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唐宫夜宴》《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刷屏”,文化类节目迎来又一春,“文化+综艺”的形式为文化类节目打开了新大门,“文化+文旅”拓展着文化类节目的边界,“文化+文创”的探索也带动其产业的发展。
来源:传媒内参
文/朝明 
2021开春之际,一批文化类节目开拓“文化+”模式火出了圈。 
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将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嬉笑怒骂火遍全网。总台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利用“戏剧+影视+访谈”的形式,使《尚书》《论语》《史记》等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变得鲜活。
总台《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匠心打捞华夏文明中具有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的经典诗词。 
此外,浙江卫视推出的首档世界遗产揭秘互动纪实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由单霁翔担当领队探访10余处地处中国的世界遗产所在地,用轻松的综艺化形式展现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延续“一人一信一舞台”的传统风格,《见字如面》第五季在黑龙江卫视开播,为了活化历史,本季节目在形式上则新增了戏剧化演绎,以期打开尘封岁月,重现历史场景。
这些有着丰富艺术内涵、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尤其在网络、年轻群体中也引发热议。在势如破竹的出圈现象背后,文化类节目迎来又一春,三股新势能让文化类节目充满生命力:即“文化+综艺”的形式为文化类节目打开了新大门,真人秀、影视表现、戏剧化演绎等形式更加多元,提升了文化类节目的辐射力。借助文旅热潮,“文化+文旅”拓展着文化类节目的边界,走出演播室,近距离触摸文化质感。“文化+文创”的探索也带动其产业的发展,这对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具有长尾效应。
“文化+综艺”,对准年轻群体让传统融入当下
从诗词歌赋到文博非遗,从竞技朗诵到体验纪实……如今汉字、成语、诗词已不再是绝对主角,更加“多元化”“综艺化”的文化类节目开始频频发力。
比如《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万里走单骑》以文化+揭秘+互动+纪实等手法,强化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更轻松的外在形式,让观众在行走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做到了“文化”与“综艺”的叠加和平衡。
《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在保持音乐水准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对经典作品的背景介绍、内涵阐释和当下解读。比如每首歌曲演绎之前,由鉴赏嘉宾康震仪式化打开每个经典记忆,他用具有揭秘性和故事感的语言,解读将要开启的经典文本,借助影像、图片、道具,追溯文本的发源地,展开文本中所承载的英雄故事。
这些节目何以流行甚至“出圈”?又为文化类节目创新提供了哪些路径启示?这些节目在表现形态上,呈现年轻化调性,对准青年群体的需求,充分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萌、趣、情、识营造共情体验和艺术共鸣,并创新舞台表现手段,将传统元素与当代视角相结合,从而呼应了时下年轻人关心的情感话题和美学话题。
比如《典籍里的中国》,伏生对于妻子的怀念和对战火逃生的追忆,不仅是简单的史实描述,还可以感受到试图联通古今情感与价值观表达的努力。《唐宫夜宴》以唐代女乐官进入皇宫进行宴乐表演为基本情节,其中的大多数要素,如妆容、服饰、舞姿、背景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千年之前的那个传奇时代。而当代舞者的一颦一笑,则让凝重变得灵动、让传统融入当下。
“文化+文旅”走出演播室,视野更广阔
春节期间,《唐宫夜宴》使用新技术让博物馆里的国宝活了起来,带着观众们开启一场奇妙的博物馆之旅。同时,在牛年春晚中亮相的国宝“天龙山石雕佛首”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展,成为新春期间最受关注的展览之一。 
如今,“文化+文旅”正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文化类节目开启了一条新路,让演播室外延至广阔的文化一线,近距离触摸文化质感。体验式乡村漫游综艺《宝藏般的乡村》,华少作为节目的总策划,与THE9-孔雪儿、熊梓淇、尤长靖组成宝藏团,和飞行嘉宾一起走出演播室,生动再现了贵州雷山苗年节、湖北恩施土家族篝火晚会、青海蒙古族赛马、浙江棠棣村兰花培育等一系列具有乡村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活动。
《万里走单骑》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作为发起人,与黄觉、马伯骞、阎鹤祥担任常驻嘉宾,组成“布鞋男团”,每期邀请飞行嘉宾,共同前往国内10多处世界遗产地,通过行走体验,与遗产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等进行互动交流,探究遗产地的过去、现在、未来。
此外,还有《还有诗和远方》通过对浙江人文风光的探索,在文旅融合综艺的形式下服务于当地文博、文旅产业复兴。《登场了,敦煌》通过综艺的娱乐化形式推广敦煌文化,将敦煌文化带入大众视野。 
文化类节目融入文旅元素不仅为拍摄地聚集人气,也为当地文旅产业带来更多可能性。而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这一类综艺在未来或将获得更多资源支持,迎来数量和人气的双增长。
“文化+文创”,长尾效应撬动更大的市场  
在泛娱乐环境下,文化类节目的成功突围,长盛不衰既折射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优质文化内容的需求,更是传统文化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径之一。
以《国家宝藏》和《上新了!故宫》《文学的日常》《登场了!敦煌》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在定位、内容设置、资源整合、营销等方面做出了创新,通过新形式、新方法,展现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打造自身综艺品牌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等其他产业的品牌构建。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系列文创产品正式登陆天猫旗舰店,这一次“华丽跨界”给消费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比如从《衣尚中国》勾勒传统纹饰的环保布袋到“万米深潜”主题笔记本,此次总台文创上线的产品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与总台精品栏目的优质内容定格于方寸之间,融入于生活场景。 
据悉,在文创产品的打造中,优质IP是发展内核。依托《中国诗词大会》《衣尚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原创节目,总台文创正在与多家合作伙伴联合,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创产品。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品牌化的发展过程正是不断推出相关产品、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过程,借助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从无形的品牌符号向有形的产品符号延伸,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是文化类节目向品牌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文化类节目的火热已经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传统文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潜力无限,但我们更需要坚守文化传承的理念,选择优质的文化资源结合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开发。 
注:部分图文资料来源媒体报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