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民炒基”到比特币暴涨,人们对于金融行业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了。
甚至,基金经理“张坤”被连续捧上微博热搜,网民直呼“张坤火过蔡徐坤”,购买金融产品俨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钱近、起始薪资高、铁饭碗,这三个黄金钩子让金融行业成为无数青年人职业目标。
与此相呼应的,是学生们报考金融专业的热情。不论是高考还是出国留学,金融专业向来是大家的首选。
智联招聘&全球化智库(CCG)最新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金融业以9.5%的高票成为海归就业的主要选择。换算下来,每10个留学归国者,就有1个进了金融行业。
与入口处的热切与拥挤不同,从业18年,从证券公司到国有大行、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有过一线和管理经验的邹杨(化名),对金融业的理解始终是冷静与理性的。站得越高,看得越深远。
薪资回报,金融仍是大热行业。
2000年,邹杨从南方证券得到第一份工作月薪8000元。没有对比则没有伤害,同一年,邹杨的同学,留在一所老牌名校从教,月薪800元。
2020年,北京有项关于行业薪资的调查显示,以信托为首的金融业平均月薪为1.76万,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网络游戏(1.54万)和互联网/电子商务(1.42万)。
然而认真谈人生回报,金融专业真的是青年学生最好的选择吗?
邹杨提醒我们,现在看金融行业,不能光看高端人才的薪资居高不下,也要看到平均回报率不断降低的现实——一个国有大行的交易员(中层级别)年薪可能达150万,但一个银行柜面人员收入,税后可能只有5-6千。
一个更为严峻的趋势是,从基层走向高端,金融行业这条路可能越来越难出头。金融体系越成熟,岗位越细分,留给从业者的空间便越小。
这才是未来从业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文是“爸爸真棒”特别策划的“走进职场”系列的第三篇,上两期,我们分别走进了医学院生物科学家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金融是什么?三个关于钱的问题;
第二部分,一个人的金融史:巅峰阶段今何在;
第三部分,金融能力:什么人能成为金融高端人才。
01 。
金融是什么?
三个关于钱的问题
简单地说,金融是一门关于钱的博弈。
从A点到达B点,钱是移动的棋子,金融人是棋手,弈棋规则是“永不亏钱”——这四个字据说是沃伦·巴菲特对行业影响至深的名言。
但这盘棋又至为复杂。数不胜数的金融产品,交错成眼花缭乱的棋路,成功的棋手第一要遵守规则,不仅是遵守金融运作的规则,更是要接受法律监管;第二是找到效益最佳的路径——实现增值,永不亏钱。
邹杨的描述则更专业。在采访中,他将金融的本质归纳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聚集钱
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社会的资金;
 第二个问题,增值钱
如何将资金投入实体,形成资产;
第三个问题,寻找产品
如何在资金和资产之间形成链接。
在第一个问题中,银行是一个最容易理解的实体。百万、千万人存钱,个人财富的涓滴在银行中汇聚成巨流。
除了银行这种形态,还有两种组织资金的形态,即公募基金与保险。
公募基金指的是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以证券为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保险不必过多阐释,在邹杨看来,保险的本质实际上是对风险的众筹。
社会资金汇合成巨流,然后拿它们做什么?
