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篇的文章里,通过每篇6000字的优质原创

逻辑梳理出真实的中国历史脉络

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前面的江东武力核心周玘不仅仅满足于义兴郡的家族势力,他是个有大想法的人。
但是,周玘在永嘉之乱没两年后就已经强烈的感受到了自己曾经的“三定江南”功勋白瞎了,衣冠们大量南渡充斥于朝堂,他这位元老还经常被司马睿的心腹刁协所轻视,不满情绪已经相当严重了。
(于时中州人士佐佑王业,而玘自以为不得调,内怀怨望,复为刁协轻之,耻恚愈甚)
后来周玘从北士集团的内部也发现了破绽,时任镇东将军祭酒的东莱人王恢被周凯所侮辱,于是投靠了周玘打算发动政变除掉这帮执政的北方高门,推举周玘和戴渊与众位南方士族执政。(时镇东将军祭酒东莱王恢亦为周凯所侮,乃与玘阴谋诛诸执政,推玘及戴若思与诸南士共奉帝以经纬世事
瞅瞅,人家南人真真切切是打算建立江东傀儡共和国的。
周玘和北士王恢合作是希望通过王恢联络那些北人军阀合兵推翻南京政府,王恢也确实联络了流人帅夏铁等人起兵。
(先是,流人帅夏铁等寓于淮、泗,恢阴书与铁,令起兵,己当与玘以三吴应之)
但还没来得及起兵,临淮太守蔡豹就干掉了北面打算作乱的这伙流民帅,王恢听说后以为东窗事发于逃奔与周玘处,结果被周玘杀了埋猪圈了。
周玘以为灭口了,但这事没有不透风的墙。
北人集团很快就知道了,随后先是召周玘为镇东司马,周玘还没到任又改授了南郡太守;周玘南行至芜湖时又接到了调令说:周玘奕世忠烈,义诚显著,我一直钦佩,觉得南郡太守那官不合适,现在改任军谘祭酒,将军如故,进爵为公,禄秩僚属一同开国之例。
表面上是官越做越大,实际上就是不断的折腾周玘。

这招挺阴损的,万一周玘急眼了呢?
从后面的剧情发展来看,北人们并不太担心,对周家早有预案。

周玘大怒后生病,没来得及报仇就气死了,死前对他儿子说:杀我的就是这帮北方王八蛋!你能给我报仇才算是我儿子!
(玘忿于回易,又知其谋泄,遂忧愤发背而卒,时年五十六。将卒,谓之勰曰:"杀我者诸伧子,能复之,乃吾子也。"吴人谓中州人曰"伧",故云耳)
周玘死后,当时的南北矛盾已经呼之欲出,史载“时中国亡官失守之士避乱来者,多居显位,驾御吴人,吴人颇怨”。
周玘之子周勰决定为老爹报仇,暗自结交吴兴郡功曹徐馥,徐馥也是吴兴豪族,家有部曲。(勰因之欲起兵,潜结吴兴郡功曹徐馥,馥家有部曲
周勰派徐馥诈称叔父周札的名义去聚合大众,以讨王导、刁协为名,大量的不满豪族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开始聚集,孙皓族人孙弼也起兵于广德相应,徐馥聚众数千后杀了吴兴太守袁琇,奉周札为主,公然反叛闹了起来。(勰使馥矫称叔父札命以合众,豪侠乐乱者翕然附之,以讨王导、刁协为名。孙皓族人弼亦起兵于广德以应之。馥杀吴兴太守袁琇,有众数千,将奉札为主)
周勰为啥要派徐馥诈称叔叔的名义去扯起反旗呢?

因为他这位叔叔是个贪财好色专门顾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人,根本干不了这事。
(札性贪财好色,惟以业产为务)
他想把他叔叔拖下水。
结果吧,他还是小,他没想到他叔叔瞬间就跟他划清了界限,周札此时正在家养病,结果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于是赶紧跟义兴太守孔侃汇报了反情,撇清了跟自己的关系。
(时札以疾归家,闻而大惊,乃告乱于义兴太守孔侃

