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一到,娱乐圈各类“选秀”又安排上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创造营2021》与《青春有你3》在上周同时开播。
并且都在播出当天,承包了微博热搜,讨论度不断走高。
但引发网友疯转的视频,却是与节目间接相关的话题——
比如,如果小S担任《创4》和《青3》的导师:
小S以往的毒舌与状况百出的选手,居然意外合拍。
表面看着是调侃,其实背后看起来,又显露出网友对节目的强烈关注:
Dr. V记得,去年曾有人在微博预告:2021将有6个“男团选秀”综艺。
在当时网上一片疑问:为什么要搞那么多同质化的选秀?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一边抗拒一边围观。
“选秀”早已成为当下娱乐圈更新换代的一个方式。
而这股热潮,不出意外,将不断持续下去。
先说说上周四率先开播的《创4》,这一季将多样化发挥到了极致。
单从选手类型就可见一斑:从标准的练习生,到网红博主,再到外国学员。
养成系与多元化并行,名单丰富且热闹,包容性做到了目前选秀的极致。
可第一期播出,确切地说是第一期上集时,整个微博都沸腾了。
而且总体不是叫好,更多的是群嘲。
刚出场的“糖果超甜”组合,直接将这档节目变成《欢乐喜剧人》。
低龄化的开场白,不协调且过分夸张的肢体语言,却自信地宣称是要征服这里的男人?
邓超看完意识到这将是自己职业生涯最大的挑战。Dr. V本人也是这样的表情:
台下的反应倒是非常诚实且平静,并深深怀疑他们真的是有6年经验的练习生吗?
如果“油腻”两个字有模样,那一定是他们跳着舞纷纷撩衣服的样子。
还有跳舞如广播体操,导师看了都当场呆滞的选手。
以及把决定权交给导师,当场问“你想看我跳舞还是唱歌”的选手。

