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荒野比我们更长久。如果我们终于有一天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选择投奔荒野,在那遥远的天空底下,我们不仅是投入了一个更永恒而静谧的世界,更是在自己身上找到了更加永恒而静谧的东西。那样东西就是存在的意义。
《无依之地》讲述了一个女人在退休之后展开的一个探寻、体验独立人生的旅程。存在主义认为,不管愿意不愿意,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被丢在一条寻找人生意义的路上。我们努力地按照规范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努力去实现富足的物质生活和满意的社会地位,努力地去实现一个昵称为「美国梦」的标准化人生。我们以为自己只是在闯荡社会,但其实是在这一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路,人们有选择的自由。
那些「无依无靠」的人开着自己的厢车,走在自己的路上,他们没有目的,也没有终点。我们跟他们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固定的住所,而在于是否被「目的」两个字所驱使。回望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发现自己是被各种奋斗目标所驱使的,而他们却没有。
就像在路边停车休息的游人总会环顾四周,当我们把目光从宏伟的目标那里挪开,我们自然去关注眼前和身边的存在,也会发现我们习惯熟视无睹的东西,比如美,比如生命本身小小的感动。那一刻,我们体验到的是自由。女主角的家在荒野吗?在她的白色厢车吗?都对。但是所谓「家」就是归属感,而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在路上,选择了与整个世界合一的归属感。
远离市井的嘈杂,远离政治纷争和社交媒体的热点,远离朝九晚五和年节的负累,在更广袤的世界里,当空间无限而时间静止,我们跟自己合一。电影里的人并不是可怜兮兮的流浪者,他们是主宰自己的可爱的灵魂,并不总是需要急着赶路去哪里。

2.
既不是西部风景片,也不是政治评论片。赵婷的《无依之地》有着2015年的《生命之树(Tree of Life)》的味道,果不其然,这部「在路上」式电影的缘起、制作,背后都有导演Terrace Malick的因素。这位导演的《生命之树》讲述了一个很松散的故事,跨越了一个人的毕生追求,但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讲述整个地球历史,从远古到未来的漫长变迁,人的故事相比之下只是其中的一瞬间。
一生如白驹过隙,在这一瞬间里我们该珍惜什么、该实现什么、该选择什么,是值得思索的问题。《无依之地》的剧中人吟诵了这样的一首莎士比亚的诗句,点出了对于生命的激情和感激:
  美丽的事物终有一天会失去它们的美丽,

  只因它们遭遇不测或者自然之变的剥夺。

  但是你的常住之夏将要永不消退,

  那为你所有之美也将无改观,

  当你已在不朽的诗篇中和时间合一……
生命的诗意就在这生如夏花的绚烂之中,这倏忽百年的一生结束,谁也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什么,除了联结:生命的意义和归属感,就在这人与人的联结、人与世界的联结,这些联结也是秩序和美感所在,是在最后一刻能够安心离开这世界的根本所在。
这部片子像一部纪录片,片中大多数人都是非专业演员的本色演出。还记得前几年的一部纪录片《人类(Human)》吗?导演Yann Arthus-Bertrand只是用镜头记述了来自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国度的人的自述——他们的挑战,他们的情绪,他们的故事——就足矣让观者动情不已。当我们在人性里看到另一个人性,我们的同理心和博爱心就苏醒,我们就在生命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不见得对彼此又什么索求、也不需要谁来解决谁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希望被看到,都希望看到其他的人,「我看到你」因此是一种深深的真挚。
在路上的人不说拜拜,只说「回见」。每个人都是到底孤独地走在终极自由的生命路上,但我们心底带着相互看见的联结,叫做缘分,也叫做存在之爱。在这样的爱里我们无所谓相聚,也无所谓分离。禅宗有一句成语说,「南山起云,北山下雨」,那种看似无涉的一件事与一件事、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只要在彼此的看见里相互感知对方的生命,就为这世界造就了意义。
3.
然而回归自然,并不一定是循着荒野的呼唤,让自己消失于天地之间。早在2007年,有一部关于荒野流浪的电影《走进荒野(Into the Wild)》,影评很高。故事是真人真事改编,关于一个大学毕业的青年厌弃人类社会、投奔荒野最后死在那里的事。他爱读瓦尔登湖和杰克·伦敦,然而实质跟自然主义关系不大,而是逃离,以追求一种兽性的自由取代了精神的自由。
真人原型Chris McCandless生前留下一副自拍,他所栖居荒野的142号巴士也成了旅游胜地,很多人怀着对于荒野的浪漫情怀,一头扎进阿拉斯加。但是把瓦尔登湖用在这里是误导的:自然并不是远在天边,一定要跑到阿拉斯加去,而是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关键是在心里。
自然并不必神话。有些人对于荒野有着距离产生的朦胧美,带着从赞赏到崇拜的不同情结,以至对人类文明持一种抗拒的态度他们说,对于自然来讲,人类也只是一种动物,并没有什么特殊;自然只维护整个生态的平衡,并不偏袒某一个物种。当你看到动物的巢穴,你的感觉是「哦,我看到了自然!」;而当你看到人类的巢穴,你的感觉恰恰相反。但是,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自然跟人完全不是对立关系,二元对立是一种误解
人是自然,人的自身成长跟自然之道一致。何必寻求置身荒野之中,与蜂鸟和清泉一同作息?更有意义的,是把自然之美拿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以自然之道充实自己的身心灵三重生命,那就在自己与自然之间恢复了联结,把荒野的精神带入城市,就在水泥的墙壁上缀满了爬山虎和牵牛花。一个人在路上的方式,不仅可以是身体在路上,也可以是心灵在路上,而我们不必等到完成尘世的负累才开始。
长按订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