周勰一看他叔不同意,于是也没敢动弹,最后就是早早跳出来的徐馥被周勰给坑了,徐馥的同党一看周家不是那意思,于是拿徐馥的脑袋当了投名状后草草散伙了,跟着起哄的孙弼一众也崩溃了,被宣城太守陶猷屠灭了。(勰知札不同,不敢发兵。馥党惧,攻馥,杀之。孙弼众亦溃,宣城太守陶猷灭之)
周札的儿子周续比较冲动,听到徐馥打着他爹的名义造反后瞬间就响应了,结果也蹦早了。
司马睿琢磨咋去平灭叛乱,王导表示:兵派少了拿不下,派多了咱这连站岗的都不够了,他家内部不是铁板一块,他族弟周筵跟咱们走得近,派周筵一个人去就能杀了周续,这种事不要脏了咱们自己的手。(王导曰:今少发兵则不足以平寇,多发兵则根本空虚。续族弟黄门侍郎,忠果有谋,请独使往,足以诛续)
最终老练的王导根据周家的豪族特性以及族内不团结的现状各个击破,几乎没付出成本就让周筵杀了周续。

事后,对表现良好的买卖人周札封了吴兴太守,让他继续制衡吴兴的沈家;
对于打算给爹报仇的首恶周勰也既往不咎,继续抚慰给笑脸。
因为你周家实力太强啊,区区周续一个小小的分部就让王导认为剿灭需要举倾国之力了。(今少发兵则不足以平寇,多发兵则根本空虚
所以根本没能力去追责。(元帝以周氏奕世豪望,吴人所宗,故不穷治,抚之如旧)
但是,这事也让江东过的所有豪族全都看到了周家的榜样。

不是对手多强大,是特么自家兄弟太可怕。
每个房头都是各怀鬼胎啊!
只有大兵压境要夺走我们的地方红利时整个家族的各个房头才能聚合起来!
一无所有才不怕倾家荡产,指着这帮富裕的房头去闯荡,去创业,根本没戏!
我们之前说过,当年东吴进攻弱智脑瘫,防守天下无敌,这其实都是和地域基因有关系的。

踏踏实实当土皇帝吧,朝廷事不掺和了,周家都没啥好下场,更何况我们呢。
自311年永嘉之乱开始,大批量的北士南渡江东,这帮祸害中原,天下大乱后的“衣冠”们利用自己旧有的社交网络,凭借大量北人流亡南下和胡马临江的社会矛盾点,巧妙的利用并分化了“自保心理”极强的富裕江东豪族们,使这个“无根朝廷”最终完成了逐渐扎根江东并将江东豪族们排除出最高级决策圈的“壮举”。
不仅江东被拿下,311年杀了华秩后,王敦开始往上游的荆州开拓。
同样干的是没本的买卖。
总体思路也是和拿下江东一样的借鸡下蛋,我们来复盘一下王敦拿下荆州的全过程,全程仅仅是利用中央的权威自己在背后杵着,真正冲锋陷阵的是仍然是南人军阀。
靠的主要是平定华轶后任命的武昌太守陶侃、寻阳太守周访和湘州刺史甘卓。
这三位,都属于先天不足的南方武力豪族。
奋斗过程中的同志是最好画饼与利用的,其中起步之低以陶侃为最。
这位陶侃,是需要我们专门说一下的人物,他的人生轨迹对我们今天的很多朋友都具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陶侃家原来是鄱阳豪族(今鄱阳县),其父为吴国的扬武将军,但由于死的早又赶上了亡国,陶家开始没落。
吴平后,陶侃家开始迁徙到了庐江郡的寻阳(今黄梅县西南)。

为啥呢?
因为司马炎给了南人北迁免税二十年的好政策。(孙氏大将战亡之家徙于寿阳,将吏渡江复十年,百姓及百工复二十年)
史书中这一句话,是吴亡后研究家族轨迹相当关键的一句。
比如移民寿春的,就是抵抗分子家属;
比如移民江北的,就是没落豪族和普通百姓
陶侃家就属于没落的,虽如此,但靠着家里老母的见识,陶侃仍然有机会迈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他爹这位扬武将军应该娶的不是位普通人家的姑娘,否则他妈妈根本不会导演后面改变陶侃命运的剧本。
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长江地区居然大雪多日,老家鄱阳郡的孝廉范逵路过陶侃家,陶侃她妈看准了机会,剪掉了自己的头发卖钱去招待了范逵,而且不仅范逵喝的非常嗨,连他的仆人都得到了这辈子没体验过的招待。
(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
等范逵告别时,陶侃又相送了百余里,给范逵感动坏了,终于问出了那句:“你想到郡中任职吗?”(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
陶侃心里都哭了,终于特么张嘴了,菜也吃了,酒也喝了,我特么都跟出来一百里了你心咋那么大呢!
陶侃说:“想啊,就是没人引荐啊。(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
范逵随后拜见了庐江太守张夔,赞美引荐陶侃。
(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

张夔随后召陶侃为督邮,领枞阳令,开始走上了仕途。
陶侃他妈看到高能量老乡能孤注一掷剪头发请客,这不是普通行为,那个时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更代表着一种超高级的规格,你看为了请你吃饭我特么豁出去了;随后陶侃能追出去百余里等着人家不好意思,你说陶侃“从0到1”的这一步应该感谢谁呢?