宁静和邓超则在“唱”和“跳”之间身体力行地表达抗拒。
更不用说还有各种各样的状况,包括但不限于——
表演有缺陷的后空翻;奏完古筝后耍帅失败。
甚至替自己拉票的pose也很堪忧:
仿佛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群魔乱舞。
到底有多差呢?
首秀下来,受伤害最大的是坐镇的导师,恨不得连夜申请工伤。
几位导师一度放弃了表情管理。
网友当晚甚至开始自发造梗:我们内娱好像要完蛋了。
回想去年,《青2》官宣邀请Lisa当导师时,已经被认为是节目迈向国际化的一步。
但很惋惜的是,也仅止于此。
《青3》首播时,被吐槽复制了上一季成功的套路,保留了Lisa这个王牌,请虞书欣来做青春助教,李宇春则成为新的PD。
并且在选手类型上,也主打自身的包容开放,比如热度最高的选手团:熊猫堂。
这个冲击无数人“男团标准”的团队,主打可爱与反类型,同时,节目组也一再强调:这一次,我们不定义男团。
但似乎“定义不定义”,在观众眼里,永远有个度。
类型多样和选手可看性之间永远有冲突,网友不止在争论“参加男团该不该进行身材管理”,男团选秀的基本标准也一再被他们所质疑。
毕竟,一边劲歌热舞,一边露出肚腩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不小的冲击。
为什么已经做到尽力开放多元了,却很难将这种风格深入下去呢?
归根到底,能解决选手单一化情况是一个节点,如何面对多元化又是一个问题。
在当下,做一档尽善尽美的节目,实在太难。
可也是因为“不完美”,才让它变得出圈有话题。
这未尝不是节目的某种生存手段。
好在,撑过了上半期,局势又豁然开朗起来。
很多外国学员,专业程度惊人。
来自日本的赞多与力丸,舞蹈节奏的流畅与技巧的纯熟相得益彰。
还有中文水平很高的和马,一首《水星记》被夸是让国内选手都汗颜的水平。
歌舞俱佳的米卡,初评级凭借《So Sick》直接杀出重围,《永不失联的爱》也大受好评。
国内选手中,有把舞跳得如同山水画,美到失语的刘宇。
多说一句,这段要素齐全的中国舞多少为国内选手挽回了颜面。
刘宇的国风与赞多的现代舞battle,让人热血沸腾。
还贡献了难度极高的互动场面。
国内选手还有周柯宇,卡点和力度都精准好看,行云流水。
既然节目有槽点,那就需要“脱口秀达人”。
网红韩美娟,一边参加节目一边点评其他学员,别人带才艺,他带表情和嘴。
于是,《创4》凭借多元性多样性,率先出圈。
最关键的是,他们对舞台的把控,节目所蕴含的丰富性,是很多单一舞台所欠缺的。
而目前来说,《青你3》还没有展现出更多类型的舞台,依然是熟悉的标准男团风。
相反,它最具争议的是新增加的媒体提问选手环节,许多问题犀利直接。
如今评价一个艺人,越来越多的将他的“问答素养”作为指标,而媒体直问相当于面试机会。
有选手太紧张,自我介绍到腿哆嗦的“意外出圈”现场。
有媒体温和地提问某位选手:“你口才这么好,为什么不去《奇葩说》?”
他贡献了被全网群嘲情商欠佳的回答:“你才是奇葩!”
更迷惑的是,他的回答还获得了全场欢呼?
以低教养彰显口才与真性情,不得不说,这场在初评级之前的会面,的确是艺人的素养试金石。
李宇春有句忠告说得很好——
想让观众知道你是谁,表达自己的态度与个性很重要,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秀节目组其实很清楚自己的方向,热度与舞台缺一不可。
再进一步讲,看节目的观众里,一大部分是冲着“舞台效果”去的:或许是水平之争,甚至是选手矛盾、冲突。
这也是如今选秀越来越成熟的原因,懂得如何制造话题,也善于引发观众的情感共振。
要说近些年的选秀,《偶像练习生》是个开端。
那时,清一色的海外训练生,尽管实力有高低,但起码有一定基础。
还创造了蔡徐坤这样的全能顶流。
现如今,选秀的玩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国际化。
同时,选秀有了很多门路,不是非“练习生”不可。
实力差一些,可以拼“人设”,“人设”不出挑,凭口才也能闯出一条路。
所以,除了不少学员是专业选手,也有不少人直接从网红、主播跳板上节目。
这本身就加剧了选手之间的专业鸿沟,有人被称全能ACE,也有人被嘲唱跳俱废。
既然实力不在同一水平,这样的选秀还有意义吗?选人机制又是否公平合理呢?
记得杨超越当初被戏称“一路躺到决赛”,后来“人间锦鲤”就成为了很多选手会参考的人设与招牌。
可事实上,实力与运气各占一些成分。
不是谁都能成为第二个“杨超越”。
并且,没有实力打底,一时的热度也很容易跌入虚假的狂欢。
换言之,讨喜的人设吸引更多粉丝,有趣的性格可以获得更高人气,实力反而被放到下一层。
节目的“好看”固然重要,可如何让节目更具可看性,学员更有专业性。
甚至让不同地域、性格的人兼容,才是选秀该直面的问题吧。
其次,导师的人选也是争议颇多的话题。
拿《创4》来说,宁静与邓超固然有一定的观众基础,但他们的专业能力足以在一档唱跳选秀中站住脚吗?
节目组倒是给了一个很“聪明”的方案——
只让他们参与点评,而不参与评判投票。
无法给选手更专业的指导意见,更多以“敢说敢点评”形象出现的导师,在时下的各类节目中越来越多。
最后,Dr. V颇为感慨,其实“内娱”大体有两个选秀造星时代。
第一次,是2005年互联网还没有完全浸入,需要我们短信投票的《超级女生》;
第二次,则是这些年从未停歇的“团体选秀”,从女团到男团,再到“逆龄女团”。
无一例外,都曾激起短暂的浪花,播出时关注度从未让步。
更具意味的是,当年的超女冠军李宇春时至今天仍是乐坛乃至时尚圈的翘楚,如今成为了《青春有你3》的PD。
两个时代,就这样彼此关联。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年的频繁选秀,能否再贡献一个经久不衰的“时代顶流”呢?
也许,没有人清楚。

编辑:Christopher

撰文:Eudilav
美术:罗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