金融的第二个问题,便是要将钱投入到商业实体中去,为实体提供信用和流动性。
通俗来说,这是一个钱生钱的选择过程,这一过程最易造神,从巴菲特到索罗斯,华尔街总是不缺个人英雄的角色,而这些人也往往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金融梦想的投射。
但邹杨觉得这里特别要有个去魅式的提醒:今天的金融领域没有个人英雄,只有更优化的系统。将资金投入实体、风险管控,都是按照某种逻辑、组建体系化的流程去完成的,靠的是团队协作,而非个人。
让巴菲特成神的是背后的团队,巴菲特作出的决定,背后也是体系与逻辑。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一些金融机构,运作方式无外乎体系与逻辑。
今天的金融行业,早已成为一个庞大机器,不能说完全没有灵魂人物,但90%的概率,是成为这个庞大机器中的螺丝钉。有志于进入金融行业的学生,首先要有清醒认知。
金融的第三个本质问题,是前两者问题间的链接与实现方式。
“你一方面组织、动员了资金,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资产,你通过什么样比较好的方式,将两者有效地连接起来?这就要谈到投行的形态,谈到产品的输出。”
邹杨举了很多例子,一些市面上可见的产品行为,比如银行吸收存款的方式,各种理财组合;投行的承销方式,发行债券、股票等等,它都是在回答这个‘链接’问题。
这个链接行为就是风险的识别和定价的过程,为什么有一些产品它的回报很高,比如百分之十几,有一些产品的回报很低,比如存款它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因为它对应风险的定价是不一样的,存款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你回报就很低,有一些回报很高,百分之十几、二十几,它也有可能血本无归。 
产品的形态不同,有可能体现在债券,也有可能体现的是股权,也有可能是混合型的,也有可能是叠加的,也有可能是延伸产品的,但任何的产品形态无外乎就是对风险的定价。”
钱+产品+更多钱,这组链条既是金融的逻辑,也构成了金融的不同链条。
△《大空头》电影截图
02 。
一个人的金融史:
巅峰阶段今何在?
邹杨的职业生涯伴随着中国金融行业成熟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以国外体系做参照,那么中国金融行业这二三十年来走过的路,有点类似二战结束后的美国。
经过1927-1933年经济大萧条,直到二战结束,美国社会进入一个建立标准、万物待新的阶段,这时候社会有一种比较开放的胸襟,它对各方面宏观经济体系的管控也不那么严苛。
那时候,整个社会的年轻人,都有机会走上精英岗位,尤以二战复员老兵为典型,政府资助他们读书、进大学,全面走入社会。
他们中很多人进了华尔街,现在华尔街的绝大多数高管,都是那个时候带出来的。
中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进入一种相类似的背景。那一阶段仍有机会出现灵魂人物、个人英雄和无数传奇故事,只不是其中的很多故事,在今天已如泡沫般消散了。
△股民“神剧”《大时代》
而邹杨入行的2000年,金融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规范的时期,进入了牌照化、强监管的阶段。
👉2000-2004年,证券公司项目经理的宏观视野
从2000年-2004年,邹杨从项目经理做到高级经理,从具体事务走向管理岗位。他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企业上市。
“我们要把一个非常小的企业培育成一个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然后它再去募集股票,通过发行股票去募集资金。”邹杨说。
这份工作的“高光”之处是宏观视野。帮助一个小企业上市,邹杨有机会见识某个行业的全局,他不仅要了解一个独立企业的运作方式,还需要了解这个企业所处的位置,上游、下游以及在整个行业中的“卡位”。
除此之外,他们要将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翻译成资本市场和投资人能够接受的语言。
“投行有一种职业的快乐,仿佛我是做一件大事的操盘手,各种中介机构、企业、监管部门、投资者,他都是围绕你来转的。”邹杨说,不言而喻,压力也很大。
邹杨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事,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伪善的人,真诚的人,算得很精的人,也有可能遇到很大度的人。当各种人同时出现在一个项目里时,对一个人的操盘能力要求很高,但完成一件事的兴奋感也很强大。
这是邹杨的第一份工作。
👉2004-2007年,在银行托管部门悟出大道至简
2004年,邹杨的第二份工作,是进入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的托管部。和存贷这样的核心业务相比,托管、结算都是银行的中间业务。邹杨的工作职责,是为各种基金提供托管服务。
如果说上一份工作是操盘全局,那么托管就是在一个点上精耕细作,“而且是在一个很小的点上”,邹杨说。
所谓基金托管,就是银行作为第三方,对基金的财产进行安全保管。资金所有者、基金公司、银行托管部,构成了公募基金的三方,三权分立。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结构,稳定到什么程度?其实并没有个体去主导事情的余地。邹杨的工作,一下子变得非常单调。