要感谢他那位有见识的妈妈。
他妈在家族即将没落之际,利用曾经的见识套路,给孩子搏出了一条路。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了。
你妈只能帮你到这了。
不过后面陶侃没有辜负他妈妈的青丝白发,开始了一路向上的拼搏之路。

陶侃上任后工作优异迁主簿,后来又在一次人情世故中,陶侃成功破圈。
太守张夔的夫人生病了,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去接医生,咱也不知道那几年长江附近那天气是咋了,又是大雪天寒,所有同志们都懒得去,只有陶侃表态:郡守是我们的爹,郡守夫人就是咱妈!哪有爹妈生病儿女不尽心的!高调表示去接大夫!(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独曰:"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乃请行)
据说大家都佩服了陶侃的仁义。(众咸服其义)
我不是质疑古人的气度和心胸哈,我只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一下剩下同志们在对陶侃挑大拇哥时的心理:你这儿子那么孝顺,显得我们都特么成孙子了。
以陶侃的人精一生来看,他会不明白吗?

显然不会。
他知道,这是个高能量维度决定一切的时代,身边人的拥护并不能帮你飞黄腾达。
这张入场的门票,指着同志们的拥护是指定拿不到的。

陶侃拿郡守当爹的行为让他在西晋这个“以孝治天下”的环境下开始有了名气,长沙太守万嗣有一次路过庐江时专门见了这位小陶。表达了你将来一定会名扬天下的,随后还让儿子和陶侃认识了一下结为朋友。
(长沙太守万嗣过庐江,见侃,虚心敬悦,曰:"君终当有大名。"命其子与之结友而去)
这也是比较逗的行为,厅长可能跟个处长“虚心敬悦”吗?
人家这位长沙太守也在打造人设,希望将来下属们也拿自己当爹。

陶侃由于态度良好,被张夔推为了孝廉因此得机会来到了洛阳。
同志们投票能给你投洛阳去吗?
太守爹一句话的事。
陶侃在洛阳的时候,多次去拜会大名鼎鼎的张华,但张华根本不搭理他,哪来的小爬虫啊这是。(至洛阳,数诣张华。华初以远人,不甚接遇)
其实你就细观察吧,陶侃这辈子堪称向上钻营的超级大师。
洛阳那么多大咖了,江东的大咖也有不少,他为啥单单专门去张华那拜访呢?人家不搭理他他咋还没完没了的去呢?
因为在洛阳的位高权重们全都是高门贵族,不可能会有人看自己一眼的,只有张华原来也是落魄起家的,因为娶了刘放的闺女才进了圈子,即便如此仍然这些年受尽了打压和排斥。(华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
因为有着同样的阶级过往,张华对寒门兄弟是有着大力推荐的名声的。(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
而且吧,张华不像其他北士那么深的有色眼镜,对南人也开放包容。(初,陆机兄弟志气高爽,自以吴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见华一面如旧,钦华德范,如师资之礼焉)
洛阳那么多的大干部中,只有这位张华能和自己的阶级稍微沾上边,还不排斥南人,如果在洛阳会有机会,也只可能出在张华那。
所以陶侃多次去张华那,甭管人家多么不搭理你,都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态度表情,终于有一次换来了张华跟他说了几句话,陶侃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用自己的才华和气概惊讶了张华,随后进步为了郎中。(侃每往,神无忤色。华后与语,异之。除郎中)
同志们,那啥是需要思路的,是需要翻人事档案的。
伏波将军孙秀是吴国的宗室,中原士族都看不起不愿意去他那上班,后来陶侃去了那了当了舍人。
同乡豫章国郎中令杨晫名气很大,在九品中正制的规则下相当有影响力,是个能写评语的大咖,随后陶侃又去拜访了这位贵人,靠着张华和孙秀的背书下,当时陶侃已经慢慢的在洛阳开始混出点了小名气,杨晫随后给了陶侃“忠诚吃苦能干事”的高级评价。(时豫章国郎中令杨晫,侃州里也,为乡论所归。侃诣之,晫曰:《易》称“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
给了高级评价后,杨晫又和陶侃一同乘车去拜见江南首望的顾荣,顾荣也看上了这小伙子,当时的吏部郎温雅比较疑惑的问杨晫:“你咋和那么低贱的人乘车呢?杨晫说:此子非寻常之器啊!(与同乘见中书郎顾荣,荣甚奇之。吏部郎温雅谓晫曰:奈何与小人共载?晫曰:此人非凡器也)
陶侃在拜见顾荣后,算是摸进了南方士族的门槛,后来南北士人清谈大比武,尚书乐广打算跟南方士人盘盘道,武库令黄庆推荐了陶侃。(尚书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武库令黄庆进侃于广)
这个推荐被很多人认为你这是看不起我们北方人!(
人或非之

