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月份,应否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注重“阳刚之气”培养的话题,曾激起热烈讨论。而上周的牛年春晚,在小品《每逢佳节被催婚》中,男性的外貌与身材也被对比检视:节目中性格温和、貌不出众的龙龙被形容为“气囊”,被女方父母无情地进行外貌羞辱与身材羞辱。
当男性不符合所谓的“阳刚之气”时,也会成为被贬损、被攻击、被羞辱的对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性别歧视仅仅是对女性的歧视吗?在“厌女文化”的影响下,男性也在付出代价吗?
今天和你分享的文章解答了这些问题,文章整理自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共同发起人冯媛2021年1月30日在“传一沙龙”第16期上的主题分享。
在文中,冯媛指出,“厌女文化”的本质是“厌女”“惧女”“慕女”的三位一体,是男性中心主义文化的表现。此种文化不但使女性作为群体和个体都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压抑,而且也使男性付出代价。这种代价的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在“厌女文化”影响下的男性难以和别人,特别是和女性建立一种安全、彼此接纳、兼容、共存、平等、健康的亲密关系。
此外,冯媛提出,讨论“厌女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性别议题,不是为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制造“厌男文化”,制造“性别对立”,而是要呼吁讨论者在自我反思、自我觉察的基础之上,采取创造性的行动,参与促进日常生活中人们思维与言行方式的积极转变,进而推动性别关系平等健康的系统性社会变革。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网络的厌女文化”,为什么要加入“网络”这个限制词,因为网络的言论环境相对多元,它不像媒体或者一般言论空间有比较多的规范和审查(包括自我审查),网络是一个各种观点都可以发布的地方,因此“厌女文化”可能在网络上体现比较多、声音比较大。
“厌女”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
我所在的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主要是关注性别暴力,我们有一个热线,号码是15117905157,这是一个全年无休的热线,随时为有需要的人服务。
我们为什么会关注“厌女现象”呢?因为“厌女现象”和性别暴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网络“厌女文化”背后的社会性别议题其实很多,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够逐一和大家分享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如何认识“厌女”。
“厌女”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现象,在男性中心主义思维影响的社会中,“厌女”和针对女性性别的其他问题是一样的。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已经完全实现了性别平等,所以男性中心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地方多多少少都有体现,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厌女”,主要包括对女性的一种贬抑、一种排斥和一种憎恨、仇视
它有很多不同的体现,显而易见的憎恶之外,还有比如说把女性、把跟女性有关的事情琐碎化,就是把女性看得非常微小,像细枝末节一样不重要。另外一点,是把女性外在化,认为女性不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平等的人,而只是一个很表面化的个体,是外在于例如家庭的个体。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很多语言习惯中看出来,比如说女性家是“外家”,女儿是“外人”等等,这都是“厌女文化”一些比较曲折但具体的体现。还有一个表述就是异己化不把女性当成自己人、甚至当成同类的一种状态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概括的。
其实“厌女文化”还和另外一种现象相关——“惧女(或恐女)”,就是对女性恐惧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女性的力量
女性是很有力量的,女性作为同样的人,除了有和男性一样的能力力量外,生理性别还让女性拥有可以怀孕、分娩、分泌母乳等一些额外的生理特征,这就让女性有了不同于男性的另外一些力量,再加上社会性别文化,女性的这些力量往往就被赋予了其他的含义,比如把女性力量看成超自然的,对它妖魔化、敌对化等等。这种害怕女性的力量,在一些地方会演变成例如男女隔离、针对女性的忌讳等等行为,这也是男性中心社会中对女性非常普遍的一种态度,甚至也有人说,“厌女”的实质其实是害怕女性、恐惧女性。
此外,在对女性的态度上,除了“厌女”外,还有一种现象是“慕女(或拜女)”,其表现为对女性的神圣化,仰慕、倾慕、膜拜,包括神话女性、崇拜女性、把女性圣母化等等,凡此种种,也是把女性对象化,当作客体去看待。
