核心的高科技公司。三一集团希望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两大旷世机遇,成为“智能制造”的头部企业。
04
“这是我们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目前中国工业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还处在机械化、电气化层面,达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还不多。联想智能制造交付(集团侧)高级经理王文全曾经到过东北的一家机械集团,“尽管它也是一个行业的第一,但工厂里没什么系统,MASS这种系统都没有。” 中国还有700万+的中小制造企业需要建设工业互联网,需要通过智能制造提高竞争力。有赖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算力的持续进步,智能化转型已经到了一个实现突破的关口。
△ 联宝科技的智能化转型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联想集团的联宝科技是联想智能化转型的范本,也是联想输出的很多先进方案的原始出处。
刘峰凤是联宝科技智能制造数字化总监,是一个典型的新IT人。他说,联宝的一大痛点就是招人难。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在工厂上班。即便有的招过来了,但技能不够,不能快速地和岗位匹配,“这是我们非常痛的点,很影响我们的效率和品质。” 一线工人分普通工、多技能工、万能工、关键岗,每个岗位的要求都不一样。对于后三种岗位,培养和留人都比较难。而智能化可以缓解招工难的问题。
打工诗人许立志曾写道:“沿着流水线,笔直而下/我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汩汩流动,如血般地 ……/双手如同机器/不知疲倦地,抢,抢,抢/直到手上盛开着繁华的茧,渗血的伤”,他还曾写过:“车间,流水线,机台,上岗证,加班,薪水……/我被它们治得服服贴贴/我不会呐喊,不会反抗。”道出了一线工人的困境和流水线工作对人的摧残。中国制造曾被国外媒体诟病是以牺牲人的幸福感为代价,而智能化转型无疑可以减少这种剥夺和牺牲,也能够让企业抵御劳动力人口红利的丧失。
刘峰凤的工作就是通过智能化让业务有足够的动力。他以笔记本组装的自动化产线为例介绍道,业内一条生产线平均的自动化率大概是20%,联宝的的流水线自动化率做到了约50%,是业界顶尖水平。这其中联想攻克了很多难点。
△ “水星线“是一条柔性生产线,自动化率超过50%,拥有61套自动化设备、23台机器人,能够有效保证产线可以24小时不间断生产。水星线的正常UPH(每小时产能)能达到280,超越了人工组装的速度极限
△ “哪吒线”是一条主板智能化工业互联线,自动化率达到业内领先的90%
“水星线“和“哪吒线”是联想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标杆线。除此之外,现在联宝科技智能制造中心总经理曲松涛已经开始非常熟练地使用“智能驾驶舱”,即便一早出差在高铁上,他也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出货交付及时达成率等指标,如果看到哪个指标有问题,可以当即召开会议来解决。
在人工智能技术不够成熟之前,笔记本外观检测的自动化设备误检率比较高,大约在10%左右。联宝用了名为“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算法,把误检率降低到0.3%,这样就无需设立一个岗位进行人工把关。
刘峰凤说新IT人这个全新工种,可能来自制造业的自动化部门,可能来自制造业的IT部门,也可能来自某种类型的互联网公司。他还表示,做智能制造转型的人,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刘峰凤把工作中的每一个事情都视为学习的机会,“跟厂长讨论业务的时候是学习工厂业务;跟乙方IBM交流可以学习大数据分析;跟IT交流的时候是可以学习云架构、云计算;跟领导学习如何把智能化做一个战略去跟随公司整体的业务战略。”
△ 联宝的同事都叫他Peter, 他之前一直在外企工作,最开始这种转换让他很不适应。“不夸张地说,我在外企十几年加的班不如在联宝一个月加的班多。”
刘峰凤亲历了原东家的衰落过程。“我刚加入时,它的产值还是工业公司全球第一,后来衰落得快被纳斯达克劝退了。在疫情期间呼吸机、麻醉机在美国都缺货,都要到中国来采购。这是因为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了,想搞智能制造,美国的软件基础很好,但是到哪里实践呢?美国工厂在减少,很多的实践平台都没有了,所以这是我们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智能制造为中国制造实现“产业跃迁”提供了新的跳板。甚至可能会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业态乃至新的生态体系。
刘峰凤在外企工作那么多年,跟法国人、美国人都进行过深入的交流,法国高管跟他讲,年轻的时候在煤矿打工,每天早晨没有饭吃,很饿;一个美国的同事讲他的父辈在制造老式火车的工厂里是怎样辛苦,怎样起早贪黑。“因为他们前几代人吃了很多的苦,积累了全球化的技术优势、金融优势,才有今天的朝九晚五。”而中国这一代人的辛苦既是在赶超,也是在为自己的后代创造更好的明天。
