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继续过着窝家的一天。
寒假行将结束,娃都在认真赶作业。
双胞胎妹妹在做关于气象学家赵九章的研究性学习。我之前做相关阅读就觉得赵九章的命运太悲惨,舅舅是戴季陶,居然决定留在大陆,最后从容赴死。
记得公众号“山河小岁月”写过好几位类似命运的人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梁思成后妻林洙的第一任丈夫程应铨的故事。
--
汪曾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也写到赵九章:
“西南联大的理工学院的教授兼能文事——对文艺有兴趣,而且修养极高的,不乏其人。华罗庚先生善写散曲体的诗,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次我在一家裱画店里看到一幅不大的银红蜡笺的单条,写的是极其秀雅流丽的文徵明体的小楷。我当时就被吸引住了,走进去看了半天,一边感叹:现在能写这种文徵明体的小字的人,不多了。看了看落款,却是:赵九章!赵九章是地球物理专家,后来是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所长。真没想到,他还如此精于书法!”
--
在日常生活中能写文征明体的小楷,很感人了。
因为娃的寒假作业都要求手写、手绘,我想到就心疼开学要批阅作业的老师们,读手写体文章实在不是一种享受啊。难怪前几天买的《儿童研究方法100条》里面配图的许多老师都头发稀疏,都是被各种批改作业给折磨的吧?尤其现在小学老师还极其敬业,寒假也要每日在群里打卡各种作业,没有及时打开还会被夺命追魂call,实在是敬业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我想起小时候的往事,小时候我的作业似乎颇受到老师器重,某次要求展览作业,老师特地让我上午半天课别上了,让我在老师办公室专心把一本钢笔书法练字本写满。可见我那个时候在同年龄孩子中的临摹能力算是出类拔萃的。可惜我并没有融会贯通,临摹归临摹,写字归写字,日常写字还是随性得很,没有形成固定的体,尤其心急的时候,字更加糊成了一团,脑子永远比笔快,幸好日后有了电脑打字救我。这大概就像有些人学跳舞,跳舞过程中还挺像样,可惜跳完一曲,音乐一停,立刻身体坍塌下来,彻底松垮溃退;而有些人就能永远保持天鹅颈体态。我的写字功力大概就属于前者。
还想起马英九每年春节前都要给民众赠送手写春联,而且日常往来应对的信件,往往都是用毛笔手写,实在是很有古代文人之风了。他曾经说父亲对他的期许是成为一名“士”,可惜“士”不是“君”。
==
《儿童研究方法100条》,这两天反复读了好几遍。
感觉有了方法论支撑,一个项目立刻可以变得高大上许多。
居然请到朱赢椿做装帧设计,也是很感人了!
==
为了娃的数学学习,还开始阅读各种数学思维方法论书籍。居然发现有一套六本,和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春秋两学期配套的数学思维书。
刚好有位朋友一直在幼儿园工作,于是向他请教相关问题,他发给我好几篇文章,都是他们幼儿园自己开发的案例。
越看越觉得,幼儿园老师超牛超伟大。
即使看了这些书,仍然感到,要从小培养数学思维这件事,还是知易行难,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娃。
游戏化教学,也是知易行难,设计出来某个游戏化教学方案,也不知道你遇到的娃吃不吃这一套。
我有一位朋友,分享过他的成长故事,他妈妈在他两岁时候就教他玩24点游戏,后来他数学竞赛保送北大,但是也没有特别热爱数学。像陶哲轩或者尹希那样的天才,毕竟是少数。
==
每个娃都不同,所以最后也只是充分了解了每个娃的不同,然后臣服于娃天生的个性吧。
围观各种文章之中,还被安利了《苏霍姆林斯基全集》,打算找来拜读。这位前苏联教育家,所有文章都在指导如何培养一个高尚正直的阳光少年,又红又专。如何当一个小学老师,如何当一个小学校长,以及如何当幼儿园老师。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幼儿园老师真是关键。选择成为幼儿园园长真是有智慧。
==
朋友给我推荐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优酷出品,6集纪录片,每集是一个不同的国家。
还顺便围观了BBC纪录片《中式教育》。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2015)
导演: BBC
编剧: BBC
类型: 纪录片
官方网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6565z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15-08-04(英国)
集数: 3
单集片长: 60分钟
又名: 中国老师决战英格兰(港) / 翻转教室-中英教育PK(台) / 中国老师在英国 /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体验中式教学 / 中国式教学