可见,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态度不是只有单一的表现,而是“有打有拉”,且这些复合的态度并不截然矛盾,无论是“厌女”还是“恐女”、“慕女”等,在现实中是互相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状态,因此,在这些合二为一、三位一体或者多位一体的文化下面,对女性的态度既包括厌恶也有崇拜,同时也有恐惧、憎恨等等,种种情绪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女性在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的位置
“厌女”背后:男女都是受害者
在这样一种男性中心主义情况下,“厌女文化”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结果之一,是女性作为群体和作为个体的自我厌弃,自我贬抑。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女性看不起自己。同时,在“厌女文化”影响下,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会分化,分化成什么呢?分化成好女人和坏女人,比如所谓的圣母和荡妇(贱人)这两种。
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人立体的、多方位的人,但是在这种男性中心主义建构下的“厌女文化”当中,一些女性或者女性特征被神圣化,同时,又有另一些女性或者女性特征被贬低甚至侮辱,所以,女性个体在这样的文化中,或者被单一化,或者被割裂,失去了有机统一的自我
结果之二,受到“厌女文化”影响的不仅是女性,男性也在付出代价
作为个人而言,男性的自身健康和发展会受害于“有毒的男性气概”,这句话怎么理解?举个例子,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小男孩碰到伤心事或者摔倒了,大家都会说“男子汉不能哭”,男性成年人更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性这些情绪压抑和对感性情绪的不接纳,会对男性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后果,导致一些疾病或形成一些致病因素。
我们知道,目前人类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短,同样在大多数文化下,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这背后都有相应的原因,比如男性不接纳自己的某一些情况,包括没有成为社会认可的“成功男人”,或者缺乏所谓的“男性气概”等。
我们为什么叫这为“有毒的男性气概”呢?当然,男性气概当中有一些是我们能感觉到和欣赏接纳的,比如说勇敢,比如说坚毅,比如说心胸开阔等等。但我们知道,无论是“男性气概”还是“女性气概”,都不只属于生理男性或者生理女性,而其实属于所有人但是社会性别之所以叫社会性别,正因为它把一些特质分配给了男性,一些特质分配给了女性,男性身上有“男性气概”,某种程度上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你不能全都是“男性气概”,而且不能过分,如果过分发展到极致,就会变成“有毒的男性气概”,包括进攻性,包括占有欲、控制欲、掠夺性等等,这会造成男性在社会上或者亲密关系当中的自身膨胀和对他人权利的无视,而且常常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在无视别人的权利、侵犯别人的权利,还只觉得这是自己在做男性该做的事情。
调查发现,很多男性都在生活中实施过暴力,包括家庭暴力,包括性侵等等,这些行为背后有一个动力就来源于他没觉得那是错事,而是觉得男人就可以这样做,这是他们实施家庭暴力、实施性暴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或者是内在机制。所以可以看到,男性的个人健康和发展等会受害于进攻性、掠夺性都是男性气概这样的想法里。
此外,还有支配性,有些男性不认为人跟人有平等的权利,而是谁厉害谁就是老大等。
男性的个人发展受害于这种“有毒的男性气概”,还包括很多男性在选择学习专业、工作领域、工作成就上都认为自己不能低于他人,尤其是不能低于女性,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会牺牲自身的健康和个人的潜力兴趣,从而无法自在的发展。
同理,在“厌女文化”影响下的男性难以和别人,特别是和女性建立一种安全、彼此接纳、兼容、共存、平等、健康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既包括性方面的亲密关系,也包括情感方面的亲密关系,还包括亲子关系,包括父母子女之间、隔代人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等。
“厌女文化”对群体和社会会造成持久的等级制、不平等、控制和压迫的社会结构、社会系统,以及这种社会当中的错误的性别关系。
综合可见,“厌女”不只是简单的看不起女性、排斥女性、甚至仇视女性的言论,它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以男性中心主义为主的社会结构的一个基础。这里包括经济、文化、军事、甚至科学。