黄庆力挺道:“此子前途终将远大,哪那么多废话!(庆曰:"此子终当远到,复何疑也)
黄庆后来任吏部令史,当了人事干部后又推举陶侃为武冈县令,陶侃回到地方后和太守吕岳不和,于是弃官回家,做了郡中的小中正官,在老家踏踏实实的当人事干部了。
(庆后为吏部令史,举侃补武冈令。与太守吕岳有嫌,弃官归,为郡小中正)
后来八王之乱轰轰烈烈上演,荆州张昌闹起来了宰了镇荆州的司马歆,刘弘代其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随后喊来了陶侃为自己的南蛮长史,作为先锋去襄阳讨贼。
刘弘是司马炎的发小好哥们,为何要用陶侃不得而知,未找到两人在洛阳的交集,只知道刘弘深得张华器重。
(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旧恩起家太子门大夫,累迁率更令,转太宰长史······张华甚重之)
也许是老领导张华夸过这个小伙子,也许是陶侃在洛阳给刘弘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总之,在洛阳的那几年对于陶侃人生的腾飞有着巨大作用。
陶侃顺利打跑张昌拿下襄阳,打开了南下大门后刘弘来到了前线对陶侃说:小陶啊!过去我的老领导羊祜曾经对我说,将来接替我的是你,现在依我观察,将来我的接班人,是你啊!(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
陶侃随后在战斗中多次战败张昌,前后斩首数万,等刘弘就任后张昌逃跑,余众投降,荆州平定。
张昌之乱后,大量的荆州编制空出来了,刘弘随后递补了给自己卖命的这帮小弟们,陶侃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后来陈敏之乱时刘弘又以陶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
终于混出来了,太守级别了,陶侃开始锣鼓鞭炮的将老家的妈妈迎了回来光宗耀祖。
一般来讲,提到陶侃总会说这位爷是在门阀时代的一股清流,寒门出身却最终混成了第一档,总说不明白为啥人家在盘根错节的既定体制下咋一步步的混到了台面上。
我们再回顾一下陶侃的发迹史,我们能学到啥呢?
首先人家确确实实是有才干的,没有才干不会一路被各位领导看重。
他由领枞阳迁郡守主簿乃至一系列的具体工作被赞扬,靠的是执政能力;
他和张华谈话后进步郎中,靠的是见识水平和沟通能力;
他得到乡论的高级评语和顾荣的看重以及黄庆的推荐,靠的是清谈的功底和讨人喜欢的人缘。
他在天下大乱后被刘弘选中并崭露头角,靠的是无师自通的军事能力。

这其实都是硬件标配,此之外还有啥呢?
人家一直挺会向上瞄准经营自己的贵人的。
啥样的贵人帮扶你的几率更大呢?
“同乡、同师、同爱好、同奋斗经历、曾经共同阶级”,是我们可以进行规划的重要参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
冥冥中不可描述的莫名好感。

这就看运气和缘分了。
老话说“三分能耐,六分运气,一分贵人扶”,运气占六分啊!
所以说,尽人力,知天命,对人生别太纠结。
“三分能耐”能自己耕耘,“一分扶持”能精准规划,但那“六分运气”实在不好说。
运气方面你只能做个好人的慢慢修。
别苦恼,因为人生是长跑。
陈敏作乱江东,派其弟陈恢来打武昌,江夏内史扈瑰去刘弘那打起了小报告:这个陶侃和陈敏是老乡,现在他居大郡,统强兵,要是有想法咱荆州就没有东门了。(侃与敏有乡里之旧,居大郡,统强兵,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
刘弘说:根据陶侃的为人和我们俩那么多年的情分,你少跟我扯淡!