开始时肯定是感觉工作的条条框框将人紧紧束缚在岗位之中,但时间长了,邹杨开始体味到金融某种本质的妙处:“你恰恰能发现金融做到最后,一种大繁至简的快感”。
所有对风险的定价,所有系统与系统、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人与人的关系,最后都聚焦在一个点上,那就是资金的流转,所有金融行为最后都会归结到钱。
邹杨在那个位置上工作了3年,“资金的走向,获利方式——哪一方做了多大贡献,你能把它摸的门清”。这种快感,其实是种研究式的快乐。
👉2007-2013年,在“窗口”部门形成的跨界能力
邹杨做得最长的一份工作,是2007-2013年这6年,还是在银行,做金融机构业务。这份工作跟托管有很大的相关性,它的接触范围,从公募基金扩大到银行、证券和保险。
和资金托管相比,第三份工作的视野,有了很多丰富性,让邹杨能以自己所在银行为原点,看到其他金融机构如何与银行发生业务往来与交易。
其实,金融做到最后,是通过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通过一种流程,自发产生很强的凝聚效应。而在这个流程中,人的工作相当于坐在窗口的分发员,他接到需求,比如来自另一家银行的拆借往来要求,就得有一个人对接,然后分发到其他相应的处理部门。
这项工作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集成。它要求在这个岗位上的人,第一了解自己银行业务的全局,第二面对不同,能够了解对方机构的需求。
这对人的要求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全都懂”,但邹杨却从中感觉出一种危机感,一旦下沉到很多专业层面,他感觉自己都不专业。
职业细分到最后的一个必然结果,会导致在一个位置上的螺丝钉,很难理解隔壁螺丝钉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就是一种异化的状态,一旦人安于这种状态——只了解自己工作的狭窄域面,竞争力其实很容易被“迭代”掉。
跨界思考能力和全局理解能力,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是让人跳出螺丝钉的窠臼,避免异化的核心能力。
👉2013-2015年,互联网金融井喷期
从传统金融体系往前一步,2013年,邹杨进入一家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做产品经理。
2013年之所以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不是因为互联网金融从这一年开始,而是因为在这一年大爆发。在这一年里,除了邹杨供职公司外,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在线理财产品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普通大众手中的生钱“小游戏”。
邹杨见识到一个很大的平台,一种传统银行很难企及的融资力量。
数字也许能更直观地说明问题:
以邹杨曾就任的某国有大行为例,2010年前后全行开卡用户大约是6000多万,其中资产额在5-6万以上的用户大概是400万户,资产额在50万以上的客户大概只有37万,而资产额在500万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大概只有0.25万;
而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在短短2年的精耕细作之后,注册用户达18万,然而再看客户结构,资产额在5万以上的用户占了9成,平均资产额在50万以上的用户占了7成,资产额在一千万以上的占了5成。(注:较高资产额额度会在较低额度中重复计算)。
互联网组织动员社会资金的能力可见一斑,在最初几年,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
金融是一套关于金钱流转与增值的专业体系,但归根到底,是人和人的交易。
产品经理很多时候如同一个迷宫中的导游,一方面,他知道每一条路通向哪里,另一方面,他知道不同游客的心理预期,收益与安全,不同权重需要完全不同的产品配比。
2015年,邹杨离开互联网金融工司。很快,这一领域也爆发了一些问题。
然而金融每一次发展,几乎都遵从类似规律。当一种金融体系变得僵化,一种从内部发展起来的动能就会突破僵局,创新形式层出不穷,这时候资本的力量就会疯长,当问题出现,监管产生,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金融压抑……金融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就是两种力量不断博弈的过程。
对真正了解金融、喜欢金融的学生来说,无论何时这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但对于希望找个金饭碗的学生,有两个事实须要注意:
第一,金融行业总体来说,体系越来越成熟,工作越来越流程化,大部分工作从智力密集型转变为劳动密集型,学生要有心理准备;
第二,这一行总体回报率(工资)仍然偏高,但平均回报率在不断降低,也就是说,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基础岗位,工资和其他行业持平;
金融行业走到巅峰其实很不容易,大约只有10%的人能做到出类拔萃,更多人泯于体系之中。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就来谈谈,什么人能成为金融领域的前10%?