经济为例,大家都知道 GDP是指国民生产总值,但是什么是生产呢?通常是指男性从事的社会劳动,而一些女性从事的生产劳动则不计入其内,比如女性照料家庭的劳动就没有被纳入GDP;再说科学,我们通常会认为科学是客观的,是我们对自然、对人生、对生命的认知,但这个认知是谁做的?是人做的,是人做的就必然带着人的视角。比如全世界都在研发疫苗,疫苗研发过程中要有很多人去作志愿者参加测试,但大家是否注意到,疫苗在研发过程中有没有吸纳相当数量的女性受试者,有没有对受试者的数据进行分性别分析?以及没有包括怀孕女性,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女性的生理构造比较复杂,包括月经周期等会增加女性生理上的不可控因素。在医学中,常常会有意无意的没有分性别数据,不把女性经验完全考虑进来,有时是为了省事,有时是为了快捷,不管是什么目的,但结果常常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说,男性中心文化是目前整个社会的基础,而不仅仅是个人和群体性的言行模式的基础,我们只有站在这个角度来认识这种三位一体或者多位一体的男性中心主义,才有可能跳出简单的、仅仅从语言体现的局限来看待问题
自我觉察
并营造小环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讨论“厌女现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不可以杜绝“厌女现象”?
如果可以把认识“厌女现象”作为讨论的目的,我们首先要清理我们自身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
比如,我们每个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一些微妙的“厌女的现象”?举个间接的例子,女性们有没有在遇到某些不管是体力上的、或是技术上的困难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想找个男的帮忙?可事实上,有些事情并不只是男人的事情,我们需要找别人帮忙时,这个“别人”不一定非是男人。
再有,我们在评论一些事情的时候,会不会把男性和女性分开谈?比如有参与者分享的,人们在路上看到有个车没开好,就说这肯定是个“女司机”,如果一看果然是个女司机,就觉得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一看那个人不是女司机,就会说“他怎么像个女的似的”。还有包括我们平时在谈论很多话题的时候,会不会不自觉的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而不会说妈妈爸爸、奶奶爷爷?等等。
我们要杜绝“厌女现象”,首先要对自己加强一些审视。
基于此,我们认识“厌女现象”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目的设定为建设一个平等、健康的社会文化,并争取更多人的理解支持?如果是这样的目的,我们就要在网络空间和私下的社会交往中,不光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且要当一个环境的促进者、倡导者。我们可以积极地写文章、做演出、画画,去扩大这种共识,让更多人可以懂、可以明白、可以接受,从而变成我们的同路人。
就目的而言,我还想说另外一点,就是我们不必把改变有顽固“厌女心态”的人作为目标。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第一,我们知道“厌女文化”是根深蒂固,如同刚才所说,全世界至今没有哪个国家完全实现了性别平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改变思想顽固的人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没法耗费多精力和能力;其次,我们也要承认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我们没有权利当审判官,觉得自己的观点就是唯一正确的、别人的观点没有存在的理由;再次,照顾我们自己的感受。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网上为此吵架,可吵完之后呢,好象虽然觉得呼出一口恶气比较爽外,但同时往往会有一种很郁闷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以对自己更加友好的方式来设定目标,这样才能更加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今天我只是归纳了一些观点,我们要采用变革性的思维方式去进行社会性别视角的批判性思考,用这种批判的审视,让自己建立起一种警觉,建立起一种新的习惯,不能让自己本身去继续我们反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包括以其自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意味着我们自己跳入了我们反对的逻辑。
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另外一个解决办法是寻找建设性的方式
我们当然要批判,要挑战,质疑现有的带有“厌女倾向”的性别规范、角色分工等,但我们批判、质疑,挑战之后,我们以什么新的东西替代呢?所以我们期待的是新东西,而不是以同样的逻辑来改变它,就像有人对所谓女权的一个误解,说你们谈女权是因为你们要压迫男性当然这是极大的误解,但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注意,当我们看见那些“厌女”的语言、行动后,我们不能只是把它一批了事,我们要提出更多有创意的想法来替代它,要有替代性的方案,建设性的发言也等于是在传播一种替代性的方案