一般人常觉得搞IT的比较“无趣”,但刘峰凤有感性、文艺的一面,一直喜欢听纯音乐。那些New Age音乐、世界音乐跳动的音符,可以激活这位新IT人内心中浪漫的一面,与身边非常务实的同事不同,他常畅想未来的制造业会是什么样的,“数字驱动一切!那时不仅工人没有了,厂长都没有了,一切都是数据自动决策。”刘峰凤饱含激情地说道。
05
在联想,
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
目前在智能制造领域领先的企业,包括联想在内,都在做智能化转型对外输出,把自己经验沉淀下来形成一套技术方案,通过咨询加实施的方法论对外赋能。
△ 由联想和腾讯新闻出品携手制作的纪实电影——《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发动机》,详细展现了联想与合作伙伴共同开拓的智能化转型之路,点击视频赏阅
联想将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应用构成了联想智能化变革的3S战略。联想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以5G、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革命现在正方兴未艾。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层次最丰富的消费市场,为智能科技场景化应用提供了最丰厚的消费土壤。”
联想是全世界少有的几家拥有“端-边-云-网-智”五大要素的企业,经过3年多时间,联想已经累计为166家国内大型工业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智能化转型服务,其中,中国制造业前100强,联想服务了10家;前500强,联想服务了18家
联想作为国际化企业的先锋,双循环运营企业的典型,在当下构建新发展的大格局中,正努力承担中国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既要树立合作与开放的典范,又当利用全球资源、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推动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联想人也试图抓住这次智能化转型带来的机遇。43岁的联想人王文全珍视为桐昆集团进行智能化转型的机会,他说道:人到中年,你总要挑战自己,要不然就会焦虑哪天被市场淘汰。和桐昆合作之初,就遇到了疫情的干扰。2020年春节,那时疫情已经开始造成恐慌,按原计划,他们应该开始到桐乡现场办公。“但那时我们来桐乡是没有地方住的,酒店都不收;也不能乘坐公共交通来。怎么办?”最后决定开车去。2月18日租车,中午出发,开了一晚上,大概开了18个小时开到了。“整个过程我们连高速服务区也不能进,就自己带了一些干粮,累了在车上就休息一会儿,就这样过来了。”从中可以感觉到联想人的职业与敬业。
曾经,“35+就要被淘汰”恐吓、羞辱了很多中年传统IT人,智能化转型让这批人看到了春天,他们的经验以及他们对软件和制造的了解,成为了优势。这些做智能化转型的联想人有一个内部大群,大家尽管散落在祖国四面八方,但经常交流、彼此分享,王文全曾经利用中午的时间介绍自己在桐昆的经验。智能化转型让这些有经验的老IT人重燃激情,转化为要身具三头六臂、一专多能的新IT人。
现在正带领团队在桐昆集团奋战的王文全,和团队成员经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宿舍,以至于隔壁住着的桐昆工人觉得被吵到,经常有意见。过去一年,他最长时间三个月才回一次家,看看妻子和上三年级的孩子。他的压力也很大,觉得不能辜负领导和客户的信任,“做的东西要让客户觉得有价值,要做得好,做得不好没有用。”
他觉得自己“这是为整个中国工业在做事”。决定中国命运的是中国的工业,这次疫情更直观体现了工业制造的重要。“如果我们的智能化再强一点,我觉得中国工业就会实现‘产业跃迁’。所以能在这个道路上做一点事情,感觉还是有一点骄傲。”
△ 现在王文全每天早上5点多起来,一般跑一个小时,十几公里,“为了让身体健康一点,适应现在的工作强度。”
无论是年轻的新IT小将冯天宇,还是从传统IT转入新IT领域的老炮黄毅、王文全、刘峰凤,智能化转型下为数众多的新IT人,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能迅速弥补自己的知识短板;他们刻苦钻研,凭借中国人的勤奋与毅力,在这次朝向星辰大海的远征中,勇往直前。全球知名咨询机构埃森哲曾预测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可能还需20年,在这一代新IT人的勃勃激情和奋斗汗水中,这个过程有望缩短。
(部分图片来自联想、高斯(中国)、桐昆集团、三一集团、联宝科技)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路瑞海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赵星宇
作者:方禾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