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脑开发」「超级记忆术」「多元智能开发」……这些育儿理论,有多少是你耳熟能详的呢?

科学男神 Dr.魏要告诉你,以上都是未经科学验证的假货,被商家过度包装营销的噱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自媒体非常发达,家长们所接收的育儿信息鱼龙混杂,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得育儿伪科学在今天非常泛滥。
为了将真正科学的带给大家,在爱贝睿第二届全民早教周,我们邀请了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和博导——魏坤琳教授,在元宵节这天为爸妈们带来了《育儿中的伪科学与真科学》。小爱整理了讲座中 6 个育儿圈盛行的伪科学,一起来看看吧~
左右脑开发?
误区:人是有左脑和右脑的差别,左脑掌管语言逻辑,即学术脑;右脑掌管艺术创造,即艺术脑,我们要多开发孩子的右脑,让他们获得创造力,赢在未来。

▶ 正解:

最开始,科学家的确谈到了左右脑的不同分工,我举个例子,让你来直观了解:削苹果的时候,左右手是在干不同的事情。假设你是右利手,左手拿苹果,做了一个稳定性的动作,右手拿刀,去削苹果。那是你的右手在精确运动的控制上更好一些,而左手呢,在稳定性的运动控制上面更好一些。左右手都有分工,其他事情也一样,左右脑也有分工,只是侧重不同。
记忆来说,我们左脑更擅长记很多细节,右脑则擅长记整个学习框架,这里左右脑的分工就不同,但不代表「你就是左脑人\右脑人」,也不代表「你要训练左脑\右脑」。
很多时候,你不能因为学一个东西,就去开发某一部分的大脑,这种说法本来就是错的。如果还有人在通过「培养左右脑」来卖你教育产品,大家都不要信。

脑袋的形状可以判断孩子智商?

误区:民间有很多说法,孩子的脑袋越大越聪明;圆脑袋\扁平脑袋的孩子更聪明。

▶ 正解:

我报几个数字大家就能明白:正常人的平均脑重在 1400 克左右;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 2000 克左右,是很重,但也有并不重的聪明人: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脑重 1282 克;法国诺奖作家法郎士的脑重只有 1017 克;爱因斯坦的大脑,也只有 1230 克左右,比平均脑重还低一点。所以,大脑重量不能够特别好地预测智力。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谁更聪明呢?
即便不同物种,也不是脑重或头脑的大小,决定是不是聪明,例如,大象的脑重是我们的两三倍之多,但主要重量在小脑上,用于大象的运动控制,你看象鼻子特别灵活,它需要很大的小脑去控制。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聪明,神经科学家其实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看额叶和顶叶这两个脑网络之间的连通性和传导速度,连通性和传导速度越快,一般情况下,这个人会更聪明一点。但大脑的连通性,一般人测不到。
还有一个伪科学,相信很多人听说过,有些做枕头的商人会说,把孩子的脑袋枕成圆的,会更聪明一点。请不要理会这种说法,头颅的形状跟孩子聪不聪明没有关系。不过家长要注意,孩子出生时,有些脑袋长得较扁平,可能是扁头症,从上往下看是个菱形。如果隔了几个月后,还没有恢复正常,你可能要找大夫去看一下。但即使这种情况下,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得了扁头症不会影响大脑发育,所以不要再操心孩子脑瓜的形状了。
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三四五岁时,去测量智商,然后决定他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其实智商是每一个年龄阶段人群的智力分布,你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带去测智商,一方面会测得不太准,另一方面孩子的智商会动态变化,可能今年他智商得分较低,到明年发展得快了一点,智商得分又往前挪了。不能因为孩子小时候智商的高低,去决定他应该受什么教育。
更别说什么测基因、看掌纹、脚纹、鼻纹来决定孩子的能力,预测他适合学什么,这样更不靠谱,没有任何预测效力家长们不要用这些方法,干扰对孩子的教育选择。

「超级」记忆术开发大脑?

误区:记忆力强=智商高;学习记忆术可以提高孩子智商;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 正解:

现在好多打着大脑开发名头的训练都是记忆训练。
对记忆术,我持中性的看法,我反对记忆术的过度宣传。电视节目中的记忆高手,能轻松背到圆周率后面的几千位、或者记几百上千个乱序数字。这种过目不忘,很让人心动是吗?
其实,这种「超级」记忆术是表演性大于实用性。记忆术是使用编码的方式,把抽象的资料转化为具体的资料,然后进行快速记忆。这种记忆编码系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知识。
人类学习的实质,或者说教育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东西,而是理解东西。把记忆力等同于智力,这是错误的。

图源:pexels
记忆术可以帮你记一些枯燥的、没有规律的东西,可具体应用时还得靠自己去理解。就像很多法律名词,你可以依靠记忆术背下来,一上法庭,怎么运用法律,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反对小宝宝们学记忆术,为什么?首先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好,很多事情你想象不到的他都能记住。其次,这种机械记忆只是教会孩子把毫无意义的记忆片段,没有规律地组合到一起。并且会造成他不好的思维习惯,可能碰到什么东西,他就用记忆术把它记下来。大脑特点是以为记下来就相当于理解了,这样孩子就不会去理解他要掌握的知识。
记忆,是帮你记住;理解,是帮你记好。真正的学习,还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创新。这才是人类智力的持续。
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力不够用时,可以利用一些记忆策略提高。记忆小技巧不需要通过记忆术,也能学会。但是训练「超级」记忆术,就是走入另外一个极端了。

多元智能测试?

