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听话乖顺的孩子是容易的,但是爱一个怎么说都不听的叛逆孩子,是很考验爸妈耐心和修为的。
“我那么爱你,我是很想和你好好说话、好好相处的,可是你就是不能好好配合,太让人恨了。”这是无数忍不住要动手“修理”孩子的大人们的想法。
OK爸也曾在搞不定OK时问我:“要不要狠狠打一顿?!” 吓得我立马朝他翻白眼:“开什么玩笑?”
后来得知那阵子OK爸和OK同班学围棋的几个家长交流,似乎全都打过孩子。其实,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家庭非常多,有数据表明,即便到现在,仍有50%以上的中国家庭在日复一日地实施着“不乖就打”的方针。
央视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虽然采样点是相对落后的山村,但是片中所纪录的由老人主力带娃的家庭却是繁华都市中无数养娃家庭的复刻,片中折射出的“隔代养育”问题,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中在育儿问题上绕不开的痛。
而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地方,则是前来帮助这些老人提高育儿质量的专家们给出的建议和做法,它不仅适合家有“隔代育儿难题”的爸妈看,也适合普通的爸妈,因为对于“如何用更理性、更合理的方式教养孩子”这个话题,本身就是每个爸妈的思考。
孩子不听话,只能狠狠打
片中记录最多的是一个名叫垶杰的男孩,在奶奶的日常照料下发生的各种互动,也是无数老人带娃的缩影
1岁9个月时的垶杰,爸爸妈妈常年外出打工,垶杰和姐姐留在老家被爷爷奶奶照顾着。拍摄期间,爷爷重病离世,妈妈带走了姐姐,只有奶奶和垶杰留在了老家。
奶奶接过了垶杰全部的照管工作。奶奶很爱垶杰,尽自己的所能在照顾小垶杰,但她也很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孙子比别人家的孩子要不听话得多。
她每天大量的时间在和孙子拉锯和战争:孙子做任何事在她看来都是错的、不应该的。她发出禁令,但孙子却偏偏要去做。于是奶奶日常的管教方式可以简单的用三个字来总结:禁!打!关!
第一招,凡是看不惯的行为,一律用“”来禁止。
垶杰是个天生好动的孩子,总喜欢摸摸这里戳戳那里,走在路上想要去摸摸东西,奶奶就赶紧说:不要摸,摸了割手。
看见厨房柜子下面有东西,就顺手想要拿,奶奶马上说:不能拿
在别人家玩也是,在奶奶眼皮子底下各种不行。
和小朋友一起玩花花,垶杰一只小手刚举起来,奶奶的警报就拉响了,赶紧制止他:不准打哥哥。
吃饭的时候,想要去摸姐姐,奶奶看到又赶紧制止:不能摸,摸都不能摸。
看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全世界都有同款奶奶的错觉。
也不知道这个“不字诀“最早源自何处,竟然不分城乡不分南北都在奶奶辈中严格的贯彻着。
第二招,喝止不了的行为,只能狠狠打
去儿童发展中心把一个小朋友的鼻子咬破了,奶奶的方法也是简单粗暴:拖出去屁股上打几下。
垶杰下雨了还要在外面玩车,奶奶怎么劝说娃都不听,最后奶奶就是一顿小木条抽的他哇哇哭。
想玩水,结果奶奶也是拿起了小木条,反手就是一击。
奶奶觉得对付垶杰这样的皮孩子,只能打,还要打到他痛,用手是不行的,要找工具——
“你要是用手打,他是铁皮皮人,你得弄个小条条,把他手指打痛。”
第三招,终极惩罚,关起来让娃哭个够
垶杰在活动中心惹出麻烦了,把小弟弟皮抠破了。
面对周围大人的指责和暴风哭泣的垶杰,奶奶也崩不住了,直接一个横抱把垶杰扛回家。

回到家垶杰还在继续闹情绪,奶奶干脆就把嚎啕大哭的他关到厕所里
,“哭够才能出来!”