还是那句话,世上永远没有不透风的墙,陶侃很快就从别的渠道知道了,随后将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送领导那当人质去了。(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
陶侃在统兵过程中军容严肃齐整,所有的缴获自己一点不留全都给弟兄们分了,因此战斗力强大,这波侵袭随后也被陶侃打平了,陈敏之乱根本就没进荆州的大门,
但是306年,刚刚上升期的陶侃比较郁闷,老领导刘弘和他妈都在这一年死了。
西晋是孝天下,陶侃去守孝了。
等守孝回来,西晋就还剩一口气了,陶侃去司马越那上班了。(服阕,参东海王越军事)
再后来,江州刺史华轶表陶侃为扬武将军,派他率兵三千屯夏口,陶侃听了华秩的招呼,去了当年有基础的江夏。(俄被越檄使助讨诸贼,轶遣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以为声援)
老规矩,陶侃把侄子陶臻留那当人质了,结果陶侃换大哥后没多久,人质的侄子陶臻在第一线对时事的发展比较敏感,看到华秩和司马睿不对付,于是假装有病跑回了陶侃那。(轶与元帝素不平,臻惧难作,托疾而归)
侄子对他叔说:华秩有忧天下之志却并没那个本事,现在跟江东的司马睿政府很不对付,咱得早做打算。
陶侃大怒,我这岂不成了反复无常的小人!将来还怎么混!派人遣送侄子回华秩那!(侃怒,遣臻还轶)
接下来,剧情相当有意思。
因为陶臻并没有回到华秩那,而是直接到了司马睿那表忠心,并为陶侃要来了奋威将军和赤幢曲盖轺车、鼓吹等一大堆待遇,随后陶侃就和华秩划清界限了。(臻遂东归于帝。帝见之,大悦,命臻为参军,加侃奋威将军,假赤幢曲盖轺车、鼓吹。侃乃与华轶告绝)
后面的推测,我仅仅是个人的一个观点:
1、当时洛阳已经失陷,怀帝都去平阳给刘聪当服务员了,司空荀藩号召天下以司马睿为盟主。(藩与弟组、族子中护军崧,荟与弟中领军恒,建行台于密,传檄四方,推琅邪王睿为盟主)
衣冠开始大量南渡,无论“高门们”还是“祖逖们”全都在往江东奔,此时司马睿明显是最有希望的政治未来。

陶侃不是不知道这个天下大势的。
2、陶谦是不知道华秩和司马睿的过节吗?
并不是。
华秩是顶级高门,人家曾祖是曹魏元老华歆,爷爷是太中大夫,爹是河南尹,人家认为自己是洛阳的官,你司马睿是个什么东西根本不搭理,而且手下谁劝都不听,司马睿也很早就令周访屯兵扬州江州边界防着华秩了。
(轶自以受洛京所遣,而为寿春所督,时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郡县多谏之,轶不纳,曰:吾欲见诏书耳。时帝遣扬烈将军周访率众屯彭泽以备轶)
华秩早早就和司马睿有着巨大过节,江南人都知道。
3、陶臻是否有那么大的能动性敢背着他叔叔去决定家族的未来呢?
极大概率不敢。
综上所述,这出戏的导演,极大概率是陶侃。
他自己能背叛华秩吗?
不能,人家对他有知遇之恩,还给了他三千兵,这么干将来名声就臭了。
他自己能跟着华秩对司马睿开战吗?
不能,此时司马睿是天下盟主,你说哪个有未来呢?自己奋斗那么多年难道傻不拉几的跳上一艘沉船吗?
综上所述,陶侃此时最优的选择是啥呢?

是孩子不懂事,我已经强烈表态了,不是我不感人家的知遇之恩,我把这孩子都骂回去了!
但这倒霉孩子自己主意太大了,自己去了南京,结果见了真的朝廷,朝廷还给了我正式的皇家编制,我这做臣子的要以大义为重啊!
无论是否陶侃是不是真的大怒以及阴差阳错,陶臻这个没有道德压力但又能代表家族诚意的棋子在这个关键的抉择上走出了漂亮无比的棋。
对您有什么启发吗?

亲们,帮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