误区:多元智能测试,能测出孩子的八大/十大智力。

▶ 正解:

市面上还有多元智能测试,这个也是不科学的。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
多元智能图
加德纳认为人有八大智能,其中模块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这三个是智商的核心,听着好像靠谱。不过,其它的几个智能就不那么靠谱了,比如肢体动觉,音乐、人际智力、内省、自然智能…
加德纳为了挑战当时的「IQ智商」测试,他认为不能单凭智商测试来判断一个人所有的智力,人有八大智能。你的数学逻辑智力差没关系,你的音乐和运动智能可能很好。
这种说法当时就引起了轰动。很多人认为:「原来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己领域的聪明人,我们还是可以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平等。」于是,多元智能在教育界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力。
虽然有影响,加德纳的理论其实是空想。为什么?加德纳把智力分成八种,不是基于大量的数据研究,而完全是根据他自己的价值判断:「我就认为应该有这八种智能」。比如根本没有「音乐智能」这种智力,这是加德纳主观认定的。
所以,多元智能并没有得到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主流科学界测量界的支持。多元智能理论苦等了23年,到2006年才等到一篇科学研究愿意来检验它的正确性,结果还是不支持

 想让孩子聪明,胎教要听莫扎特?

误区:莫扎特的效应能让孩子变聪明。

▶ 正解:

被动的听音乐并不能提高孩子的智力。
商家宣称,从胎教起就给宝宝听莫扎特音乐,孩子就能变聪明。其实,市面上很多莫扎特音乐,都是不靠谱的。研究已经发现,单纯给孩子听莫扎特、古典乐,或者是任何音乐,都起不了宣传的那种让孩子变聪明的效果。
市面上有各种宣传莫扎特的效应的产品
莫扎特的效应的秘密,在于它比较有节奏感。我们的大脑的确偏爱有节奏感的音乐,但是跟莫扎特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真的想用音乐开发孩子的大脑,就要让他们的音乐体验丰富、多样化。不要让孩子只听莫扎特,也听听柴可夫斯基,听听多元的乐曲。同时,不要只让孩子听,也让他们跟着唱、跳、打节拍,用多种方式感受节奏。

大脑发育敏感期?

误区:学习每种知识都有敏感期,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不长了;错过了敏感期,孩子怎么学都学不好。

▶ 正解:

有敏感期这个概念,但是没有夸张到「错过了就不行」的地步。
敏感期在科学家的眼里,一般指比较极端的情况,比如「语言剥夺」,19 世纪初,在法国发现的「野孩子Victor」,12 岁左右时被发现前未与人类有过足够的接触,在被发现并进行特殊教育多年后,在成年后即使被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学习,母语也没有恢复,无法正常进行语言交流。

野孩子Victor
还有「视觉剥夺」,比如如果孩子小时候一只眼睛视力低下,但是家长没有及时发现,那么这只眼睛对应的脑区就会被另外一只眼睛要用的脑区侵占,所以他这一边的眼睛,就算能够有光线进去,但他也会视而不见,这是所谓视觉发展的敏感期。
当然,像这种例子非常极端 ,就是剥夺了大脑的输入,然后过了这个前面几岁的敏感期,后面大脑的发育就会碰到很大的困难。
敏感期理论被引入儿童心理领域,尤其是学习领域之后,被过度阐释了。最常见的就是有人认为 2~3 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敏感期,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家长为此忧心忡忡,生怕错过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后,就错失了学习的良好时机。

图源:pexels
的确,有很多领域,比如艺术、体育、语言等等,过了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学起来会更艰难一些,所花费的时间会更长一些,但是,这并不是说「敏感期」不可错过对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后相对专注的时间少了,自然学起来就很难了。
以家长最关心的语言敏感期为例,学习第二语言的敏感期如果过了,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学不好了,只是可能会更费力一点。但是,请注意,这只是量上的差别,而不是本质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为「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不长了」,孩子还很小,就急着带孩子尝试各种「大脑开发」训练,这也是一种误解。
现代脑科学研究已证明,成年人的大脑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说,脑细胞是不断更新的,只要你想学习,懂得学习的方法,都可以拥有聪明的大脑。

结  语

这些育儿路上的大坑,你踩到了么?
与伪科学、与落后观点作斗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让更多人享受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育儿育己,我基于脑与认知科学打造了一门课程《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
面向 0~8 岁孩子的父母,围绕智力、语言、情绪、运动和创意五大脑,讲大家「听得懂」的脑科学原理,给「有效果」的育儿方法,用「科学实验」击穿「经验谈」,用「最新研究成果」破除「伪旧科学」。
课程订阅人数已经 13W+,十分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科学养育这路上有更多同行者。
👇 点击进入商城下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