IMDb链接: tt497951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581040/
我感觉这部纪录片中的中式教育被妖魔化了,我小学和中学都有很多时间看课外书啊,超多时间看课外书的,当然也做练习,可是都是自己掌握时间,并没有被集体留下晚自习。我从小到大最大的痛苦从来不是学习,而是被家长精神虐待。
BBC纪录片中的娃,一直在反抗认真学习。
但是,《他乡的童年》中讲美国教育的那一集,就在讲低收入家庭只能抽签决定是否能够进入charter school或者KIPP school,没抽中签的都在痛哭,因为担心孩子没有得到足够强度的数理化训练,考不上大学。而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体系中保护教师的程度,简直令人羡慕,老师如果要被解雇,进入仲裁系统,至少可以不用干任何事全薪游荡个三五年。
==
另外,要做到因材施教,真的得足够了解每个个体人类的不同思维。这大概率就是得靠翻转课堂和小班教学。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讲课,或者在家里提前通过视频学习,课堂上主要由老师答疑。
娃爱不爱提问,就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关键了。
而这就是一对多的小班教学的好处了,一对四或者一对六,娃有个竞争,也许就能够被激发积极性,不过也可能就一直有人代劳,或者更加不好意思出风头。
我看到现在好些线上教学,都流行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摊平拉低学费,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所以美国流行那种家庭式幼儿园,允许带自己的娃,并且捎带收几个学生,也是挺好的一种模式。
==
另一位娃研究地质学家李四光,石油工业是万物之源,刚好最近美国德州大断电,可以对比写一下两国各自的能源结构以及电网模式。美国有东部电网、西部电网和德州电网。
另一方面,盖茨刚出了新书: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The Solutions We Have and the Breakthroughs We Need>
刚好也是特别切题,又是能源结构,碳中和,又是避免极端气候,刚好结合最近德州寒潮大停电的时事,以及去年夏天中国南方洪灾炸坝的时事。
盖茨去年因为推广疫苗被许多群众骂了一年,今年还出版新书,继续逆流前进,特别感人了。
==

我小时候还真没有这么考验过家长,小学时候也做过研究性学习,记得当时就是去邮政局门口的邮票摊子流连了一下午,和同组小伙伴们合影一张,回家写了一篇作文,就算完成了集邮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我现在还能找着照片。
==

每当要激发娃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时候,我就特别惭愧,觉得我怎么不自己冲上去干呢?可是大学都要求35岁以下,咋办?
今日其实还偷闲翻阅了马未都的《小文65》,摘录几则感触颇深的片段:
短长都罢,要活得明白
我是一个对各类事物都感兴趣的人,十分愿意思考其规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家熟知的文物收藏不过是我的业余爱好。早年喜欢过文学,错以为文学是一生的事业,后来发现人生有许多事情比文学还绚烂多彩,就势利地离文学远去了。走进文物领域,深知此处积淀之厚,非一世之功不可攻入,故兴趣盎然。世上凡能成事的人都要保持这种兴奋,持之以恒。王安石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写这套丛书时我已53岁了,可以说集前半生的经验,做一个总结。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我的出生是起点,现在算是一站,下半生决没有等长的时间了。所以古人常常发出哀叹——人生苦短。
其实短长都罢,关键是要活得明白。这套小书理应叫《明白集》。
是为序。
马未都
戊子冬日
——本文原为《马未都说》自序
==
偷得浮生半日闲
我拉拉杂杂地写下许多小文,没有系统,也未考虑过章法,只是兴之所至就舍不得浪费。倚仗年轻时曾有一段日子码字为生,写小文不算吃力,快则十五分钟,写得不顺也能一小时了事,然后顺手挂在网上。时间长了,如同海边挂的鱼干一样,远观算是一景,走近空气中还飘着咸咸的腥味。
==
新瓶旧酒,温润醇厚
我录《百家讲坛》之际年五十又二,自觉已经老矣。年轻时头脑清晰、口若悬河的状态一去不复返了,人生最佳口语表达状态应是四十至五十之间,我是过来人,方有此悟。
今偶见当年录像,发现日月如梭,仅六七年时光,人又老了一截,虽不算垂垂老矣,但再无风华姿态。所以古人老是谆谆教诲年轻后生,要珍惜时光。
我如年轻时能再刻苦多读些书,如年轻时能将经典烂熟腹中,今天一定不是这个样子。中国的经典,在汉之前已完成,诸子百家都在那一段时期发出耀目之光,照耀后世几千年。这之后,凡学者皆大儒,只做仰视之释,强调身体力行。
==
继续安利《人潮汹涌》,值得二刷!!!春节档唯一&最佳悬疑爱情喜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