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娱乐圈两则新闻:吴孟达肝癌去世,肖战227一周年道歉。
肖战长文道歉如下:
本来看了觉得这道歉还挺感人的
但是看到群里讨论,瞬间觉得我的道行太浅了。
群里讨论如下:
A:好长懒得看,有没有课代表总结下
B:1.发声2.引导粉丝3.以前糙话道歉
C:1. 我是无辜的 2.我管不了他们 3.你们抵制影响我赚钱了,所以都1年了我还得道歉
D:阅读理解100分。
E:我刚看也觉得这道歉还挺完美,看完C的解说......
==
许多人没有接受反馈并消化吸收的能力,被生活捶打到躺平的中年人尤其多。
今天听了几集得到app上的“陈海贤家庭关系21讲”,还有好些播客都会在闲聊中顺便聊出家庭关系相关问题,有句俗话说“耳朵被驴毛塞住了”,就是说永远听不进意见、更永远不会改正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肖战在227一周年时候记得发表道歉长文,还是挺感人的。
当然,不买账的人,永远会觉得他是为了恰饭而被迫道歉。
所谓春秋笔法、诛心之论。
所以,成年人也只能做到尽己所能、问心无愧,达到内心自洽,接受他人的不理解。
==
最近因为鸡娃,开始看成语大词典,复习过程就想起马一龙说小时候只有几岁就看完了百科全书,所以人跟人差距大,我接近半百才开始补课。
但是另一方面,词汇掌握越丰富,语言表达越精确,有时候距离理解越远。
就像我工作以后,有一阵子意识到生活中要尽量不用成语,因为一旦用成语,就反而造成了隔阂和障碍,对方会认为你在卖弄,在凡尔赛,反而筑起了高墙。
那些剧中的doppelganger,是否要说出来,更是应该视情况而定。
==
最近追了《赘婿》,让我想起了去年热播的另一部古装穿越小甜剧《传闻中的陈芊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古装剧,呈现的精神内核都挺女权,展现了很多和现实相反之处,alternative history genre.
“Alternative History,也可以译为未然历史,即在某个历史时刻,可能发生但未发生而被历史遗忘的事件,霍华德马克斯十分推崇这种思维去看待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理性
另一方面,看到《赘婿》中许多情节都是结合现实,融合一下。比如“竹记饭店”,让我想起当年张兰初创俏江南饭店的故事,去四川运了两卡车竹子到北京做装修,为了呈现原生态风格。比如“拼刀刀”,比如炒高价格逼对方破产就范。只要把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情,稍微改头换面即可,这样的写作,是不是比较简单?
也挺好奇,这种“拼刀刀”借用“拼多多”概念,“苏宁毅购”谐音“苏宁易购”,到底是苏宁和拼多多该给电视剧付广告费,还是电视剧该给这些公司品牌付版权使用费?
--
联想起另外一部《紧急公关》,也都是写的现实中的案例。
不过,这种融合现实的电视剧,仍然是“魔鬼在于细节”,氛围感极其重要,剧本写得好、拍得好,就超级有氛围感,拍得不好就时时处处透着假,透着二半吊子、不入流。
就像《平行时空遇见你》综艺,感觉秦岚和刘以豪这对CP就超有氛围感,其他人都相形见绌。
==
《赘婿》和《传闻中的陈芊芊》,看起来都很过瘾,但是现实显然差得远。
推荐一期播客:
[随机波动043]荞麦:我在35岁之后才与自己的性别和解,感觉很不错。
这期嘉宾荞麦是一位作家,接受读者长篇私信,看到很多真实人间故事。
“和毛利午餐”公众号,也超爱读者来信栏目,各种人间真实。
==
今晚朋友推荐我看今日《三联生活周刊》一篇文,推荐台湾电影《孤味》。
刚看了开头,就超级想吃龙虾粥、戴柚子帽。

看到剧评说《孤味》这部电影,让人想起《饮食男女》、《海街日记》、《花椒之味》。
由女主一大早端上龙虾粥,突然想起,真的很像《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中朗雄饰演的男主,也是每当女儿回来吃饭,总是一桌精致到不行的大菜,夸张到根本不是家常菜级别的豪华宴会级别手艺。
这就是专注于做事、想要把最好的给家人、却忽略了交流的人。
又由此联想到《赘婿》,宋轶演的苏檀儿就是那个专注于做事的人,而郭麒麟演的宁毅就是更有大局观、认真研究谋人的人。
而宁毅从皮蛋开始做起,也是和《孤味》一样,女主只做“虾卷”,“孤味”就是闽南话中只专注做一味菜的人。“皮蛋”也是“孤味”。
电影中的闽南话超级亲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