真的是看得人头皮发麻。若是再想想小垶杰在黑暗的厕所里经历了什么,都会觉得脊背发凉。
奶奶看起来蛮横不讲章法,心里却是非常爱这个和她相依为命的孙子的。

爷爷去世后,从此屋子空荡荡的就只剩下了祖孙两人,孩子的温饱要操心,孩子的安全要看住,孩子的行为要约束。奶奶肩上的担子特别大。
害怕带孩子的过程中出岔子,但凡觉得危险的,触犯到他人的,都一律禁止。
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死循环垶杰的需求在奶奶这里从未被满足过,所以他就更加好奇、更想去尝试,而这一切在奶奶的眼中都是容易闯祸的事,一定要阻止。
奶奶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孙子正确和他人交际,怕他伤到别的小朋友,看到他离别的小朋友近一点就立马给他一把捞回来。
垶杰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奶奶一起的,但越是这样,垶杰的人际交往就越是无法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纪录片从小垶杰的1岁9个月开始拍摄,一直跟进到3岁多,两年的时间里奶奶的管教方式没有发生丁点改变。垶杰也没有因为她的“禁打关”而被驯服地温顺一点点起来,而奶奶却“意志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的方法。
好在终于有一个人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终于把顽固的奶奶说通了一点点,也通过奶奶的配合,在垶杰身上看到了一点点改变,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教养孩子最佳的时机就是在危机产生时
节目组的专家发现了这个孩子的问题,一次次跑到垶杰家里,做了教科书级别的教养示范。
有点意思的是,从这片子里我也看到了先后两位育儿专家,因为不同的和老人的沟通方式,最后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先是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罗仁福教授他想教奶奶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
他来到垶杰家,垶杰想伸手抓他脸上的墨镜,无影爪不由分说的就往专家脸上招呼过去。
奶奶正想伸手去阻止,罗教授不急不躁的回应,“想要眼镜吗,想要我就给你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要坐着,不能用手拿。”
垶杰在罗教授的循循善诱下,就这么乖乖坐着,放下了不安分的小手。
罗教授告诉这些带娃的老人:
孩子的表达方式不是那么正确,会给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我就会让他停下来,我说,停下来告诉我,你要什么我给你,然后他会停下来告诉我,或者指一指,他就会很安静,这个时候就会和你很好的互动交流。”
罗教授的理论可以总结为:教养孩子最佳的时机就是在危机产生的时候,孩子的需要有时候也要适当满足一下的,制定好规则就可以让他乖乖“听话”。
不过,因为罗教授的介入时间比较短,他有些急于向这些“问题一大堆”的爷爷奶奶直接输送育儿观,却忘了对于这些从没汲取过任何育儿理论的爷爷奶奶来说一下子还消化这么高的“营养”实在太困难了。从老人茫然的眼神中,我们看得出,他们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第二次来的专家是国家卫健委的蔡建华主任。
蔡主任在对待小垶杰各种行为的方式上和罗教授很相似,也是"满足法",甚至在满足上还加戏码,不提规矩。垶杰要去摸主任,主任不但让他摸,还拿着他的小手教他怎么摸↓
垶杰动手去摸摄影仪器,蔡主任也没有禁止,而是看到他的动手能力不错,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转动的,还给他仪器粘胶布。
奶奶眼里这个爱闯祸、不听话的问题小孩,但在蔡建华主任眼里完全是一个正常的孩子,还有点聪明。
当然,蔡主任高明又让人最为感动的地方并不只在于会用正面的方式管教孩子,而是他真正明白如何去做通这些被落后保守的育儿观捆绑了一辈子又极其顽固的老人的思想工作。
先撕去高级的外衣,放下身段,蔡主任借着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奶奶喝起了白酒。
没有什么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
果然,奶奶三杯酒下肚,整个人也放松了戒备,没那么难沟通了。
蔡主任告诉奶奶:
“我说老实话,你打他一下能够解决问题,但实际上他也会形成觉得打一下或者推一下小朋友也能解决问题,或者说你尽量尽量减少,我觉得你得试一下。”
听到“不打”,奶奶的神经又绷起来了—— 道理能接受,但唯独这点很难做到。
蔡主任继续攻心:“你打了是不是也没解决问题?!您得带头!”
这一下子说到奶奶心坎上去了。奶奶直拍手点头说对对对。
蔡主任连忙把目标降到一个奶奶能接受的范畴:“争取一个星期不打,然后2个星期。”
于是蔡主任就和奶奶约定好,一星期不打孩子,看看孩子会有什么变化。
除了给出可实现的目标,蔡主任也回答了奶奶的困惑“为什么孙子那么不听话”。
在他拨通了垶杰爸爸的电话后,当爸爸在视频里问垶杰闯祸了没有时,垶杰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闯了。
蔡主任抓住这个时机马上给奶奶解释: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他的安全感会有一些缺乏,有些时候会有一些暴躁,不会用更多语言来表达,只能行为上的表现,而表达的方式又不那么正确,有时候就会伤害到别人。其实孩子心里是明白自己做错了的。
通过蔡主任的教育,也经过了几个月在儿童中心的学习,奶奶的方式在改变,垶杰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从一开始见到小朋友就打,到后来交到了好朋友
从用手抓破小朋友的鼻子到学会用双手拥抱,他也学会了如何用更友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正如蔡建华主任所说: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有耐心,慢慢引导,看护人方式改变了,孩子也会跟着改变。
这句话,真的是给全天下无论是爸妈还是老人最朴实的忠告了。
OK妈最后说: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娃儿》,各大视频平台都能免费观看。
虽然原本是记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我在看完后很受启发,尤其看到蔡主任对奶奶平和地说出了很多质朴的育儿道理后深为感动。他既是给到了我们很好的育儿建议和参考,也是给到我们呈现了如何与老人沟通、他们更能接受的一些妥帖的方式!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或者觉得有用,记得右下角“点赞+在看”哦~
↓↓↓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我的微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