举个例子,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人冠用父姓,这里面就传承了一种男性中心的内容。有人会说,那我们就跟母姓吧,从公平的角度来说,母亲10月份怀胎很辛苦,这是一种对母亲的感恩,在这样一些理由之下,我们可以合理化跟母姓。但在长期随父姓的传统下,如果要进行姓氏改革,除了跟母姓,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案呢?比如家里如果有两个孩子,是否可以一个随妈妈姓一个随爸爸的姓,还有是否可以用抓阄等随机的方式决定随谁的姓等等。当然也有更个别的情况:既不用爸爸的姓也不用妈妈的姓,干脆不要姓,不过现实情况是你去上户口到派出所可能会有一定难度,这又反映出一个问题:整个国家机器其实也是在以一种男性中心的方式在运作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很多制度都是这样。一位妈妈去给孩子办出生证的时候,必须要孩子爸爸写同意,这意味着如果妈妈想让孩子跟妈妈的姓,还需要爸爸同意,但如果孩子跟爸爸的姓就不需问任何问题等等。
建设性需要我们的思考有创造性,不能落入常规俗套,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要跳出这样一些习惯的框框来解决问题。
对于习惯性的框框,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男性有多个性伴侣,而他的女性伴则只有他这一个,有人就会觉得这位女性“亏了”,诸如此类。类似于这种“亏不亏”的言论就不是一个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要用更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语言来表达我们所理解的伴侣关系和身体的权利,而不是落入以“斤斤计较”的思路
很多时候我们既要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厌女现象”,还有同时看到系统性的制度对于这种“厌女文化”的确认、肯定和巩固延续,要看到这两种之间的关联。我们既要从我们自己个人、我们个人的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开始,同时注意需要系统性的变化。让人欣喜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实践。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讲到一个妈妈在为新生儿随母姓办出生证时的种种不顺,和工作人员的对话,回家后,这位妈妈就和她10岁的女儿做了一些讨论,女儿听完问妈妈:你是不是觉得这些对女性太不公平了?作为一个女性是不是太难了?妈妈说是。女儿就说:你是不是想改变这些?这位妈妈说我可能没时间。女儿听完又说:要不然你就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写出来,发表出来。或许别人看了可以做什么去改变。
我觉得10岁女孩的这番话,非常让人鼓舞,这就是一种把日常生活和系统性变革结合在一起的做法
这个例子是从小处看,如果往大处看,我们仍然要注意不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比如女权主义提倡平等,这个平等是共赢、多赢,而不是“零和游戏”,不是那种“你死我活的游戏”。我们只有用双赢、多赢的观念,才能克服以其自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的逻辑陷阱。
另外,我们应该对事不对人。为什么要对事不对人?因为有“厌女观念”的人比比皆是,包括我们自己都免不了有一些“厌女”类习惯的存留,所以,如果针对人,我们找不到一个完完全全免疫的人,我们不可能反对所有的人,因此,我们要对事,我们反对的是男性中心主义、男性霸权,而不是反对男人、反对有这样思想的人
此外,一定要避免双重标准,即我们反对男性的“厌女”,同样,我们也不能“厌男”,我们应该两不相厌地平等相处。一个性别不比另一个性别更高贵,正如地球上,一个物种也不比另一个物种更高贵,我们都要平等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更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

/ 注:文章转载自爱德传一基金(ID:Chuanyi_2015),由“传一沙龙”志愿者黄英男根据活动速记稿整理而成,并经活动嘉宾冯媛审定,如需授权请联系原出处。
- 公益同人共建共享的思想交流平台 -
 图源自网络
 排版:鱼香
最新课程
怎样让下一代包容多元观点,学会独立思考?

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并且与阅读、写作结合,开设了儿童思辨读写在线直播课。希望帮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成长为独立思考、能够理性交流的人
限时拼团折扣中,扫描图中二维码立享!👇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留言互动
不错过理性的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