03 。
金融能力:
金融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想进入金融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在邹杨看来,金融是个实操行业,金融的常规工作,“一个高中生花半年时间学习,可能也就掌握了”,但要想在这一行走得高、走得远,得和一个人的个性或软实力有深度链接。
这些软实力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则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能力:
  • 目标管理能力
“美国华尔街的很多高管都是军校出来的,为什么?第一是因为这样的人有很强的目标管理能力。
其实我觉得不仅仅是金融,各行各业都是这样,都是要确立一个目标,然后去调动和组织资源,排除万难成功的,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 强大的执行力
“军校典型的特征就是只有目标,不问条件,其实做工作也是这样,包括金融,真正做的比较出色的行业人才就需要这样强大的执行力。”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软实力:
  • 学习能力
金融行业的颠覆性是很大的,一个人必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金融背后所对应的是实体,实体的商业形态和盈利模式总是处于推陈出新的变化中,这些和你是否科班出身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对于新事物、跨界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不是说学习知识,而是深度感知社会需求的能力。
一个可以佐证的趋势是,最近几年的金融行业招新,越来越倾向于跨专业吸纳人才。
  • 情商
前面讲过很多,金融行业做到最后,是管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无论是对风险的辨识,还是对客户需求的管理,都需要情商和高感知力。
邹杨刚入行的时候,有次参加国际投行从业者的培训,一位讲师对情商的定义,他至今记忆犹新:
什么是情商?就是觉察自己和他人情绪,然后控制自己情绪,利用对方情绪,达成目标的能力。
这种定义看似挺腹黑的,但个中意味还是挺值得玩味的。
  • 好奇心
“我觉得好奇心是金融行业给从业人员的最大恩赐”,邹杨说。
金融行业接触的永远都是新的东西,对接的是社会百态。你对接不同的人,对接不同的需求,你就会非常感兴趣各种存在逻辑是如何安身立命的。你把这个东西摸清了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精彩。
如果没有对全局的好奇心,对一个岗位上下游知识的好奇心,金融不仅很枯燥,而且将人泯于繁琐的工作中。
  • 良心
金融是一个离钱很近的行业,位置越高,某种程度上说,诱惑就会出现。在邹杨看来,金融从业者要遵从良心,与其说是对道德有标准,不如说,得有恐惧的本能——那种基于生存的最基本恐惧感能阻止乱来。
△《监守自盗》电影截图
最后,我们还和邹杨聊了聊越来越多海归进入金融行业这件事。
在邹杨看来,去美国学金融仍有意义。在高端领域,比如建模、比如确立一种结构,中国缺高端金融人才,就量化工具模型方面,中国最近十年内都难以赶超美国。
但中国的独特优势,在于大数据背后的用户场景,这是庞大的人口级数累计出来的一个东西,是在特定市场环境、带着特定逻辑自发生长出来的,并且走到今天,中国的金融其实已经非常发达了,在解决实体的流动性和现有需求能力上非常强,这一点即使美国金融机构也赶不上。所以在海外深造,回国工作,对中国学生来说的确是个好选择。
最后以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结尾:
“有些时候,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向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失去信心。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做的事情令我无比钟爱。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对于工作是如此,对于你的爱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
本期福利
经济金融相关专业的申请如何准备?
👇👇添加小助手微信,听听被牛津大学文科王牌专业“政治经济哲学”录取的Charlie学长如何备考。
你还“在看”吗?
有细心的朋友发现,微信推送现在不按时间排序了。如果大家还希望和从前一样,每天准时和“爸爸真棒”见面,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在下面点个“在看”;
第二步:按下面方法给我们星标,成为我们的“常读用户”,就能每天第一时间看到“爸爸真棒”的文章了。你的喜欢对我们很重要期待再次按时见面

别忘记点赞和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